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布拉格的寒山.修道院中講「無常」
十月十三日的中午,回到旅館,已由魯彌爾替我們做好一鍋捷克式的菜湯,相當可口。他吃素多年,而且獨身,生活得非常自在,他的職業就是寫書、印書、買書,在一九九○年以前,他是屬於非法的祕密出版商,隨時有被抓起來關進牢的危險。他的英文很好,德文也不錯,他還雄心勃勃地要學日文和中文,要把佛教的好書,一本本地翻成捷克文,出版流通。他正計畫把我的幾本英文書,翻成捷克文。
我問性空法師:「像魯彌爾這樣的經營方式,可以維持得下去嗎?」他回說:「過去有問題,所以常常要去擺地攤,賣風景明信片及一些小禮品,賺取生活費用,不過現在的生活情況已經好轉。」
這位魯彌爾先生,在那兒孤軍奮鬥,像是一個沙漠中駝鈴,雖然人家看他寂寞,他卻充滿著信心及願心。因此他也是性空法師在布拉格最好的朋友和支持者。這次我訪問布拉格的各種活動,主要也是由於魯彌爾的聯繫安排。

訪布拉格市禪修會會長魯彌爾居士之出版社
因此,我們到第二天十月十四日的晚上,從性空法師的俗家二姊處回到市區之後,便順道去探訪了他一下。發現跟他共同生活的,僅僅是一條狼狗,而一部電腦就是他的工作夥伴,臥室就是書房,廁所就在廚房。滿室都是書架,裝滿了外文的佛書,包括我在美國出版的英文著作在內。在他架上看到一本關於禪的英文著作,但其封面寫著漢文的「寒山」兩字,我覺得他的精神頗似中國古代的隱士,能夠隱於市井之間,乃是高隱,所以我叫他拿了「寒山」那本書,拍了一張照。他為了對我表示這趟捷克之行的感謝,特別準備了兩套捷克古畫的複製品,都是一百多年前西元十九世紀的作品,描寫布拉格的風光,和現在景色相同,只是人物的衣著為古裝而已。將來可以把它們掛在法鼓山的哪條走廊,來紀念我這趟布拉格之行的收穫。
下午,魯彌爾帶來一個年輕女孩看我,告訴我說,她也希望學中文,也想到臺灣去跟我出家。問她為什麼?她說她的男朋友已經跟我出了家,所以她也要跟我出家。那就是指的果平師(Mirek
Bakoš)。我說出家不是兒戲,並問她將來他們兩位是否還要生活在一起?她說她想到男朋友已經出家了,出家一定很好。可是她對佛教連普通的常識都不具備,所以勸她好好考慮以後再說。
下午四點至六點,由魯彌爾的安排,請我到一個天主教道明會的修道院做一場演講座談,他們的目的是希望聽到佛教的觀念和天主教有多少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先由性空法師引言,然後由我演講一個小時,另外用四十分鐘做問題討論,由我和該修道院的副院長斯坦巴契(Odilo
Stampach)神父和我分別解答,還是由羅然教授擔任翻譯。
這場演講會,把這座修道院的講堂擠滿了人,本來只準備修道院內的二、三十位神父和修女參與,結果到了二百多人,臨時沒有位置,多半席地而坐,外來的聽眾大部分是青年學生,他們是我前一天在布拉格大學哲學院演講時的聽眾;他們雖都是天主教徒,卻很有興趣了解佛教,就是這位斯坦巴契神父,也看過幾本禪宗的書,所以當有聽眾問起「佛教是否不需要道德而只講頓悟」的問題時,他便代我回答:據他所知,佛教的三學之首的「戒」,就是道德生活的實踐。因此他相信沒有一個宗教可以不講道德而還能持久流傳的。又有人問起佛教講輪迴,是不是非常重要?他又代我回答:據他所知,中國的禪宗並不在乎輪迴,所以甚至有的禪師還明白地宣告,他死了之後,願意做牛,這是說如能心得解脫,無一物不是佛的法身。
我看到這樣的一個神父,覺得相當歡喜,也就是因為他們知道若干佛教的內容,所以希望跟我見面,並邀我到他們的教堂做一次演講。
我的演講內容有兩點:
第一點是諸行無常及諸法無我的理論是佛教的基礎:所謂「行」,包括一切的現象,主要是指心理活動。「法」是指一切的事實,主要是指五蘊所組成的身心世界。「無常」是由於一切現象的事實在不斷地變化。「無我」是由於因緣的和合。既然是無常又是無我,所以一切都是「空」的,沒有永恆的存在。
第二點是通過戒定慧三無漏學的實踐,才能親自體驗無常就是無我,無我就是空的事實。一旦親自體驗到空,就能從自我的煩惱獲得解脫與自在;禪宗給它的名詞是開悟。「戒」的目的在於身、口二業的道德律的實踐,「定」的功能是清淨意業的方法和作用,「慧」是以無常無我的理論和立場來指導戒和定的修行,產生自他解脫的功能。這三種也就是使我們達到解脫目的之方法和理論。

與道明會修道院副院長斯坦巴契交談
因為我不斷地提出「無常」的觀念,故在講完之後,就有一位青年,向那位神父提出一個問題:「佛教說一切都是無常的,那麼上帝怎可能是永恆的?」
這位神父的解答,是引用中古時代的神學家聖奧古斯丁的話,解釋了一大篇,還是跟無常的意思接不上頭,本來只有一個聽眾想到這個問題,結果卻變成了所有聽眾的問題。我對那位神父,真有點抱歉。
這場演講討論會,雖然人很多,場地太小,空氣很悶,台上人及台下人之間的氣氛,倒很凝聚和諧。
在修道院中請一個法師講佛學,對他們來講是相當開放和大膽的作法。事實上在我們中華佛學研究所及農禪寺,也已經在做這種宗教對談的工作。因為這是兩個不同的宗教,不必求其全同,但是我們必須努力弘揚佛法,減少人家對佛教的誤會,然後也要增進我們對其他宗教之間的友誼。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7 春夏秋冬|三七、古文化.道場.博物館.光音無限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