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4 金山有鑛|一一、大會堂演講

聖嚴法師

一一、大會堂演講

這回我去香港,遠因當然是兩年前我曾應邀在北角大會堂做了兩場演講,而使得主辦單位香港佛教青年協會希望我再有機會去弘法。近因則是由於丁佩居士於今(一九九○)年元月中旬,回國參加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的聽講,向我提議由她負責安排去香港做更大型的演講。當時我告訴她,可能無法去成,她說一切由她負責,連簽證手續也由她代辦,保證我能順利成行。盛情難卻,我含糊地答應了,但我相信她是辦不出來的。結果她聯繫了香港佛教青年協會,正式替我安排日期和會場的租借手續。到了八月下旬,我雖尚未辦妥赴港簽證,而佛教青年協會負責聯絡工作的黃麗蓉居士又是電話又是傳真,接連向我索取演講的題目,我也就隨口告訴他們三個題目,因此我又去了一趟香港。

三個晚上的演講是十月十七日的「禪——如來如去」,十八日的「禪——解脫自在」,十九日的「禪——平常身心」。均由香港佛教青年協會導師暢懷法師主持,致歡迎詞時,語多讚歎。現在把三次演講的主要內容介紹如下。第一晚的「如來如去」是說明禪是安定、平穩、和樂的生活方式;是開朗、寬大、涵容的生活智慧;是合情、合理、合法的生活原則。並且說明如來也是如去,因為《金剛經》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何能夠見到如來?《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又可以用《五燈會元》卷十六白兆圭禪師的話來說明:「譬如空中飛鳥,不知空是家鄉;水裡遊魚,忘卻水為性命。」如是的來,如是的去,就是《中觀論》2所說的「不來亦不出(去)」。同時說明凡夫所見的一切現象都是有來、去、生、滅、成、壞。佛法告訴我們,有來有去是虛妄的假相,不是實法,唯有佛所見的如來如去才是真實。所以《六祖壇經》說:「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傳燈錄》卷二十八馬祖說:「萬法皆從心生,心為萬法之根本。」這是指的分別妄想、執著的心。若無眾生的心理活動,一切現象就不存在;但是聖人要從凡夫開始,先是有來有去,然後才能實證如來如去。

作者於一九九○年十月十七、十八、十九日三天,在香港沙田大會堂弘法。

第二晚的「解脫自在」是說明世間無事,庸人自擾,本來自在,何須解脫。如果迷,就不自在,悟就自在。所以慧覺廣照禪師說:「見聞覺知,俱為生死之因,見聞覺知,正是解脫之本。」3心中有罣礙,就是生死煩惱,心中無罣礙,就是解脫自在。罣礙不在心外,解脫不從他求。所以當四祖道信向三祖僧璨求解脫法門時,三祖問:「誰縛汝?」曰:「無人縛。」師曰:「何更求解脫乎?」四祖便於言下大悟。4只要迴心反照,心中不留點塵,就是解脫自在。並且說明自在有四個等級:第一是凡夫的假自在,是當他意氣飛揚、平步青雲、躊躇滿志時,會感到自由自在,那僅僅是一時間的假相。至少他不能從生與死的觀念和界限得到自在。第二是小自在,那是指小乘的聖人,能夠離開三界的生死牢獄而進入寂滅的涅槃境界,但他們厭離生死而不能在生死中自在地廣度眾生。第三是大自在,是指大乘的菩薩,他們不受業力的控制而受報入生死,但以願力的化現在生死的凡夫群中泛大慈航,普度群生,所以從生死得自在,不受生死所困,也能自由自主在生死中往返。第四是究竟自在,那就是佛,我們要從不自在而發現假自在,然後通過大自在而得究竟自在,這是學佛的旅程。

第三晚的「平常身心」是說明從平安的身體、平靜的心理而做到日日是好日的程度,同時分析現代人的身心是緊張、空虛、受到環境刺激的、又是無所適從的。但是禪的功能能夠達成:1.身體的健康,2.心理的平衡,3.精神的昇華等目的。至於禪宗所講的平常身心,生老病死的身體就是四大和合的身體,如果不知它是假、是妄,其虛妄的貪愛執著就是煩惱,相反的就是智慧,就是解脫。所以四大和合的肉身就是平常的身體,迷者因此生煩惱,智者因此證福慧。至於平常的心就是我們待人接物起心動念的那個心,在凡夫說那是煩惱,在智者說那是智慧;用之得法,平常心就是菩提道,用之不得法,平常心就是煩惱業。如何用之得法?那就像一位源律師問唐朝的大珠慧海禪師:「如何用功?」師答曰:「饑來喫飯困來眠。」問曰:「一切人總如同師用功否?」師答:「不同。」問:「何故不同?」師曰:「他喫飯時不肯喫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5也就是心無二用,不要雜用或妄想紛飛,那就是用功,就是發現平常心的最好方法。因此《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不可得的心,就是平常心。明知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來,現在正在過去,還要思前想後自煩煩人,那就是迷失了平常的心。

在沙田大會堂弘法時,座無虛席的觀眾專注地聆聽演講的內容。

三場演講均由演慈法師擔任粵語翻譯,忠實、清晰、傳神、佛學基礎好、一般知識豐富,也是演講成功的主因之一,非常感謝他。

以上三篇演講中的頭兩篇,已在臺灣的高雄講過,後來到了美國,又把第一篇再講一次。不過綱目雖相同,講出的內容並不全同,是由於場地、時間、對象的不同而做了變動。最後一篇則只在香港講出。

擔任粵語翻譯的演慈法師不但佛學基礎紮實,而且能夠以清晰的口齒完全表達作者所講的內容。

沙田大會堂的演講廳共有一千四百個席位,由於主辦單位經驗不足,事前沒有做好充分的文宣工作,沒有運用大眾傳播媒體如電台和報紙,海報的製作也不醒目,僅在幾個素餐館及若干道場貼出;此外,入場券的派送技巧也不得要領,事前沒有人可以得到,必須到達會場門前才發給入場券。許多人恐怕得不到門票而沒有來,而也有許多人願意聽講但不知道有這樣的演講。主辦單位的考慮是擔心若聽眾太多,門票不夠,因為會場的管理和要求非常嚴格,不准有站立的人。結果第一個晚上只到了一千人左右,第二、第三個晚上多了兩、三百人。所以丁佩居士向主辦人員建議,下次再辦類似的演講,文宣工作及派票方式要研究改進。但對我來說,樓上樓下兩層的會場能有一層爆滿已經很不容易,因為那是香港而不是臺灣,我雖有幾本書在香港很受歡迎,但畢竟不是已在香港有了基本聽眾的人。何況演講佛法不能在意人多人少,只要有人受用,哪怕一位、兩位,也不算少。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4 金山有鑛|一○、沙田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4 金山有鑛|一二、亞洲電視台的《俗世梵音》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