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華亭寺與虛雲和尚
四月十六日,星期五。
上午八點三十分登車,前往西山公園,參觀建於元朝延祐七年(西元一三二○年)的「華亭寺」,這一座古寺跟虛雲老和尚也有一段因緣。
根據《虛雲和尚年譜》所載,民國八年(西元一九一九年),虛雲和尚受雲南督軍唐繼堯之請,在昆明忠烈祠建水陸道場;民國九年(西元一九二○年),就被唐氏請到昆明西山的華亭寺,《虛雲和尚年譜》的這段記載是這樣的:
昆明西山華亭寺,古剎也,其地風景至佳,寺僧不能住持,日益荒廢,近且欲售與西人作俱樂部,地方政府批准矣。予惜之,言於唐,請其保存名勝。唐納予言,暗與王九齡、張拙仙諸公議定,設齋敬邀,袖出紅帖,請住華亭寺而重興之。三請受帖。
民國十一年(西元一九二二年),虛雲和尚八十三歲,在其《虛雲和尚年譜》,另有這樣的一段記載:
是年起,重建華亭寺(雲棲),昆明湖西岸,有碧雞山,因阿育王第二太子至此,見碧鳳一群,乃居此修煉成道,號碧雞神,以是名山,諸峰如屏,曰華亭寺。元時有玄峰禪師得法於西天目中峰本國師座下,來此開山,名「圓覺」,後人以山為名,遂改名「華亭」。前年幾售與外人,予言於唐督,乃贖回,請予住持,動工重建。於土中掘出古碑,有「雲棲」二字題識,年代已湮滅矣。後將此石嵌於海會塔上。
有關的詳細資料,可以參閱《虛雲和尚年譜》附錄張璞撰〈重建碧雞山華亭峰靖國雲棲禪寺碑記〉。
從資料顯示,這座華亭寺,在元朝至治三年(西元一三二三年),玄通元峰禪師,在此修建大光明殿,供奉毘盧遮那佛及十二圓覺菩薩像,因取名「圓覺寺」。到了至元五年(西元一三三九年),元峰禪師從江南請回《大藏經》一部,一千四百六十五冊,藏於觀音殿。明朝景泰四年(西元一四五三年),重修「圓覺寺」,題名為「大圓覺寺」。清康熙二十六年(西元一六八七年),雲南巡撫王繼文,重修該寺,名為「華亭寺」。虛雲和尚接任住持時代,該寺已是一片荒涼,庭院野草叢生,在唐督軍支持之下,大興土木,徹底翻修;建藏經樓、修大悲閣、築放生池、增鐘樓、塑羅漢像、培植花木,完成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十方叢林,取名「靖國雲棲禪寺」。但到現在大家還是習慣稱其為「華亭寺」,當時常住僧眾,五十餘人。

作者與華亭寺當家心明法師邊走邊敘談
文革期間,華亭寺也未倖免。到了一九八九年,大陸政府撥款重修,並把該寺的管理權從政府的園林部門,移交給雲南佛教協會。直到去(一九九二)年,園林部門的人,才全部遷出寺外。重修之後的第一任方丈是開起老和尚,已於去年圓寂,迄今尚無人遞補。現在的負責人則為年僅二十三歲的心明法師,故亦由他接待我們;他從十三歲就已進入華亭寺,故對該寺的情況,十分熟悉,聰明而又達練,以他的舉止談吐來看,都像三十歲以上的人。現住僧眾二十多人,在寺內工作的在家眾四十多名。當天,另外有一位六十五歲的老當家師護昌比丘,也在幫忙接待我們。

雲南昆明華亭寺虛雲老和尚舍利塔塔銘
我們在該寺,見到了好多碑碣,多半是被紅衛兵撞斷敲破,字跡模糊,被蒐集著躺在兩殿之間的露天空間,其中包括虛雲和尚重建該寺的緣起文。現在嵌於牆上的石碑,卻是最近重修該寺捐款人的芳名,並沒有文字記述其始末的說明,當然沒有多少文獻的價值。

作者於雲南昆明華亭寺虛雲老和尚舍利塔前頂禮
我在該寺的左側,禮拜了虛雲老和尚的舍利塔,泫然涕泣,感慨良深!在他一生之中,度化了不少的人,重修了許多寺院,真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果沒有虛雲老和尚這麼一位高僧來到,在民國時代的雲南佛教史,幾乎要變成一頁空白,由於他的悲心大願,才復興了當地的佛教。雖在嗣後不久,從大陸政權統治的初期,直到一九七九年為止,佛教已經在中國大陸徹底消滅,可是,再度允許佛教寺院恢復活動之時,還是從虛老重建過的寺院基礎上建立起來。可見他的心血,並沒有白費。
虛老曾有兩句名言:「空花佛事時時要做,水月道場處處要建。」空花水月,本身就是假的,不僅是臨時的,根本是虛幻的;可是假戲要真做,對眾生絕對有益,這對我們的朝聖團,應該是最好的啟示。凡是參與法鼓山的建設運動者,就需要抱持這樣的觀點去努力:能做的要趕快做,盡量做,至於將來如何,不必我們擔心,只要做得踏實認真,以後縱然被再三夷為廢墟,還會有人在這個基地上重建再重建的。
當時的虛老,以八十三歲的高齡,修建華亭寺,並沒有想到他能活多久,該寺將來會怎麼樣。可是他那種愛護道場的悲願,以及不怕辛勞的精神,在文化史上,在人們心中,永遠是光芒萬丈。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8 行雲流水|三四、藉境修行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