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8 行雲流水|四一、峨嵋金頂

聖嚴法師

四一、峨嵋金頂

四月十八日下午一點三十分,我們再從雄秀賓館出發,坐上五輛中型巴士,向距離峨嵋山市區六十公里處的峨嵋山金頂進行。先到「淨水」的入山收費站,停車小歇,再經過兩個小時上山的車程,到達海拔二千四百三十公尺的「雷洞坪」停車場,再到海拔二千五百四十公尺的「接引殿」,從這兒往上,氣溫愈來愈低,並且遇到夾著雪片的細雨,我們把禦寒的冬裝,全部穿上。也在那兒看到幾個當地的人,兜租兜售草綠色的棉大衣。接著我們分作二十人一隊,進入登頂的電纜車再向上至海拔三千零五十八公尺處的「臥雲庵」。

旅行社把我們分成兩處,做了投宿的安排,至五點三十分,集合參觀了金頂華藏寺普賢殿,由該寺現年三十歲的知客師果正,帶引我們參觀了峨嵋金頂的各項建築,包括觀賞佛光處的「攝身崖」以及它的下院「臥雲禪院」。這個區域的總名叫做「金頂華藏寺」。

峨嵋山金頂的攝身崖上平頂,在朦朧霧中,作者立於鐫刻著「金頂」兩個大字的石碑旁。

當我們上山的那天,整個金頂被籠罩在濃霧之中,不要說四周景觀,一無所見,就是金頂三公尺近距離內的景物,也難辨認,真有墜在「五里霧中」的感受。那位果正知客師為我們東指西畫地介紹著說,這兒是什麼,那兒是什麼。我們就好像一群盲人進了戲院,只能用耳朵聽,無法用眼睛看。他又告訴我們,金頂不算最高,尚有千佛來朝、萬佛來朝的「千佛頂」及「萬佛頂」。萬佛頂的海拔是三千零九十九公尺,金頂華藏寺的海拔是三千零七十七公尺。金頂雖較矮,卻更受重視,因為它的形勢,非常險峻,幾乎三面均是懸崖峭壁,「攝身崖」就是最險峻處。

我們到了此崖的頂端平台,僅在朦朧中看到鐫刻著「金頂」兩個大字的石碑,其他的什麼也沒有看到。其實這座平台,原來建有一座祖殿,已被拆除。原有的所謂「攝身崖」,是一塊凸出於懸崖之外的岩石,名為「金剛嘴」。如果遇到天氣好而有上午的太陽,遊客到此,便可以看到所謂金頂的「佛光、日出、雲海、聖燈」四大奇觀。我們上山的那天,金頂大霧,什麼也沒有看到。我對那一位知客師說:「我們大概沒有善根福報,上山來什麼也看不到。」他很會講話,馬上解釋說:「峨嵋金頂是金銀寶地,晴天陽光普照,便是一片金色;冬季滿山冰雪,又是一片銀色;平常雲霧瀰漫,也是銀色莊嚴。既然能到峨嵋金頂,豈會是無福的人。」他說得很有道理,可惜現在的大陸遊客到此,信佛者極少,觀「光」者極多,只能說他們都是有福之人了。由於峨嵋山全年的日照量僅六十至八十天,上山來真有機會見到「佛光」的並不多,故將濃霧的天氣,解釋成為寶光莊嚴,的確很妙。

我們巡禮了金頂的普賢菩薩,下來穿過被浸泡在濃霧中的「臥雲禪院」,不僅霧氣重,水氣也重,到處都是濕漉漉的,連他們的大殿、客廳、拜墊、桌椅,都像是被透足了水的龍宮一樣。我拍了幾張金頂及臥雲禪院的照片,也都沒有成功。真是一個「雲深不知處」的虛幻境界;該院以「臥雲」命名,良有以也。

臥雲禪院又名「臥雲庵」,海拔一千零五十八公尺,是我們所到峨嵋山的次高點。當晚,我與兩車團員宿於「臥雲庵」前的臥雲山莊,另外兩車團員,住在附近的招待所。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8 行雲流水|四○、報國寺.伏虎寺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8 行雲流水|四二、金頂華藏寺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