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牆檐.公園.民藝.犛牛
四月二十三日上午,由布達拉宮的前山步行到山麓的停車場。它的步道,非常的寬敞,可以同時容納五、六個人並排上下,既長又寬,一邊靠著石壁,另外一側是短牆。其牆檐也像是逐級下降的階梯,最上邊的一層,約有一尺多厚,在外邊看是用赭色的泥灰,其實是用西藏特有的一種灌木細枝,堆積而成,露在外邊的,是它們枝桿的頭部。這個牆面約二尺寬。這種由灌木細枝堆積而成的牆檐,比牆面的厚度要寬出幾寸,這種樹枝本身就是赭褐色,再塗上赭色的石粉,從遠遠的山下,向上仰望,上下布達拉宮的幾條步道護牆,非常的整齊壯觀。許多好奇的遊客,到了最後護牆的出口處,希望知道那垛赭紅色的牆檐,到底是什麼材料?因而讓我們看到有一部分牆檐的盡頭處,已被遊客拉鬆拆毀了一小片。我立即用照相機,把它拍攝下來做紀念。採用這種建材,使我們無法想像,他們是如何將那樣多的樹枝,壓得這麼緊密而且如此整齊,真需要有專業的技術。

布達拉宮步道兩旁的圍牆,上端是用灌木小樹枝堆積而成的牆檐。
藥王山及紅山都在拉薩河以北,我們走出布達拉宮,出了布達拉宮下了紅山,就到了山腳下正前方的「解放公園」,那兒有三百年以上成排成行的老柳樹,形狀奇特,頗似古松的姿態。他們也從拉薩河引進水源,開鑿了一口人工的大水池,可在這池水的水面,欣賞布達拉宮的倒影。
據說當初藏王松贊干布選擇紅山做為他的宮殿所在,是由於位置居高臨下,易守難攻,軍事上的價值多於風水上的理由。
中午,我們又第二次回到西藏賓館用午餐,由四川籍的副總經理,出面招待我們,在用餐到三分之一時,就由該賓館請來一個西藏民俗藝術表演團,包括兩位樂器的打擊吹奏員,外加六男三女民俗歌舞演藝人員,為我們介紹西藏的神舞、民謠,帶著濃厚的宗教色彩,以及純樸的高原風情。這樣的民藝表演,具有相當的水準,據說也曾經出國代表西藏文化,做國民外交。我過去只有在書本上的圖片見過,西藏神舞的裝束架勢,如今親眼觀賞,尚是第一遭。

拉薩西藏賓館的犛牛
從這場表演,也可以讓我們理解到西藏的文化,跟宗教信仰是不可分割的,也可以說,濃厚的宗教氣息,虔敬的宗教信仰,就是他們的生活。藏傳的佛教形象及其修學過程,雖有其異於漢傳的佛教,但它仍是佛教。所以,西藏民風的敦厚善良,跟他們的信仰佛教有絕對的關係。人們如果僅僅欣賞他們宗教性的歌舞表演,忽略了產生這種歌舞藝術的背景,那是不切實際的。
午餐之後,旅館的那位副總經理,特別為我們找來了兩頭被譽為「高原之寶」的犛牛,供本團欣賞,它能夠為高原的居民,提供服務的項目很多,除了能做交通工具,也能提供大量的牛乳及酥油,以及藏民賴以為主要食物的肉類,而其皮、毛、角,乃至骨骼,都能夠派上用場。西藏地處高原,氣候寒冷,穀類的農作物稀少,故在他們的生活中,幾乎無法缺少牛羊提供的肉食。乃至於每一個喇嘛,經常口誦智慧與慈悲的經典,卻無法斷除由牛、羊提供的肉食。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8 行雲流水|五三、布達拉宮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