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4 金山有鑛|六、慰問巡視

聖嚴法師

六、慰問巡視

臺北小組

到一九九○年七月為止,護法會各小組的成立,只有半年多的時間,北部已有三十六個小組,此外臺中、高雄、臺南、花蓮等地也有特別小組。每個組長之下的勸募會員,不一定彼此熟悉,連小組長也未必認識他組內的勸募會員。因此各小組之內的聯絡和聯誼工作,推動得非常緩慢,而且不得要領。特別是我對各組組長和勸募會員往往知其人而不知其名,或知其名而不知其人。平常他們來農禪寺聽經或參加共修活動,也很少有機會跟我個別接觸。由於這幾年來農禪寺的信徒逐漸增加,要跟我單獨見面個別談話機會不多,明明常常見到的人,卻不知叫什麼名字,所以我在四、五月間就計畫,要去各小組的組長家中,做一次探訪和慰問。我這個計畫,雖然受到護法會的諸位居士,以及農禪寺的出家弟子勸阻,那是因為我的身體經常是在要死不活的狀態,他們恐怕我勞累過度,欲速反而不達,那就損失太大了。但是我還是拖著一副看似愈來愈消瘦的臭皮囊,完成了我的訪問工作。

作者於一九九○年至樂生療養院的棲蓮精舍慰問

在臺北地區,我花了五天的時間(即八月六日、八月八日、八月十日、八月二十五日和八月二十七日),訪問了三十六個小組。每天平均訪問七個小組,有的地方單獨一個組,有的地方兩組合併舉辦,遠的要到基隆、板橋、新莊等地,近的就在北投。每到一個地方,需要逗留一小時到兩小時。進行的程序,是由各組組長,介紹他的勸募會員,我則介紹隨同我前往的十幾位護法會幹部,然後由我開示,說明法鼓山的理念,中華佛學研究所的沿革,以及說明世界需要佛教,人間需要佛法。

我告訴他們:凡是參加法鼓山勸募活動的人,不是以勸人捐款為目的,更重要的使命,是我們每一位護法會的成員,都是法鼓山理念的實踐者和宣揚者,在還沒有向人勸募捐款之前,首先考慮的不是想到他們會不會有錢給我們,而是想到我們是不是能用佛法來幫他們的忙,以及他們是不是需要佛法的幫助。勸募的對象不僅是已經學了佛的人,更重要的是尚沒有接觸到佛教,也不懂佛法的廣大社會人士。要讓他們接觸到佛教,了解到佛法,進一步使他們接受佛法的利益,那就是告訴他們:處理自己的問題要用理性的智慧,對待他人的問題要用友善的慈悲。要講簡明、實際而有用的佛法,讓所有的人在現實的日常生活中,去應用和體驗,這樣才能使人間淨土逐漸實現。一個家庭如果只有夫婦兩位,只要其中一人信佛學佛,就會影響對方,而少了吵架和不滿的對象,使家庭幸福和樂。如果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我們就有佛化家庭的責任,使得上下有序,各得其所,各安其分。至於對我們所處的環境,不管是同事同學、親戚朋友、長官部屬、上級和下級都應該用佛法的修養和人相處,那會使得更多的人尊敬你個人,也接受了佛法。因此法鼓山的弘法活動,並不一定要到山上去;法鼓山的鼓聲,應該響遍所有護法會成員的家庭,以及他們所處的環境。每一位都擔任起擊法鼓的責任,那就是自利利他的菩薩道的實行者和佛法之輪的推動者。大家不要以為弘法是一樁很難的事,我們可以用口頭的宣揚,但更應該用出自肺腑的誠懇和信心,再加上我們實際的行為,就會使人感覺到做為佛教徒是值得的,繼而再要他人信仰三寶和護持佛教。唯有如此,我們法鼓山的弘法活動,才對社會直接有益。不要以為只有從法鼓山培養出來的人,才去弘揚佛法,而我們護法會的會員僅僅提供金錢,那是不夠積極的。

當然,法鼓山的建設是為了以制度化和層次化來培養佛教人才,第一個目標是培養國際性的佛教教育和學術人才。第二個目標是培養國內高級佛教師資及弘法人才。第三個目標是普遍培養和成就國內外有心深造佛學及從事禪修、念佛等的四眾佛子。採取研究所、佛學院的大學部、高中部、函授部、空中教學,以及梯次性的分齡、分級短期訓練,和定期修行等的方式,也提供長期修行的關房和修養的寮房。這樣的設施,就像一座無線電發射台,它所造就出來的人才,可以遍布全國乃至全世界,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個轉播站,而法鼓山護法會的每一位成員也是一個、一個小型的轉播站。這是我們的理想,相信它一定會成為事實。

像這樣的說明,最初我擔心曲高和寡,大家不易聽懂,但事實證明,每一個人聽了以後,都非常興奮而法喜充滿。我所到之處,他們都說:「師父已經把法鼓送到了每一個人的手上。」他們不僅是對我的慰問,感覺難得可貴,對我的開示也覺得稀有難聞。

這五天的行程都是早出晚歸,連日中的午餐,往往都得在車子上吃便當,或在信徒家中以爭取時間的方式快速用畢。雖然我很疲累,但是並沒有白費。各組組長為了接待我的慰問,也都向他們的工作單位請了事假,特別在家中布置恭候。各組所屬的勸募會員和護持會員,經過我的慰問之後,也都能夠順利地聯絡和親切地溝通,我覺得這樣的訪問,對於宣揚法鼓山的理念來說,要比做十場大型演講還要有用,因為這是面對面的,使他們感到更親切地跟我接近,我也有機會更深一層地認識他們和關懷他們。

春暉組

對於小組長的慰問,還有幾個特別組。八月十六日,我訪問了北投的春暉小組,該組成員是春暉印經會的會員,該會的創始人是翁嘉瑞居士夫婦,現任會長是高國和居士,現有會員一千多人,一向對中華佛學研究所熱忱護持,特別是今年以來,已把護持法鼓山的建設做為其重點工作之一。當天我們去訪問時,到了一百多人,當場就有幾位居士,發心捐款十萬元以上,尤其該會為我們設計並開始響應以純金觀世音菩薩的項墜義賣,這也是我們護法會的重要捐款來源之一。此外,該會每年發動兩次法鼓山的朝山活動,每次都有五、六百人參加,最近十一月四日的一次多達一千三百餘人。

臺南組

八月十七日下午,率同理事長楊正居士等重要工作人員,專程到臺南舉行一次聯誼會。當地負責人是楊黃玉淑居士,她是楊正理事長的長媳,也是把楊理事長引進佛門的人;是先由她到農禪寺參加我所主持的禪七,然後才把她的公公帶來農禪寺。由於楊黃玉淑居士非常熱心,所以臺南護持法鼓山的成員已經超過一千多人。當晚在我開示之前,就有一位熱心的居士以隱名氏的方式捐獻新臺幣一百萬元,使得會場氣氛非常熱烈。單是該地具有代表性的成員就有五十多位,並有一位顏淨一居士主動發心,願意在他的有生之年盡力推動勸募工作。

為了推動佛法,作者南來北往至各處慰問護法會的成員。

由於這次的臺南之行,也讓我認識了《中華日報》社社長詹天性先生。因為其副社長王士祥居士是先師東初老人的皈依弟子,跟我們有相當好的關係,又由於他的親家游祥洲博士,今(一九九○)年初曾為中華佛學研究所召開的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擔任總策畫人,所以對我感到非常親切。到了十月十日便由游博士帶了他們兩家大小到農禪寺訪問。這次會面是緣於臺南勝利電台的老闆李明威、李秋頻夫婦的安排,同時會見的還有立法委員王滔夫、國大代表蘇裕夫以及幾位工商界的人士。他們聽到法鼓山的理念之後,也感到很有興趣,並表示願意盡他們的力量給予支持。

高雄組

十七日當晚,我們到了高雄市,夜宿澄清湖畔的湖濱大廈,那是一位耳鼻喉科醫師鍾蜂起居士的別墅,我最近幾次到高雄,都住在那裡。這次去高雄有兩項任務,第一是見見那邊護法會的成員,第二是做兩個晚上的演講,而演講的目的是為了把法鼓山的理念告訴關心我們的高雄人士。其實這是兩回事,我在高雄已經做過十次以上的演講,但是護持中華佛學研究所以及法鼓山的風氣,還沒有在當地有效地推展開來。所以我說弘法歸弘法,聯誼歸聯誼,不要希望以弘法來達到聯誼的目的,也不要希望以演講來爭取支持法鼓山理念的成員。我們在高雄的負責人,是陳志傑居士夫婦和黃文翔醫師等華嚴學佛會的會員,由於我們的來到,使得他們前前後後忙了好一陣子。特別是陳志傑居士的夫人鄭朱素瓊,為了搬運我們從臺北運去的幾十箱結緣書籍而閃了腰。當她告訴我的時候,我感到非常歉疚,演講結束之後,她需要收拾善後,又再度搬運那些結緣書籍,想不到又把扭傷的腰治好了,她非常歡喜。這次到高雄弘法,我們提供的結緣書籍價值數十萬元,加上演講場地的租金和各項活動的開支,人力和物力的投注都很大。如果希望以此換取更多的人來支援法鼓山,實是得不償失的事。而我的信念就是要到處去撒網,總會有人來收網的。世俗的人還會說「成功不必在我,播種不問收穫」,何況我們是以擔當如來家業為職責的佛教徒呢?只要有更多的人因此而接觸佛法、接受佛法,就是我們的目的,就是我們的收穫。何況華嚴學佛會及若干居士們,也正在為法鼓山而全力以赴之中。

十九日晚上,舉行高雄地區的法鼓山聯誼會,有熱心居士五十多人參加,由黃文翔醫師主持,會中熱烈討論並響應推動法鼓山理念的運動及工作的方針。聽完我的開示之後,大家都覺得自己責無旁貸。

中部組

八月二十日晚上,我們一行到達臺中市,借婦女會大樓舉行聯誼會,現場由賴育津居士主持;臺中市長林柏榕居士也特地到會致詞,對我個人及法鼓山的中華佛學研究所表示讚歎。這個聯誼會還包括了彰化、嘉義和豐原地區的勸募會員和護持會員,豐原明山寺的明空法師也帶了他幾位熱心的信徒來出席會議。中部地區認識法鼓山的人至今雖仍不多,但凡聽到我們的消息和報告之後的人,都會非常樂意地全力支援。同時臺中市的電信局也剛成立了學佛會,由會長林澄火、副會長洪柱棕兩位居士領導,也請我去開示,並表示對法鼓山的支持。他們之中有一位唐家珪居士夫婦特別熱心,一個人拿了三本勸募簿。他是我早年在軍中服役時的同學和同事,三年前我在臺中演講之後,他們夫婦兩位都發心皈依了三寶。有人問他為何如此熱心,他回答說:「我不熱心怎麼可以?聖嚴師父的事就是我的事。」我聽到之後,感動得幾乎要流淚。其實臺中另外還有幾位居士,如謝淑琴、賴育津等,也都有這樣的熱忱,法鼓山得到他們許多的支持。

慈安寺組

九月十一日上午,率同護法會的工作人員到臺北士林東吳大學對面山崗上的慈安寺。該寺住持是位年逾八十的比丘尼,晚年出家;其實她是在農禪寺皈依三寶,我給她的法名是果然,對法鼓山也非常熱心。由於透過另一位農禪寺的皈依弟子黃果慈居士的勸募,使得該寺的信徒全部成了法鼓山的護持會員。這一組的護持人數最多,募得金額也最多,而且月月如此。我在那兒見到的多是家庭主婦及年長的信徒,他們把每天的菜金和自己的零用錢十元、二十元地累積起來,做最虔誠的奉獻和護持。我想他們這種錢,一塊應該當作十塊、百塊來用,好重好重;故祝福他們所有的功德,也和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和全心的奉獻相等。我告訴他們,對法鼓山的布施並不是師父要錢,師父只是一個用來接通有無的管道,好比有的人急需輸血,有的人發慈悲心願把鮮血輸給別人,我就做這兩人之間的輸血管。我沒有功德,功德是他們;我沒有助人,助人是他們。而且,他們的每一塊錢捐給法鼓山,將來法鼓山對千千萬萬人發生弘法的功能和作用時,他們的每一塊錢就和千千萬萬的善男信女結了善緣。他們聽了以後更有信心護持三寶。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4 金山有鑛|五、大型演講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4 金山有鑛|七、輔導課程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