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9 步步蓮華|二○、同鄉法師.千佛巖

聖嚴法師

二○、同鄉法師.千佛巖

棲霞山靠近長江,是佛教名勝,也是風景觀光的旅遊重點,特別在秋天,以滿山的楓葉聞名。棲霞山的範圍很大,在文革後,曾經一度寺院和園林分成兩個部分,現在已經全部收歸寺院管理。

該寺最能夠吸引遊客的地方,除了園林之美,也有佛教遺跡的石雕可看,那就是寺後的石窟造像,稱為千佛巖。

他們的都監和監院,始終陪著我參觀全寺,午齋時,就在該寺經營的棲霞千佛素菜館用齋,並且有三位長老相陪。

接待我們的幾位長老法師,都是江蘇同鄉,談起棲霞山的掌故及相關人物,多半我都熟悉,這有兩個原因:

第一,該寺有一座下院,在香港的荃灣,叫作鹿野苑,那裡的幾位法師,老少三代都跟我有一些友誼,例如明常、月基兩代兩位長老,在他們生前,不僅見過不少次面,還曾有好多次機會在一起盤桓了好多天。第三代的法宗、超塵、悟一、達道等也都是朋友。

棲霞山林木蒼鬱,風景秀麗,棲霞古寺在雲霧蒼茫中,顯得格外宏偉莊嚴。

第二,臺灣有好多位法師,例如佛光山的星雲法師是在棲霞山出家,玄奘學院的了中法師,是棲霞山所辦宗仰中學的學生。

至於在文革期間及文革之後,棲霞山發生了什麼情況,從我得到的資料中,也略有所聞。因此和他們談家常,好像我也是棲霞山的一分子了。

棲霞山雖然有名,但它的高度只有一百三十丈,周圍倒有四十八華里,寺院殿宇建於山麓。它的地理位置是在南京東北四十華里處,原來叫作攝山,或者稱為攝嶺。古來有人將攝山和荊州的玉泉山、濟南的靈巖山、天台的國清寺,並稱為天下山水四絕;也有人把它形容為金陵第一明秀山。古人因為此山多藥草,可以攝生,故稱為攝山。

棲霞山的寺院,開創於劉宋明帝泰始年間(西元四六五─四七一年),有一位隱士在山中結草為庵,居住二十多年;隱士謝世後,僧人法度來此,便以此草庵為道場,號為棲霞精舍。

前面所說的隱士他的次子仲璋,與法度比丘,共同發心,在攝山西峰的石壁,穿鑿龕窟,雕造了一尊無量壽佛坐像,高三丈一尺五寸,坐寬四丈,還有兩尊菩薩像,也高達三丈三寸;這是棲霞山石窟造像的開始。後來歷經南齊、蕭梁等各朝,都有增加石窟造像的數量,而成了有名的千佛巖。

有關該寺千佛巖的情況,如今在其巖前,有一塊石碑,說明如下:「千佛巖開鑿於南齊永明二年(西元四八四年),至明朝歷代都有增鑿修繕。現存大小佛龕二百五十四個,佛像五百五十三尊,號稱千佛巖。民國十三年(西元一九二四年),寺僧以水泥塗附佛像,雖失原貌,但仍留存六朝時代遺風。」

所謂「寺僧以水泥塗附佛像」,就是指後來應聘至香港東蓮覺苑弘法的若舜長老。在他住持棲霞山時,不忍佛菩薩像殘缺,所以用水泥填補裝修,以致反而破壞了古代的藝術作品。從宗教信仰的立場看這樁事是對的;從古藝術的保存來看是錯的。

如果這位老和尚曾經修過佛教藝術的課,就不至於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可是在那個時代,要若舜和尚修佛教藝術這門課,就相當難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9 步步蓮華|一九、棲霞山佛學院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9 步步蓮華|二一、三論宗.宗仰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