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八、印度的伊斯蘭教王朝
十月二十八日,上午八點三十分從旅館坐車到達古德明納塔(Qutb-Minar)。此塔是由印度奴隸王朝(Slave
Dynasty,西元一二○六―一二九○年)的蘇丹.古德博(Qutb-ud-din
Aibak,西元一二○六―一二一○年),建於西元一一九九年。塔呈錐狀,五層相疊,高七十二點五公尺,是古德博為炫耀其戰功而建。伊斯蘭教在阿拉伯沙漠興起後,漸漸地在阿拉伯的政治上占著強有力的地位。接著波斯人強化了伊斯蘭教的勢力,又有土耳其人將此勢力向東方與西方擴張。改宗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比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更具有宗教狂熱,因此奠定了伊斯蘭教在印度建立政權基礎的,應屬土耳其人。
伊斯蘭教勢力在西元十一、十二世紀入侵印度之後,於五百年間,先後建立了奴隸王朝、卡爾基王朝(Khalji
Dynasty,西元一二九○―一三二○年)、突格盧王朝(Tughluq Dynasty,西元一三二○―一四一四年)、沙依德王朝(Sayyid Dynasty,西元一四一四―一四五○年)、樓迪王朝(Lodi
Dynasty,西元一四五一―一五二六年)和蒙兀兒王朝(Mughul
Empire,西元一五二六―一八五七年)。其中樓迪王朝是由阿富汗人所建,蒙兀兒王朝也曾有十五年(西元一五四○―一五五五年)是受阿富汗人統治。
第一個統治印度的伊斯蘭教政權是土耳其人所建立的奴隸王朝。事實上,奴隸王朝前後共由三個族姓統治(Aibak of Qutbi Dynasty,西元一二○六―一二一○年;Iltutmish of
Shamsi Dynasty,西元一二一一―一二六五年;Balban of Balbani
Dynasty,西元一二六五―一二九○年)。因為這三個朝代的開國蘇丹都是奴隸出身,因此統稱為奴隸王朝。然而,除了古德博之外,其他幾位都在即位為蘇丹之前很久,便正式脫離奴隸身分。
古德博是奴隸王朝的首任統治者。他自幼便被賣為奴隸,幾度易主,最後為統治古耳(Muhammad of
Ghur)的夏哈勃(Shahab-ud-din Alias
Muiz-ud-din)所購買。由於他才幹卓越,很快便受重用,不僅協助夏哈勃征服印度,並且在夏哈勃多次離開印度,出兵波斯時,代其鞏固且擴展在印度的統治權。因此當夏哈勃於西元一二○六年在征途中被刺殺後,古德博便受請正式統治印度,開始了伊斯蘭教在印度的政權。

德里古德明納塔
基於對宗教信仰的狂熱,這位伊斯蘭教政權的統治者,即位後便把所有的印度教和佛教寺院,全部摧毀,然後拆取原有的材料,建築其伊斯蘭教的清真寺。臨近古德明納塔,便有一座伊斯蘭教神殿的遺跡,其建築就是來自十七座被摧毀的印度教和佛教寺院的雕刻精品。我們也看到很多用紅砂石雕刻的阿拉伯文圖案。目前在當地所能見到的,只是大門和幾座廢牆。那座古德明納塔固然高聳入雲,這些大門的殘跡和牆垣,也需要我們仰起頭來,才能瞻其全貌。

古德明納塔旁的伊斯蘭教寺院遺跡

胡馬雍陵墓
接著我們搭車轉往胡馬雍的陵墓。胡馬雍(Humayun,西元一五三○―一五五六年)是印度蒙兀兒王朝的第二代皇帝。自從他的父親拔巴(Babur,西元一五二六―一五三○年)擊敗阿富汗人所建的樓迪王朝,奪得政權之後,阿富汗人一直想要取回統治印度的權力。胡馬雍繼位之後的十年當中(西元一五三○―一五四○年),南征北討,始終奔波於與阿富汗的戰爭中,最後於西元一五四○年,在丘沙(Chausa)的戰役中,敗給阿富汗的佘夏(Sher
Shah,西元一五四○―一五四五年),逃亡波斯十餘年。後來藉著波斯人的幫助,直到西元一五五五年夏天,才光復德里,使蒙兀兒王朝的統治得以延續。然而胡馬雍本人卻在復位後僅只半年,便從階梯上摔下來,跌破頭骨,一命嗚呼。這座陵墓是在他死後九年,由他的妻子哈姬.貝紅(Haji
Begam)所建。這是印度境內第一座蒙兀兒王朝代表性的建築,其特色是八角形的平台、高大的拱門、有柱涼台,以及雙層圓頂。除了胡馬雍之外,尚有數位王室的王子、公主,甚至為他蓋陵墓的哈姬.貝紅,都葬身於此。西元一八五七年,蒙兀兒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巴哈多(Bahadur
Shah Zafar)曾在此避難,他最後被英國人捉拿,放逐緬甸,而死在緬甸。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3 佛國之旅|五七、朝聖檢討會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