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8 行雲流水|三八、峨嵋山的歷史

聖嚴法師

三八、峨嵋山的歷史

如眾所周知,四川峨嵋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目前,每年有一百多萬中外遊客,前往觀光。它位於四川盆地的西南,距離成都大約一百六十公里,它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的總稱,最高峰的海拔是三千零九十九公尺,被分作低中高三個遊覽區:低區是海拔五百至一千公尺,全年氣候宜人,遊客最多,它的旅遊點有報國寺、伏虎寺、善覺寺、羅峰庵、雷音寺、純陽殿、神水閣、大峨寺、中峰寺等;中區是海拔八百至一千八百公尺,氣候溫和,風光秀麗,它的景點,包括最有名的萬年寺及洪椿坪、清音閣、仙峰寺、華嚴頂等;高山區是海拔二千至三千零九十九公尺,氣候高寒,風景奇絕,它的景點包括洗象池、大乘寺、雷洞坪、接引殿、臥雲庵、金頂等。

關於峨嵋山的開山歷史,傳說多於事實。根據何志愚的《峨嵋文史.佛教在峨嵋山》一書中說了峨嵋山有寺廟,約始於東晉末葉的第一座普賢寺,據傳是廬山慧遠的弟弟慧持所建,那就是現在萬年寺的前身。其次,在南北朝梁武帝時代(西元五○二―五四九年),有一位印度的高僧寶掌和尚來華,在峨嵋山下,創建「靈巖寺」,此寺在明清之交毀於戰火。又說在南北朝的晚期,有一位尼泊爾的聖僧阿羅婆多登峨嵋山,而建「化城寺」。到北周孝閔帝時,又有一位外國僧人寶緣來峨嵋山禮佛。

《峨嵋山志》記載隋朝天台智顗大師到峨嵋山住於中峰寺。唐太宗時,玄奘三藏曾到峨嵋山禮佛。而有唐一代,有關於峨嵋山普賢寺的傳說相當多。據說詩人李白也曾經到過峨嵋山。

其實唐代應該是有僧人到峨嵋創建佛寺的說法,有信史可循的則不多。故在民國二十三年(西元一九三四年),印光大師對《峨嵋山志》所載的傳說,多所駁斥,指出智顗、玄奘跟峨嵋山的傳說,絕對是無稽的。因此他說在四大名山的山志之中,「五台最嘉,普陀次之,峨嵋又次之,九華最居其下」。他以為山志記載的佛教事蹟,多半是牽強附會(見〈峨嵋山志序〉)。比較可靠的峨嵋山的開展,是宋朝開始,宋明之間已經成為宇內矚目的佛教名山,乃為可信。

對於朝禮名山的風氣,到了明末時代的蓮池大師,也頗有批評,他在《竹窗隨筆》有云:「參師訪道,又何得觀山觀水,徒誇履歷之廣而已哉。」又於《竹窗三筆》有云:「夫經稱菩薩無剎不現身,則不須遠涉他方。」「菩薩之所以為菩薩也,但能存菩薩慈悲之心,學菩薩慈悲之行,是不出戶庭,而時時常覲普陀山。不面金容,而刻刻親承觀自在矣。」行腳參學是以高僧為對象,不是以名山大川的寺院為目標。

根據駱坤琪編著的《峨嵋山佛教史話》6記載,清代以前,來峨嵋山朝拜的居士,都是個別行動,到乾隆時,才出現了集體朝山的「幫會」,例如普賢會、觀音會、飛龍會、朝山駕會等,多則上百人,少則三十人,朝山完畢,會便解散,次年又重新組會。僧人朝山的活動,則歷來已久,這是沿著古代的漢僧到西域求法的精神,所以在國內也有尋道訪師和朝禮聖跡的行門。例如虛雲和尚就曾經以三步一拜,從普陀山朝禮到五台山。

峨嵋山在宋明之際,已相當隆盛,高僧輩出。直到明末萬曆年間(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全山住僧尚達一千七百餘人,至清朝,峨嵋山的景況開始衰落。民國初期,遊人和朝山的信徒,大為減少,僧人道風一落千丈,例如民國二十八年(西元一九三九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寄居峨嵋山洪椿坪時,有的寺僧,已靠做經懺為生活。不過在民國時期,峨嵋山的僧眾之中,還有幾位比較傑出的人才,例如萬年寺毘盧殿的大通和尚曾經開壇傳戒,歷時六十餘天,各地前來受戒的僧眾六百餘人。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8 行雲流水|三七、流落貴陽.抵達峨嵋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8 行雲流水|三九、普賢菩薩與峨嵋山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