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5 火宅清涼|五五、拉卜楞寺的佛像佛畫

聖嚴法師

五五、拉卜楞寺的佛像佛畫

密教的佛殿,非常華麗,殿中供的佛像、掛的佛畫,也都極盡彩飾莊嚴的能事。在聞思學院的大經堂正中,是嘉木樣活佛的法座,其兩側供奉釋迦、彌勒、宗喀巴、八大聖者和嘉木樣像。殿內四壁,彩繪佛、菩薩、護法神王。殿中滿掛五彩繽紛的旌幡、寶蓋。木柱上裹著精美絢麗的氈毯,四壁和殿內空間,懸掛著各式各樣的唐卡。

續部下學院的經堂正殿,供奉著集密、怖畏、勝樂等三大金剛及六臂、法王、護法等。

時輪學院正殿,供著時輪金剛及嘉木樣二世銅像,其東西兩壁,彩繪著佛、菩薩、護法等壁畫。

醫藥學院,經堂內供藥王玉妥.元旦貢保的畫像,前廊內繪有十八幅人體脈絡圖,其後殿內供奉著阿閦佛和藥師佛。

喜金剛學院,經堂內主奉喜金剛、金剛手、大輪、虛空瑜伽諸佛。

續部上學院,殿內主奉集密、怖畏九首、大自在等三大金剛和六臂、法王等。

彌勒殿供奉高達七點四米的鎏金銅質彌勒佛像,為尼泊爾工匠製作,彌勒佛兩側,供著高達五米銅質鎏金的八大菩薩像。

釋迦殿,供釋迦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像等。

宗喀巴殿,殿內正中供高達六點二米的銅質鎏金宗喀巴像,兩側供有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像。

獅子吼佛殿,正中供奉高達九米的銅質獅子吼佛像。兩側供八大菩薩及十六羅漢等銅像。

文殊菩薩殿,供奉高達五米的銅質鎏金文殊菩薩像。

藏傳佛教,無論是造像或壁畫,其尺寸都有一定的比例標準,清朝的西番學總管,工布查布,自藏文譯成的《造像度量經解》中所提出的造像標準說︰「蓋具幾分之準量,則凝注幾分之神氣,有神氣之力,以能引彼眾生之愛敬心……量度不準之像,則正神不寓焉。」又說︰「或塑或畫,極盡莊嚴,……而莫不依於量度定軌,位置適宜。」12由此可見,藏傳佛教,對於形神兼備的造像要求,相當嚴格,目的是宗教信仰,而非供藝術欣賞。

拉卜楞寺現存的大小佛像多達萬餘尊,大者高近十米,小者僅幾釐米。就質地而言,分有金、銀、銅、鐵、象牙、檀木、玉石、水晶、泥塑等,大部分的佛像,不是鍍金,便是鑲嵌寶珠、珊瑚、瑪瑙等的珍寶。

集密金剛壁畫

壁畫也是拉卜楞寺的特色之一,在幾乎所有的經堂和佛殿內外,都會有各種題材的壁畫,構圖謹嚴,線條奔放,色彩絢麗,性格鮮明。那些神王護法像,都是怒目虯肌,威武勇猛,手執各種兵器,使人望而生畏。乃為運用佛教的慈悲方便降伏世間的妖魔邪靈。又如續部下學院正殿內繪製的勝樂、時輪、集密三大金剛,喜金剛學院正殿內的載馬爾護法神,續部上學院正殿內的六臂怙主和吉祥天母等壁畫的形像,是多手、多臂、多頭、三眼,或是男女雙身相擁相抱,或是青面、獠牙、怒目。此在早期的印度佛教及早期的漢傳佛教中是見不到的。

但是,也有極端相反的壁畫表現,例如醫藥學院的《彌勒淨土變》,乃以極其柔美的筆觸,勾畫出形相各異,性格不同的種種人物。其中一些菩薩及供養天女,都很安寧、嫻靜、溫和、慈祥,表現出人性與佛法的真誠、善良、優美。畫法都用單線平塗和濃烈鮮明的色調,同時也描繪了建築、騎射、狩獵、奏樂、舞蹈等場面。

從以上這些雕塑和壁畫的風格,可以知道,那是藏民依其傳統文化為基礎,再吸取漢族文化及印度波羅王朝(Pala
Dynasty,從西元第七世紀到十二世紀之間的印度小王朝)的密教信仰,和造像繪畫的表現技法,便形成了藏傳佛教藝術。

「唐卡」也是藏傳佛教藝術的特色之一,拉卜楞寺保存的唐卡數量很多,那是一種絹布紙質而用織錦、彩緞裝裱的卷軸畫。其內容大都是佛、菩薩、法王的畫像,佛傳、佛本生等的故事。除了繪製的唐卡,還有以刺繡、堆繡、貼花、緙絲等製作的唐卡。現存於該寺喜金剛學院的十一面觀音,彌勒佛殿的尊勝佛母、白度母,聞思學院的佛本生故事及班禪大師應化事蹟等唐卡,乃是比較精美和有代表性的作品。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5 火宅清涼|五四、拉卜楞寺的建築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5 火宅清涼|五六、酥油塑像館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