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9 步步蓮華|七三、歷代高僧.寧波到普陀

聖嚴法師

七三、歷代高僧.寧波到普陀

阿育王寺的歷史,就是從這位慧達法師開始,初建於西晉武帝太康三年(西元二八二年),後來成為中國禪宗的名山。阿育王寺的名稱,始於梁武帝的普通三年(西元五二二年),它的原名叫阿育王廣利禪寺。經過歷代的興廢,到南宋以後,該寺的住持有名者有:大慧宗杲、介諶、德光、師範等臨濟宗名匠。到了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西元一三八二年),重修之後改名為育王禪寺,被稱為天下禪宗五山的第五座名剎。明末清初,經過歷次重修,現在的規模就是明末清初所遺格局。因為大慧宗杲,曾經住過妙喜庵,故號妙喜老人,所以在阿育王寺的三門內,至今還有一口古井叫作「妙喜泉」,並留有「妙喜泉銘」,被鑲嵌在舍利殿前的屏壁之中。

根據《唐大和上東征傳》的記載,在唐玄宗天寶年間(西元七四二─七五六年),鑑真和尚第三次東渡日本弘揚戒律途中,海上遇險被明州府也就是現在寧波的官船接回至阿育王寺休養,至第四次東渡時他才離開阿育王寺。因此現在的阿育王寺內,也有鑑真和尚的紀念亭。以此證明,阿育王寺不僅跟近代中國的臨濟宗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也跟唐朝的鑑真律師有些淵源。而大慧宗杲的話頭公案禪和鑑真律師的菩薩戒,直到如今,還是在日本有著深遠廣泛的影響,所以阿育王寺在中國的禪宗史上及中日戒律史上有其重要性,在佛教的國際交流史上,也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是我今天提倡的話頭禪也是淵源於大慧宗杲,所以到達阿育王寺,不僅是為了瞻仰佛的舍利,更是為了尋訪法的源流。

一行人離開阿育王寺,前往普陀山。

離開阿育王寺,我們登車赴寧波市的小港碼頭,於小港戚家山賓館餐廳用了午齋,便搭動力渡船,前往舟山群島的普陀山。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水路航行,船身經常在許多大小島嶼之間穿行,全團的大眾,多半是在昏昏欲睡的情況下休息,不過大家還是在船上做了晚課。

下船時,普陀山的港口碼頭,下著毛毛細雨,颳著寒冷的勁風,少穿了衣服的人,頓時間好像被扔進了冰窟一樣,大家紛紛加穿寒衣。有人帶的衣服不夠,還需同團的菩薩借給他們,表現了同舟共濟的精神。

下了碼頭的長橋,即有一老一少的兩位女菩薩,趕前來在雨淋濕透的水泥地上向我五體投地,拜了三拜,來不及問她們姓名,她們便又退回辦公室的廊下躲雨。普陀山真是觀世音菩薩的應現地,這兩位也是菩薩,是以行動來點化我們大眾,應對出家的僧眾禮敬。第三天(五月五日)上午,我們到佛頂山時,再度遇到那位年輕的女菩薩,我就收了她做弟子。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9 步步蓮華|七二、阿育王寺.瞻仰佛舍利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9 步步蓮華|七四、普陀山的出典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