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8 行雲流水|七、聯誼會.演講.禪修營

聖嚴法師

七、聯誼會.演講.禪修營

這次我在臺灣的三個月期間,除了在農禪寺及國父紀念館的兩項大型講座之外,也在臺北以外的各地,做了幾場大型演講:

(一)三月五日,抵達嘉義市,由中正大學財金所黃介良教授的推動,集合了嘉義市二十二個工商企業團體及十九個佛教事業單位,為我舉辦了嘉義地區法鼓山護法聯誼會;到第二天三月六日的下午,邀請嘉義市政府及工商界領導人物共四十多人,舉辦了一場佛學座談會;六日當晚,借嘉義高工大禮堂,以「禪與人間淨土」為題,做了二個小時的演講,雲集了兩千五百多位信眾到場聽講,造成當地佛教界的一大盛況。

(二)三月七日,我從嘉義坐車趕到臺中,主持臺中市法鼓山護法聯誼會,借到「臺中市世界貿易中心聯誼社」的大廳舉行,所以到了一千多人,當場皈依三寶的信眾,包括該聯誼社總經理廖逑宗居士等六百多人。當天晚上,接受廖居士晚宴招待,他特別請到臺灣中部師管區司令兼中部地區海岸防衛司令湯先智中將,以及臺中扶輪社社長程海波居士等陪同。那晚的素菜,非常精緻,可惜我的腸胃不好,身體很累,未能一一的品嘗,而且為了趕時間回臺北,準備第二天在法鼓山舉辦第三屆「社會菁英禪修營」,故也未能與諸嘉賓多談些佛法。

(三)三月十二日的晚上,我應「時報文教基金會」的邀請,在臺北市中正紀念堂的廣場,以「綠化大地,淨化人間」為題,做了一場非常失敗但又成功的演講。因為,這是由《中國時報》系的時報文教基金會、環保署、教育部、農委會等四個單位共同策畫與聯合主辦,共分臺北、臺中、臺南的三場「萬鳥歸林,萬流歸宗」系列演講的第一場。主辦單位認為我有很大的號召力,故讓我在臺北講出第一場,由於那天是植樹節,我的講題又那麼新穎,預料一定會大爆滿、大轟動。所以,不敢租用僅可容納數千聽眾的室內演講場地,而借用中正紀念堂的大廣場,預估有二萬到三萬聽眾。可是他們僅僅給了幾家報紙及電視台幾十個字的新聞稿,故未引起大眾的注意。我們法鼓山體系的文宣公關,也沒有動員信眾前往聽講,加上當晚突然從西伯利亞吹來了強勁的冷風,像這樣的露天廣場,並沒有供人坐的椅子板凳,也沒有任何遮擋冷風的設備。有一些人到現場站了一會就離開。自始至終坐在水泥地上,冒著寒流的侵襲,聽完我演講的人僅有三百多位,其中的二百多位,是農禪寺的常住僧眾、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生,及若干信徒;他們因為看到這樣的場面,又是那麼冷的天氣,我在講台上,所受到的冷風,要比他們成群的坐在地上更強,所以,不忍心先我離開。

最妙的是,那場演講的總策畫人,把我介紹上台之後,發現台下冷冷清清,大失所望,加上她也衣著單薄,便把我丟在那裡下台走掉了,直到演講結束,再也沒有看到她的倩影出現。倒是《時報周刊》的發行人簡志信以及環保署副署長陳龍吉兩位菩薩,坐在台上非常尷尬,因為,他們也是主辦單位的人,只好陪我受難到底。

這是我第一次經驗,在臺北市大廣場做露天演講,也是第一次最大的失敗,主辦單位竟然對我這麼有信心,認為只要打出「聖嚴法師」的名字,就能把中正紀念堂的廣場擠滿了人,但他們在事前做的文宣工作,既無大幅廣告,也未貼一張海報,僅僅在廣場搭了一座三面透風的講台,安排了若干音響的設備,怎麼能夠引起廣大的注目呢?如果由比較了解的單位,來舉辦這場演講,大概不會弄成這樣狼狽的。

作者應時報文教基金會的邀請,於臺北市中正紀念堂的露天廣場,演講「綠化大地,淨化人間」。

但也不能算是失敗,當晚臺灣的三家電視台,都派了攝影記者到現場,在晚間新聞中,都做了滿詳細的介紹:我指出,環保對我們佛教來講,雖是一個新的名詞,若從佛教主張的惜福、培福的角度來看,就是環保的觀念;寺院生活的整潔寧靜便是環保;戒殺、護生、放生,也是環保的範圍。對自然資源的節省珍惜,對自然生命的保護尊重,乃是我們佛教徒已經做了兩千多年的工作。特別是用佛法的理念,達成人心的淨化,那是心靈的環保,比起對於自然環境的保護更重要。

當晚的現場聽眾雖然不多,通過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就有很多人,接受到佛教徒對於環保觀念積極的認知。許多聽眾們,看我對這麼少的人數,講得那般認真,這麼冷的天氣,沒有表現出疲倦不耐煩的神態,感動得泣不成聲。有一位資深記者對我說:「師父這麼大的年紀,身體又不太好,主辦單位如此疏忽,真是太不公平。」我倒是沒有感覺到什麼,只可惜他們舉辦這樣的演講,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不過由於我這一場的教訓,使他們在後面的兩場演講,分別是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講出,及佛光山的星雲法師講出,相信他們會對預先的文宣工作做得更好,那也應該是我們共同的收穫了。

(四)三月二十日及二十一日兩天的晚上,我受高雄市選出的立法委員陳建平、高雄市議會議長陳田錨及其夫人黃淑惠三位居士的邀請,在高雄市三信高級職業學校大禮堂,舉行兩場演講,題目是「開發人人心中的光明」、「慈悲與包容」。兩晚到了四千五百人次。據說這是三信高商第一回把禮堂外借,演講結束,留下參加皈依三寶儀式的有二百多人。也藉著這個機會,在臺南市及高雄市兩地,主持了法鼓山護法會聯誼會,給高屏地區及臺南地區法鼓山的會員們,分別各做了一次慰勉談話,在兩地聯誼會中,參加皈依的人數,達七百位以上。可見南部地區的人士,對法鼓山理念的認同,愈來愈多。這也是因為當地有不少信眾,熱心推動法鼓山理念的成果。縱然我在一年之內,難得去南部一、兩次,他們對法鼓山的向心力,卻是有增無減,真使我太感動了。

這次在臺北期間,也用了三天的時間,在法鼓山舉辦第三屆社會菁英禪修營,那是三月八日至十一日,錄取四十二位,報到三十九人,他們是企業界的董事長、總經理,以及處長以上的公務人員,教育文化界的菁英分子,其中包括中央保險銀行的總經理呂東英、台灣英文雜誌社董事長陳嘉男夫婦、邱和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也是「和成衛浴設備」副董事長邱宏茂夫婦、新東陽董事長夫人等。他們在上山之前,有的已經是三寶弟子,多半對佛教有好感,但還沒有了解,甚至有人認為信了佛教就會消極厭世、擺下事業、離開社會、隱遁山林。經過三天禪修營的生活之後,才讓他們發現真正的佛法對人類是那麼積極有用,將他們的觀念做了一百八十度的修正。

禪修營提供的主題,分成三個段落:1.自我肯定,2.自我消融,3.自我提昇。以往,他們只知道佛教講空,卻不知道空了以後才是真正的有。否則,佛與菩薩的精神,就不會在世間有所表現,佛教也不可能流傳於世了。

我在禪修營結束時,給這群當今國內的社會菁英們,說了這樣的幾句勉勵話:「希望透過禪修營的活動,讓來參加的菩薩們,確實了解佛法的好處,並將這裡所學到的理念及方法,帶回去奉獻給諸位家人、同事、朋友、員工,讓他們也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如此,個人的品質才能有所提昇,並為處身的社會環境帶來繁榮與安定。祝福諸位,讓我們大家一齊來努力,幫助自己,協助他人。」

這項禪修營的活動,為臺灣的中上層社會,帶來一股積極的清流和暖流,那些菩薩們在下山之後,多半還是念念不忘,並且鼓勵親朋好友乃至公司員工信佛、學佛。雖然每屆只有三十多位到四十多位學員菩薩,他們產生的影響及對社會的貢獻,是無法估計的。只要他們把禪修營中所學到的理念及方法,用於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就會產生連鎖性的淨化效果。

我在去(一九九二)年二月九日至十一日舉辦第一屆社會菁英禪修營時,是抱著嘗試的態度,因為沒有經驗,所以非常慎重,經過細心的籌備,並以虔誠恭敬的態度,辦完之後,無暇想到是不是還有舉辦第二屆的因緣和需要。但到現在為止,幾乎已是欲罷不能,剛辦了第三屆,就已有人在問第四屆的時間,這是讓我感到意外欣慰的事。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8 行雲流水|六、傳授菩薩戒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8 行雲流水|八、法鼓山動土前的灑淨法會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