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3 佛國之旅|四九、藍毘尼園

聖嚴法師

四九、藍毘尼園

二十五日早晨四點四十五分起床,五點半早餐,六點登車出發。車行二十七公里,約一小時後來到印度和尼泊爾的邊界出入境處。那裡沒有海關,但有兩邊政府的查證站,僅對外國人而設,印度及尼泊爾兩國人民,則可自由來往出入,不需簽證。我們在印度這邊本已辦好兩次出入印度的簽證,但在藍毘尼園的尼泊爾邊境,印度查證人員故意刁難,如果每人不給他們一百元盧比,就取消我們的簽證;結果只有照付,一共八千盧比,也是一筆大數目。付錢之後,通行無阻。尼泊爾境內不需要我們的證件,我們只需換乘尼泊爾的交通車。汽車品質相當落後,車內設備髒而破。尼泊爾和印度的巴士,再怎麼冷的冬季也不會有暖氣,怎麼熱的夏天也不會有冷氣,我們在旅途中已經認同和習慣了。

上午十一點三十分,抵達目的地藍毘尼園,現在那一帶的地名就叫藍毘尼(Lumbinī),屬畢柏羅婆(Piprāva)地方。

佛陀誕生地藍毘尼園

藍毘尼在佛陀時代屬於天臂城,釋迦族則在迦毘羅衛城。世尊的父親叫淨飯王,母親叫摩訶摩耶。摩耶夫人有個晚上夢見六牙白象進入腹中,便懷了孕。快臨盆之前,依印度當時的習俗,須回到娘家分娩。夫人在半路上走到她父親善覺國王在天臂城所擁有的一個園林,叫藍毘尼時,已經很疲倦了,便到園中水池沐浴,然後在池旁無憂樹下休息,正好用右手攀住無憂樹枝,便誕生了悉達多太子。太子出生就能自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而說︰「我於天人之中,最尊最勝。」說畢,即如平常嬰兒。當時園中百花競放,群鳥爭鳴,天龍噴灑溫泉香水為太子淋浴。這是兩千六百一十三年前釋迦佛陀降臨人間的景象。

後來釋迦族衰微,迦毘羅衛城滅亡,天臂城也消失,藍毘尼遂成為僅僅是佛典裡記載著的地名,甚至確切的地方在哪裡也弄不清楚了。直到西元
一八九六年,富勒(A.
Führer)奉印度政府之命進入尼泊爾,在巴特瓦州(Butwar)的塔瑞(Tarai)地方,第拉河(Tilār)之西的巴格凡坡村(Bhagvanpur)的北方二里,又在巴迪利亞村(Paderia)的北方叫盧明戴(Rummindei)的地段發現了《大唐西域記》中所記載的阿育王所立石柱的下半截,根據柱上的文字可知,在阿育王即位之後第二十年,曾親自參訪此處建一石柱,並對藍毘尼村減稅。西元一八九九年又有穆克吉(P.
Mukherji)另做調查,發表報告,刊於《考古調查報告》(Archaeological Survey
Report
, No. 26, 1901)。西元一九三二年以後,尼泊爾政府在這地方嘗試挖掘。

現在藍毘尼園有一東西三十公尺、南北二十公尺的長方形浴池以及幾個古塔的基礎,還有紅磚的殿宇。小小的殿宇建於兩公尺高磚砌的台基上,被稱為摩耶夫人廟。有英文標示說明,建於西元前三世紀到西元後四世紀之間。廟的大小只有三、四尺見方,現在都塗上了白石粉,寺內的牆壁有摩耶夫人在樹下誕生悉達多太子的立像,有三位侍女在旁,但現在只看到輪廓,整個浮雕已被敲落。又有一塊現代人模仿原石雕所製成的同樣的新石雕,倒是栩栩如生;除此以外,什麼也沒有。小小的摩耶夫人廟僅能容納兩、三個人,連在裡面禮拜都難以迴身,所以我們只好在廟前的台上列隊禮拜,台基倒可容納我們全部團員。台的下方有棵大菩提樹,正好遮蔭。

藍毘尼園摩耶夫人廟內的佛誕石浮雕(新)

藍毘尼園摩耶夫人廟內的佛誕石浮雕(古)

在摩耶夫人廟後,便是有名的阿育王石柱,豎立在設有鐵柵保護的範圍內,高約五公尺,直徑約六十公分。園中沒有花,只有十來棵樹,一片草地。當時我們見到十多位男女工人在除草。管理人員要我在訪客簿上簽名,也叫我給他們建議。因為十多年來有一位曾經擔任緬甸駐聯合國大使的吳丹(U
Thant)居士,成立一個重建藍毘尼園計畫的國際基金會,由十五個聯合國的會員國組成,吳丹居士即擔任這一組織的祕書長,已經募到相當款項,準備六年內重建完成。

阿育王所立之石柱

我們在園中吃了隨身攜帶的乾糧及便當之後,發現在摩耶夫人廟正前方的樹叢裡,有一個上座部系統的尼泊爾佛寺,我們也去拜了佛。該寺只有一位當地六十歲的老比丘在照顧,他說他屬於「藍毘尼佛陀法身委員會(Lumbinī
Dharmakāya Committee)。該委員會屬於藍毘尼國家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for
Lumbinī),是一個尼泊爾的佛教組織」。當我給他供養,他用流利的英語先問︰「是給我們的『委員會』呢?還是給我?」「是給你的寺院。」「那麼是給我們的委員會,不是給我。」接著又告訴我︰「我們出家人,有兩樁事一定要清楚,第一是金錢,第二是女人。」當他這麼一說,我又給他一張紙幣說︰「這是給你的。」然後他就拿出佛陀誕生的紀念徽章,品質非常粗糙,美工設計也不高明。他說:「你們可以多買一些回去,每個只要十個盧比,這是屬於我個人的。」我買了十個。我們的信徒也有很多人買。

在有比丘照管的佛陀聖地,還是那麼需要經濟上的布施,可見當地財源非常缺乏,信徒當然很少很少。但他又告訴我們︰「因為藍毘尼有重建的大計畫,我的寺院不久會被拆除,到時候不知道怎麼辦?」藍毘尼園即將重建,本是一樁很值得高興的事,但對於這位比丘來說,倒像是喜憂參半。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3 佛國之旅|四八、科拉坡的旅館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3 佛國之旅|五○、舍衛城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