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5 火宅清涼|三五、曇曜法師

聖嚴法師

三五、曇曜法師

上午九點至十二點之間,我們訪問了雲岡石窟,首先拜訪了雲岡研究所所長貟海瑞先生。在其接待室,他向我們簡單地介紹了雲岡石窟從北魏至唐的開鑿經過。並且告訴我們,雲岡石窟於歷代以來,除了人為的破壞之外,受到水蝕風化的自然損害,情形也相當嚴重,目前已在進行保護措施,並且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遣專家,正在實地用儀器逐洞測試,研究保護的方法之中。我們去參觀的當天,就看到幾位西方人,在兩個洞窟內,架著機器耐心的工作。

開鑿石窟的這座山岡,岩層不高,窟頂上方的表層是平坦的緩坡,逢到下雨,尤其是遇到大雨,水分就會滲透入窟,乃至於流瀉到石雕的藝術品上,產生了腐蝕剝落的現象。那些石雕經過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還能保持完整的已經不多。

根據歷史記載,雲岡石窟的開鑿,是由當時的高僧曇曜奉北魏文成帝之命,自興光元年(西元四五四年)之秋開始,為北魏建國以來的五帝——太祖道武帝、太宗明元帝、世祖太武帝、恭宗景穆帝、高宗文成帝,作追善菩提和懺悔滅罪,開鑿現被標號為第十六至二十窟的五個大石窟。

這五個大石窟的風格,據學者們說,一面屬於敦煌石窟的系統,另一面則增加了胡族西域君王的雄渾風貌,故有高達十五公尺的造像。此後這種工程,連續到唐代為止,所開石窟,蜿蜒長達一公里,大小洞窟五十三個,石雕造像五萬一千餘尊。

至於主持開創雲岡石窟的釋曇曜,在道宣撰的《續高僧傳》卷一,有他的傳記,現在抄錄其生平及與石窟相關的敘述如下︰

釋曇曜,未詳何許人也。少出家,攝行堅貞,風鑒閑約。以元魏和平年住北台,昭玄統,綏縎僧眾,妙得其心。住恆安石窟通樂寺,即魏帝之所造也。去恆安西北三十里,武周山谷北面石崖,就而鐫之,建立佛寺,名曰靈巖。龕之大者,舉高二十餘丈,可受三千許人,面別鐫像,窮諸巧麗,龕別異狀,駭動人神,櫛比相連三十餘里。(中略)

子文成立,即起塔寺,搜訪經典,(太武帝)毀法七載,三寶還興。曜慨前凌廢,欣今重復,故於北台石窟,集諸德僧,對天竺沙門,譯《付法藏傳》11,并淨土經,流通後賢,意存無絕。

從《續高僧傳》所見的曇曜法師,少年出家,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間(西元四六○―四六五年),住於北台恆安石崖的通樂寺,曾譯出《付法藏因緣傳》及淨土經。又於恆安西北三十里處的武周山谷之北面石崖鑿窟名為靈巖,最大一窟可容納三千人,許多洞窟相連,長達三十餘里。看樣子,他在造雲岡石窟的同時,也於恆安通樂寺譯經。「恆安石窟」是否即是雲岡石窟的一部分?「通樂寺」是否即在雲岡石窟中?有待考察。龕之大者可容三千人左右,他將那石窟稱為「靈巖寺」。不過,能容三千人許的大龕,在現存的雲岡二十多個大窟中,尚未發現。曇曜法師譯出的《付法藏因緣傳》共六卷,現被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冊,那是他與吉迦夜共譯的。至於他譯出的「淨土經典」為何?則有問題。

《大唐內典錄》卷四載,「北台沙門釋曇曜」譯出「二部五卷經傳」。那是《淨度三昧經》一卷,《付法藏因緣傳》四卷。並且又舉出《雜寶藏經》十三卷《付法藏因緣傳》二卷、《稱揚諸佛經》三卷《大方廣菩薩地經》第二《方便心論》一卷,共計五種,是西域沙門吉迦夜於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西元四七二年),「為沙門統釋曇曜於北台重譯」。

又據《開元釋教錄》卷六記載,曇曜譯出「三部七卷經傳」那是《大吉義神咒經》二卷《淨度三昧經》一卷《付法藏因緣傳》四卷,並謂︰「以和平三年壬寅故,於北台石窟,集諸德僧,對天竺沙門,譯吉義等經三部。」

以此兩種經錄所示,可知《續高僧傳》所謂的「淨土經」,應係《淨度三昧經》之誤寫,可是,此經在《法經錄》中列為「疑偽經」,後世也未傳流。同時《續高僧傳》「曇曜傳」所說「元魏和平年住北台,昭玄統,綏縎僧眾」的詞意晦澀,而在《大唐內典錄》卷四「曇曜」條,則有「文成立」,「詔玄統沙門釋曇曜」的句子,就比較清楚了。可是《續高僧傳》寫到唐太宗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為止,《大唐內典錄》成於唐高宗麟德元年(西元六六四年),兩書的年代相差僅十九年,不應有出入,當係誤抄吧!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5 火宅清涼|三四、大同在雲中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5 火宅清涼|三六、雲岡石窟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