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詩人欣賞世界,大地萬象都可成為寫詩的內容。
畫伯描繪世界,大地萬物都可成為入畫的題材。
哲學家觀察世界,人生宇宙都是本體產生的現象。
佛菩薩所見世界,有情眾生都是菩薩都是佛,無情眾生都是佛國淨土的眾寶莊嚴。
同樣的環境、同樣的景色、同樣的人物、同樣的時節,若以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心情、不一樣的角度、不一樣的深度、不一樣的目的來體驗,便會產生不一樣的反應。
我不是很喜歡寫文章的人,寫遊記更不是計畫中的工作,每次遊歷各處的最初動機,是為弘法求法,學習新知,充實自己,奉獻大眾,所以沒有考慮要寫遊記。可是每次遊歷告一段落,多半會寫出一篇文章乃至一本書來。在緊密的日程中,增加這項額外的工作,也不是一樁輕鬆好玩的事,只是覺得應該對歷史負責任,對自己求成長,對他人做交代,否則便是浪費了我這個已屬於全體社會的生命資源。
我在每次遊化到一個陌生地方之前,總要預先收集一些相關資料,獲得若干程度的自然知識和人文背景,才不至於到了任何地方,都好像是相同的山水,類似的景物,差不多的面龐,除了消遣時間,花掉一些金錢,一切都是模糊依稀,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不能激發自己成長。
有了若干預備知識,便有親歷其境的感受,也能將現實的景物與歷史的過程連結成為活的生命。每到一地,不僅是面對實景實物,也可與此實景實物相繫的歷史人物對面談心。所以讓我走向自然,也能教我與古人把臂同行。
正因為經歷了實景實物的觀察與體驗,就會發現歷史是永遠不會回頭的,年深日久之後,現實的環境早已見不到歷史上的那些鏡頭;不僅是人去樓空,連那些舞台也早已變了又變。同時歷史的事實加上後人的傳說,也就無法想像歷史上的情況究竟是什麼樣子了。
這便是佛法所說的真理:「世相無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可是,我們的生命中,不論是肉體的血液,或者是文化的血液以及精神的源頭,都跟我們的祖先是無法切斷的,也跟現實的環境是無法區隔的,時間的延續是歷史的生命,空間的展現是社會的生命。只要用心生活、用心體驗,我們每一個人,都負有歷史的責任和社會的責任。
因此,遊歷之後,應當尚有工作要做:要把自己內心世界的成長,與大家分享;把現實的環境做成紀錄,留給歷史文化;把陳舊的歷史和傳說,做一番溫習和釐清,勉勵自己,也介紹給他人。
我是一個出家的僧侶,非常重視佛教的興衰及法門的隆汙,我特別留心佛教歷史人物的成長過程,及他們的努力和影響。也可以說,如果沒有歷代的古聖先賢,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儀軌芳範,以及他們的智慧財產,我們今日的人間社會就不堪想像。所以每到一處曾有高僧大德駐錫過的古道場,不僅要緬懷他們、禮敬他們,也希望學習他們。所謂見賢思齊,不應僅為自己受益而感恩,更應體驗他們為法忘軀的堅韌心和利益眾生的悲願心,試著來做更多自己當做而能做的佛事。
每到一座古道場,雖已物換星移,可能早已成為荒丘廢墟,但我總覺得歷史上的祖師們,不論有名無名,都還是活生生地在那兒:忙著興建道場,忙著廣度群迷。縱然斯人已逝,他們的悲智猶在。我們便以這樣的心境,到處感恩,到處禮拜,到處憑弔,到處緬懷;我稱之謂進入歷代祖師菩薩們的內心世界。不論目前那些古道場的情景如何,我總是揣摩著去與那兒的古代大德們,做生命的結合。雖無語言,卻勝過有言;雖無問答,卻能獲得來自他們的啟發。
我寫成冊的遊記,這本已是第八冊了。
本書是記述我從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五日至五月六日期間的參訪行腳、所見所聞及所思所行。
本書的內容寫了些什麼?請讀者自行探索。雖然有人說,日記的真實性很少,遊記的可靠性不多;我的遊記卻是和其他的人一起走出來的,尤其本書的證人,連我在內,多達二百九十九人;不僅沒有虛構的人物故事,而且考證了若干人物故事,例如布袋和尚、濟公活佛、白蛇傳與雷峰塔等,都是家喻戶曉的佛教故事,但在文學性的民間傳說與歷史性的真實故事之間,是有差距的。正好,我這趟所走中國佛教聖跡巡禮的路線,就是極富文學創作的江南地區,也是近千年來中國佛教出現人才最多的地區。所以不必假造杜撰,真實的風土人物和歷史文化已經寫不勝寫了。
本書記載了一千多年來中國佛教的根源,現代臺灣佛教的法脈,尤其是我個人及法鼓山的源頭所在,包括了近代佛教四大師:印光、弘一、太虛、虛雲,加上印順,應該合稱為五大師的事蹟,以及和他們相關的道場。至於跟我剃度師東初老人的禪教戒法相關的道場及法眷,我自己出家及讀書的道場和相關的長輩及同輩,也在本書中做了一次實地尋根的介紹。好讓讀者們了解,法鼓山的出現,不是由於我聖嚴一個人的努力,除了跟我同時奉獻的廣大菩薩群之外,也不可忘了法鼓山的源頭活水是從何時何處流傳下來的。因為飲水思源,知恩報恩,是我們法鼓山的主要信條。
本書的命名《步步蓮華》,有三個原因:1.在我們的行程中,始於九華山,經過普陀山,終於上海龍華寺,都見到刻有蓮花圖案的石階級和石地板。2.佛國淨土的諸佛菩薩,都是蓮花化生,行住坐臥不離蓮台。3.我們法鼓山正在倡導「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雖然處身於娑婆世界,常要照顧心中的蓮花。
我在本書中說:「火焰化紅蓮,雖是菩薩境界,我們每一個凡人,只要能夠用心去解讀古來祖師大德們修行的信心、創建道場的願心、化度眾生的悲心,就能夠體會到他們的內心,每一秒鐘都沒有離開清涼的蓮池。」同時勉勵隨團的諸位僧俗弟子,只要「觀想所處的環境、所到的道場、所走的路,處處是蓮台,步步有蓮華」,「我們所提倡的人間淨土,也就自然出現了」。
本書的完成,要感謝的人很多,為我錄稿謄稿的是姚世莊及吳昕儀,跟我同樣地不眠不休夜以繼日,五月七日至六月十二日期間,我除了主持禪七、擔任講座、例行法會之餘,抽空口述、改稿、刪修補充以及校稿,也把她們兩人忙得幾乎喘不過氣來,但是還跟我說,她們真有福報。
本書所用照片,除了我自己拍攝的之外,也謝謝李蓉生等幾位包括影視小組在內的僧俗弟子,為我提供了不少。
本書的出版,則要感謝法鼓文化公司同仁費心地編輯。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8 行雲流水|校註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