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9 步步蓮華|七六、普濟寺

聖嚴法師

七六、普濟寺

這是全山的首剎,也是普陀山佛教協會的所在,又名為前寺,它坐落在白華頂之南,靈鷲峰之下,占地面積三萬七千零一十九平方米,建築物的總面積也有八千九百三十二平方米,它的前身就是原來的不肯去觀音院,也是全山最早的一座寺院;創建於唐懿宗咸通年間(西元八六○─八七四年),現在的建築物是清朝康熙及雍正年間所建的,主要者有天王殿、藏經樓等殿、堂、樓、軒,計三百一十二間。

寺內的主殿就是供奉觀音聖像的「大圓通殿」,高二十多米,宏大巍峨,據說百人共入不覺其寬,千人同進不覺其窄,故被稱為大圓通殿;也就是說有多少人進去都可以容納。他們的監院告訴我,數年前辦千僧齋時,真有一千多僧眾在此殿內受供用餐,一點也不覺得擠。山上傳說,此殿曾經同時間容納過數萬人,究竟如何,不得而知。

大圓通殿所供觀音聖像,頭戴盧天冠,身高六點五米,西側供奉三十二尊觀音的化身像。這都是依據《楞嚴經》的說法,於〈觀世音菩薩圓通章〉中,觀音菩薩是修耳根圓通法門而得大自在,故名其殿為「圓通」,菩薩化身為三十二身。如果依據《法華經》的〈普門品〉,應該稱為「普門示現」,列舉有三十三種應化身;其殿應當稱為「普門殿」了。

普陀山之所以成為觀音菩薩的道場,是起源於唐懿宗咸通年間,有一位名叫慧鍔的日本僧人,來到中國遊學,在山西的五台山,見到一尊檀香木雕成的觀音聖像,神態安詳慈悲,看了又看,認為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見到這麼好的觀音菩薩像,他就偷取了準備帶回日本;另一說是五台山的寺主把這尊觀音像當作禮物送給了他。

在他離開中國大陸乘船從浙江的靈江口起錨揚帆回日本時,經過舟山群島附近的海面,突然遇到了大風,只好把船駛進普陀山的山坳內避風。第二天風平浪靜,慧鍔再度揚風起航,才出山坳,海面突然起了一團白霧,如同一個大蚊帳似地罩住了他的船隻,只好再度回航靠岸。第三天出發時,海面又起了巨浪,轉眼之間整個海面只見一片鐵蓮花擋住去路,這便是傳說中的「蓮花洋」。慧鍔見了便在船裡向觀世音菩薩聖像跪禱:「如果日本眾生無緣見大士,我一定遵照所示的方向,另建寺院供養。」祈禱完後,海底湧出一頭鐵牛,吞嚼海面的鐵蓮花,為他開通了一條航道,使他這艘船又回到了普陀山的山坳裡,這就是現在被稱為百步沙的地方。慧鍔上岸造寺供養聖像,這就是現在普濟寺的前身「不肯去觀音院」。我們朝聖團所住的旅館就在這座寺院的左側,叫作「息耒小莊」,原來那也是一個寺院的舊址。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9 步步蓮華|七五、梵音洞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9 步步蓮華|七七、日僧慧鍔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