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附錄〈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彌陀相迎

聖嚴法師

彌陀相迎

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

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 根據《觀無量壽經》第十四觀對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的描述,上品上生者見執金剛臺來迎,上品中生者見持紫金臺來迎,上品下生者見持金蓮花來迎;中品乘蓮花臺及七寶蓮花,下品乘寶蓮花及金蓮花。此處所言「金臺」,應該是指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的「金剛臺」與「紫金臺」。

因此「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乃是描述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臨命終時的往生情況。現將《觀無量壽經》有關於此的經文內容,抄錄如下:

(一)上品上生者:「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二)上品中生者:「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讚言,……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花,經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

求願往生極樂世界的淨業行者,如在生前廣修淨業,增長善根,臨命終時,當願佛及聖眾,以上品金臺,來迎接引。非不得已,最好不作下品生的打算,故在〈淨土文〉中,亦作願生上品的期待。不過願生上品是有條件的:

(一)上品上生者,當具足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二)上品中生者,具足三心,並且慈心不殺,具諸戒行,雖不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善解經典義趣,但當於第一義的大乘法,心不驚動,而且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三)上品下生者,具足三心,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四)此外,《觀無量壽經》特別重視行者當修三福淨業,始能往生彼國上品,而云:「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此三福淨業中,第一及第三乃是通於僧俗七眾的行者,第二項的「受持三歸」,也通僧俗,「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則是唯限出家沙門。故在《無量壽經》卷下的三輩往生中,上輩往生者必定「捨家棄欲,而作沙門」。

於一念頃,生極樂國 「於一念頃」即是在轉念間、剎那間、一忽兒的極短瞬息之間。其中有兩層意思:

(一)人心的或善或惡,趣向的或升或墮,三塗惡道與佛國淨土的差距,僅在一念之間,故在《無量壽經》卷下有云:「諸有眾生聞其(無量壽佛)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二)臨命終時,行者若蒙佛及聖眾前來接引,佛國去此娑婆世界雖隔十萬億個佛國淨土,但以佛及聖眾的威神之力,前往僅於一念之頃,即到彼國蓮池。故《觀無量壽經》的上品上生,是「如彈指頃」,上品中生是「如一念頃」,中品上生是「未舉頭頃」,中品下生是「譬如壯士屈伸臂頃」,下品中生是「如一念頃」,乃至下品下生,也是「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附錄〈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意不顛倒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附錄〈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菩提滿願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