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7 春夏秋冬|二、二十六篇論文

聖嚴法師

二、二十六篇論文

這次論文的主題是由第一屆會議閉幕典禮的討論會中所決議的:「傳統戒律與現代世界」。一共請到三十位佛教學者,提出了二十六篇精彩精闢的論文,他們分別來自美國、英國、比利時、捷克、德國、法國、丹麥、加拿大、日本、泰國及地主的中華民國。

現在根據「論文提要集」所列發表的次第,介紹論文學者的名單如下:

學者姓名 國籍 所屬學術單位 發表論文主題
聖嚴法師 中華民國 中華佛學研究所 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適應
慧嚴法師 中華民國 中華佛學研究所 四根本性戒的精神所在
惠敏法師 中華民國 中華佛學研究所 戒律與禪定
曹仕邦博士 中華民國 中華佛學研究所 從歷史文化背景看佛教戒律在華消沉的原因
三友健容博士 日本 立正大學 末法無戒論
山極伸之教授 日本 佛教大學 律藏資料于印度佛教研究中的重要性
佐藤達玄博士 日本 駒澤大學 道宣及戒律
坪井俊映博士 日本 佛教大學 有關戒與現代思想的各項問題
Prof. Roongraung Boonyoros龍格讓教授 泰國 清邁大學 Householders and the Five Precepts在家人與五戒
Dr. Chaiyong Brahmawong查揚博士 泰國 Dhammakaya Foundation法身基金會 Application of Buddhist Principles to Administrative
Arts佛教原理在管理藝術上的應用
Dr. John H. Crook克魯克博士 英國 University of Bristol, England布里斯托大學 Preceptual Truth and Western Psychology戒律的真理與西方心理學
Dr. T. Griffith Foulk福爾克博士 美國 密西根大學 The Legacy of Vinaya in Modern Japanese Zen現代日本禪宗的戒律承傳
傅偉勳博士 美國 天普大學 大小兼受戒、單受菩薩戒與無戒之戒——中日佛教戒律觀的評較考察
Dr. Luis O. Gomez葛梅茲博士 美國 密西根大學 突顯「律」的意義
Dr. Paul Groner格羅諾博士 美國 維吉尼亞大學 中世紀日本比丘尼僧團的重建
Dr. John Clifford Holt霍爾特博士 美國 鮑杜因大學 佛教戒律的開始——一個早期佛教的行動理論
Dr. Kenneth K. Inada稻田龜男博士 美國 State Univ. of New York at Buffalo紐約州立大學 Buddhist Precepts and the
Scientific Challenge佛教戒律與科學的挑戰
Dr. Chatsumarn Kabilsingh柴斯瑪博士 泰國 達瑪薩大學 佛教女性出家問題
Ven. Karma Lekshe Tsomo卡瑪.雷謝.卓莫法師 美國 夏威夷大學 日本及西藏的佛教倫理——菩薩戒及波羅提木叉戒適用的比較研究
Dr. Donald S. Lopez. Jr.羅培茲博士 美國 密西根大學 西藏懺悔儀軌
Ven. Mettanando梅達難陀法師 泰國 法身基金會 死亡——最後的挑戰
Dr. Koichi Shinohara篠原亨一博士 加拿大 麥克馬斯特大學 中世紀中國僧傳中的佛教戒律
Dr. Sandra A. Wawrytko華珊嘉博士 美國 聖地牙哥州立大學 早期僧伽的女性歧視——其社會基礎與哲理性解決
Dr. Daniel B. Stevenson史蒂文生博士 美國 密西根大學 宋代天台的寺院制度(九六○―一二七八)
Dr. Robert E. Buswell, Jr.巴斯威爾博士 美國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日本殖民時代的韓國佛教維新運動——試論現代戒律的適用原則
Dr. Charles Willemen威勒曼博士 比利時 根特大學 兩部早期譬喻經中的戒律

以上二十六篇論文,來自七個國家的學者,以美國出席的人數最多,其中日本的三友健容及坪井俊映兩位博士,因為臨時有急事,未能親自出席,而由他人代讀。其他的學者除了宣讀他們自己的論文,並且也都參加了全程論文發表的聽講和研討。

由於這次會議中的各篇論文,早在三個月以前,最慢一個月以前,就寄到了每位出席學者的手上,故在進入會場以前,已經知道每篇論文的內容及其重點和問題所在,所以每篇論文的宣讀,只占二十分鐘,大家討論也占二十分鐘。會場氣氛非常熱烈,我們預先擔心學者們會在會議期間外出觀光的情況,並沒有發生;就是在七月十九日晚上,分成二組進行自由討論時,參加的學者也非常踴躍。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7 春夏秋冬|一、第二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7 春夏秋冬|三、應邀而來的佛教學者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