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附錄〈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彌陀本願

聖嚴法師

彌陀本願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佛昔本誓 諸佛在因地所立的誓約,稱為「本誓」,梵語三昧耶,又名為「本願」。阿彌陀佛於世自在王佛之際,以法藏比丘行菩薩道的功德,曾經發了四十八願,在《無量壽經》卷上稱之為「發斯弘誓」。

諸佛成佛皆曾在因地發願,除了通願,如〈四弘誓願〉,每一位初發心菩薩,均須發者;又皆有別願,即是每一位佛,均曾於因地發了個別不同的根本誓願,如普賢王菩薩的十願,藥師佛的十二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中國天台宗的慧思禪師撰有《立誓願文》,明末的智旭大師也立有〈四十八願〉等許多篇願文。

《無量壽經》卷上說:極樂國土的依正莊嚴,都是出於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故」,法藏比丘發願之後,曾以偈立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正覺。」故稱之為本願及本誓,又可名為「宿願」。阿彌陀佛共發四十八願,願願都是本誓;其中第十八、十九、二十的三願,為凡夫眾生建立信心,特別重要。

有人曾經問我:「師父,你相信有極樂世界嗎?」我說:「我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他問:「為什麼你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呢?」我說:「釋迦牟尼佛自己在《金剛經》裡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所以如來講的話絕對是真的。」他又問:「你為什麼一定相信《金剛經》呢?」我說:「因為《金剛經》是佛說的。」他再問:「你怎麼能相信那是佛說的?」我說:「是《金剛經》自己說的。」

其實,如果不願意相信,別人怎麼說也不會相信。如果願意相信,看到佛經所說,便會生起信心。

若有眾生,欲生我國 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凡有人願求往生極樂淨土者,這必定是有善知識,勸令聞法,才知發願往生彼國。從此句以下直到「不取正覺」句,都是第十八願的內容。《無量壽經》卷上的原文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此與〈淨土文〉所引者,文句稍有更動。

志心信樂 意思就是絕對的、堅定的、不變的一定相信,一定希望、願意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樂」有兩種意思:一個是很高興地去,很喜歡要去;另一個意思是我要去,我願意去。

「志心」也可釋為《阿彌陀經》的「一心不亂」、《觀無量壽經》的「一心繫念」、《無量壽經》的「一向專志」。在《觀無量壽經》又說:「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此處的「志心」,也可包納這三種心了。

「信樂」即是信與願,即如《阿彌陀經》所說:阿彌陀佛淨土的法門,是「難信之法」,「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乃至十念 「十念」有多種解釋:

(一)《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中有提到,但並沒有說明如何名為十念。

(二)《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條云:「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三)《無量壽經》卷下的上輩生因:「發菩提心(並捨俗出家),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下輩生因:「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

(四)唐代善導大師的《往生禮讚偈》有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五)北魏的曇鸞大師解釋《觀無量壽經》的具足十念,為憶念相續義。稱佛名號者,內心無有他想,一心念佛名號,事業成辦,名十念。16

(六)宋代遵式的《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中,說晨朝十念之法。每日清晨面西,正立合掌,連稱阿彌陀佛,盡一口聲為一念,如是十氣為十念,十氣連續,令心不要散。17

歸納而言,「十念」有三種:1.有十念之間念念憶念相續不斷,無有他想。2.也可有一心專志稱名十聲,即為十念。3.更有連續十口氣,專心不斷不散之意。這三類十念法,若能勤加練習,攝心正念,是可以做得到的;也是修習禪觀的基礎法門,稱為「念佛觀」,故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有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但是有些人邊念阿彌陀佛,一邊想著今天吃的饅頭、青菜,阿彌陀佛跟飯菜蘿蔔都摻在一起,那就不算是十念都連續的。不過如果每念一句阿彌陀佛都是誠心在念的話,雖不能十念相續,也還是有功德的。然而希望臨命終時連續十念不斷,十念之中沒有妄想雜念,就不簡單了;這時候就要靠同修的淨業善知識,為他說佛法、講開示、助念佛號。因此佛教主張臨終要接受人家助念,在臨命終時有人助念,命終以後有人助念,便可幫助往生者達成十念的目標,勸他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替臨終者助念的功德則很大。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就是說只要眾生願意生西方,一定可以生。如果不能生的話,發願的法藏菩薩,便不會成佛。

此處提起阿彌陀佛的本願,目的在於肯定念佛願生淨土者的信心,既然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我們便可絕對相信,只要我們願生西方,就一定可以生到西方。何況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願願都說,若不成就者「不取正覺」,是多麼地懇切可靠。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附錄〈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佛光慈攝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附錄〈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眾罪消滅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