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敦煌
四月二十一日,星期日。
頭一天晚上,在我的房間集合,邀請冉雲華、陳清香、屠舜耕等三位專家,為我們說明敦煌及敦煌石窟,好讓我們能有一個輪廓的認識。
當天清晨五點起床,六點早餐,七點出發,八點至機場,九點起飛,十點三十分先到嘉峪關,上下乘客。
嘉峪關是萬里長城的終點,是河西走廊上的險要關卡,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處,故有「天下雄關」之稱。我們只是坐飛機經過,落地之後四十五分鐘,馬上又起飛,所以沒有遊覽嘉峪關的關城。
我們從蘭州飛到嘉峪關的這一段航程中,已經越過了武威、金昌、張掖、酒泉等幾個河西走廊上的重要城市。這一帶在佛教史上留下了好多值得回憶的事蹟,例如鳩摩羅什三藏被呂光從龜茲接到姑臧,在那兒住了十年,他的著名弟子僧肇,也到姑臧拜師。那時的「姑臧」,就是現在的武威。
中午十二點多,我們飛到了敦煌。它在河西走廊西面盡頭處,是一個沙漠中的綠洲。在飛機未降地之前,所見是一片沙漠,飛機下來之後,坐在汽車上個把小時的行程中,沿途也是相當荒涼。再往西行就是玉門關了。陽關也在敦煌境內。唐代詩人王維的〈渭城曲〉中有云「西出陽關無故人」;王之渙的〈涼州詞〉有云「春風不度玉門關」,都給人以寂寞、淒涼、肅殺、蕭條的印象。
我對敦煌的知識並不太多,比較熟悉的是知道中國佛教史上有一位大翻譯家竺法護,是敦煌人,被稱為敦煌菩薩。他八歲出家,以外國沙門為師,每日誦經萬言,博覽六經,涉獵百家之言,有感於當時關內的方等深經未備,故發願隨師遊歷西域諸國,通曉三十六國語言文字,帶回許多胡本的經典。從敦煌到長安,專心翻譯。自晉武帝泰始年中(西元二六五―二七四年)至晉懷帝永嘉二年(西元三○八年),大約四十年之間,譯出的經典數量,根據《出三藏記集》卷二說︰凡一百五十四部,三百九卷。他對中國佛教及中國文化的貢獻之大,我們不可不知。
在有關資料中顯示,敦煌的地理位置,是東臨安西縣,南靠祁連山,與肅北及阿克塞兩縣接鄰,西北面與新疆交界。敦煌縣境,四周高而中間低,形成盆地。且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全縣總面積三點一二萬平方公里,略小於臺灣省的面積,然其可以住人的區域,僅得萬分之一,三點二平方公里而已。全縣總人口十二萬,市區只有四萬人口上下,多靠旅遊業維生。每年遊客三十五萬。古代曾是絲綢之路的咽喉重鎮。如今有甘新、甘青藏公路在這兒交會;蘭新鐵路在此溝通東西;為了因應旅遊業的開發,也闢了1.蘭州至敦煌,2.敦煌至烏魯木齊的空中航線。
敦煌縣城的海拔是一千一百三十八米,平均氣溫是攝氏九點三度,最高二十四點七度,最低零下九點三度。年度平均無霜期一百五十天。全年日照三千二百小時。年平均風速每秒二點二米,八級以上的大風有十五點四天。年平均降雨量為三十九點九毫米,蒸發量為二千七百毫米,屬典型的暖溫帶乾旱性氣候。水分的蒸發量超過降雨量七百倍。當地的主要飲水及灌溉用水,是汲取地下水源,以及來自祁連山積雪及冰原的融化而流入敦煌縣境。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5 火宅清涼|四○、五泉山濬源寺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