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7 春夏秋冬|五、會場外的活動.五大特色

聖嚴法師

五、會場外的活動.五大特色

在發表論文的會場之外,也有值得記錄的幾項活動。

第一,當臺北的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先生,知道我們要召開第二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之後,特於三月七日中午,和味全老董事長黃烈火先生,由戚肩時將軍陪同,連袂來農禪寺訪問,主動向我提出建議:二年前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舉辦之時,故宮曾經配合展出佛教的稀珍文物,這次還願意配合在我們會議前後一月間,第二度展出另一批佛教的珍貴文物,包括:觀音名畫、歷代佛經、法器、佛像等。觀音名畫依唐宋元明清年代的順序排列展出,有唐的范瓊,宋的賈師古、蘇漢臣,元的趙奕,明的仇英、邵彌、吳彬、邢慈靜、陳洪綬,清的陳書、馮翊等名家作品。歷代佛經包括寫本、刊本、刺繡本、緙絲本。寫本之中,有用泥金和泥銀所寫的。法器以藏傳的密教所用者為主,是屬於明末至盛清時代的遺物。佛像包括渤海國的佛像,是屬於西元第七至第十世紀的作品;以及清末中國南方沿海地區製作的金漆佛像,例如:雕木髹漆及福建的脫胎,俗稱脫紗,漆藝十分精美。

與會學者參觀故宮博物院與秦孝儀院長合影

可見秦孝儀院長對本所主辦的國際學術會議,相當重視。我們還記得先總統蔣公謝世之時,由他執筆所寫的蔣總統遺囑,其內容充滿了基督教的色彩,一時間受到許多人的指責,當時我還以為秦院長一定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在這兩年多來,經過幾度的接觸交談,發現他是一位不折不扣飽讀中國經史等古書的儒學之士。在宗教方面,據他自己說,也讀了不少的佛經,毋寧說他是一位以儒家為本位的佛教徒。

第二,在農禪寺舉行的歡宴晚會及惜別晚宴,都有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藝節目:有國樂團各種樂器的獨奏、合奏,以及代表臺灣民間藝術的布袋戲演出。雖然這些都是從幾個大學的音樂系及戲劇系請來的青年學生,但是演出的水準都很高,特別是布袋戲的說明,是由他們的團長用英語表達,使得與會學者,眾口交讚,並且在演完之後也讓學者們拿著布偶練習。我所寫的〈四眾佛子共勉語〉,那段時間剛由楊秉忠教授譜成樂曲,第一次在晚會中公開演奏和演唱,演出的人員包括:陳哲鴻的胡琴、魏德棟的古箏、陳焜晉的洞簫、邱君慧的木魚和引磬、名播音員白銀女士的國語朗誦及獨唱、農禪寺二十位常住大眾的閩南語合唱、果勝師的閩南語朗誦,曲調優美,極富宗教氣氛。因為當場都有英文說明,且對全體學者用英語教唱。這真是一個別開生面的同樂會。

學者們拿著布偶練習布袋戲

農禪寺常住大眾的閩南語合唱

第三,會議結束的次日,即是七月二十一日上午,全體到法鼓山種植菩提樹苗,每一位學者都種一棵樹苗,在樹苗之前插一塊木板寫著種樹人的姓名,等到樹木長好之後,會把那些種樹者的姓名,換刻在每棵樹下的石頭上,百年之後,還會讓人懷念出席第二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的學者們。

種完樹後,在山上的七棵古樹雀榕蔭下,用了精美的便當盒野餐,就趕往士林的故宮博物院,去欣賞佛教文物的特展。我們受到秦孝儀院長懇切地親自接待和詳細說明,並且還有精美茶點招待,對我們如此隆重地禮遇和招待,相信在故宮博物院來說,一年之中不會有太多次的。

學者們到法鼓山種植菩提樹苗

在閉幕典禮之前,由稻田龜男、傅偉勳、葛梅茲、柴斯瑪和我,共同主持了綜合討論會,將整個二十六篇論文做了歸納、分類似的總結報告,同時也討論出了第三屆的會議,將以「出家道與在家道」為主題。

會議的閉幕典禮上,由國防部長陳履安居士致詞和恭賀,也讓與會學者聽到了陳部長自己學佛的歷程和感想。中廣公司的現任董事長關中和立法委員丁守中,也來為我們祝賀,因為時間關係,沒有請他們上台致詞。

閉幕典禮上國防部長陳履安居士致詞

根據《法鼓》雜誌第三十二期的報導,稱這次的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具有五大特色:1.論文的內容涵蓋全世界的佛教。2.論文的思想脈絡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意義。3.國內佛教界有兩位比丘及兩位比丘尼,分別從日本和美國獲得了博士學位,都出席了這次會議。其中提出論文的,有惠敏、慧嚴和我本人,且是出身於日本的三所大學。擔任中文組主持人的恆清法師,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哲學博士。像這種盛況,若在二十年前的國內佛教界,做夢也不可能想得到。4.佛教教育的積極參與。來自國內各地佛學院及佛學研究所的學生、出家眾將近四十位,使得會場充滿了聽講、發問、研討的學術氣氛。5.完成了宗教的交流。在與會的學者及貴賓之中,有許多位是天主教神父,他們來自國內與國外,也有來自國內外基督教的牧師,他們關心佛教研究的熱忱,也不亞於我們佛教界的學者。我也希望,佛教界的學者們,也能對於其他宗教的研究,付出關心的熱忱。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7 春夏秋冬|四、我寫「三聚淨戒」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7 春夏秋冬|六、台灣英文雜誌社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