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0 空花水月|六、演講「後現代的佛教」

聖嚴法師

六、演講「後現代的佛教」

五月二日,星期五。

下午二點到四點,接受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熾昌博士的邀請,為該校師生做了一次專題演講,指定的主題是「佛教對後現代社會的回應」,而且要求是從學術性層面探討,不要從宗教性的角度去傳教。

我對於這麼現代化且哲學成分很高的主題,是相當陌生的,卻也是具有挑戰性的,所以很感興趣,雖然對什麼叫作「後現代社會」,所知很有限,我只是僅僅在《當代》及《哲學》雜誌上,發現過幾篇有關「後現代主義」的文章而已。

我在三個月以前,接到該校邀請函時,希望趁此因緣,計畫好好地蒐集一些資料,了解一下「後現代」的定義是什麼?為什麼今天的時代,被稱為後現代?而佛教界對後現代社會在思想上的回應,究竟有些什麼動態?我可藉此機會,增加一些新知。

聖嚴法師在香港中文大學演講後,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李熾昌教授代表致贈錦旗。

想不到在臺灣的期間,每天都忙得我喘不過氣來,根本沒有時間去找資料和研究資料。直到四月二十八日,我才帶著果谷師到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圖書館,在尋取相關的中英文資料時,也請教了梅迺文博士,她說在西方的佛教學術界,這方面的研究似乎尚未開始。

見到了惠敏法師,他告訴我有兩本書,是兩位日本青年學者寫的,他們都是駒澤大學的年輕一輩:袴谷憲昭及松本史朗。臺灣也有兩位年輕學者:林鎮國及周慶華有幾篇文章,介紹和討論類似的主題。還有一位美國學者荷西.伊格那西奧.卡貝松(José Ignacio Cabezón)在國際佛教學研究會的年刊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上發表過一篇論文。當天,我也遇到了藍吉富教授,向他請教,他告訴我第二天他會代我找到幾本相關的著作,派人送到農禪寺來;我得到這些資料時,已是二十九日的下午,只好連夜惡補,並且擬了一份長達四頁的演講綱要。以致當天晚上,只睡了不到四個小時。

五月二日下午,當我在中文大學講出之時,發現該校的教授群,對後現代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倒大大方方地講了二個小時。

首先,我介紹現代中國佛教學者的後現代傾向,還有前後兩期。前期的有支那內學院的歐陽竟無、呂澂、王恩洋,太虛門下的印順;還有以唯物論的角度,來批評中國傳統佛教的,是中國大陸社會科學院的任繼愈等,也有以新儒學的立場來批判佛教的,如梁漱溟及熊十力等人。近期在臺灣,則有林鎮國、周慶華、藍吉富等人,主要是介紹日本及中國有批判佛教思想的學者。

所謂後現代,指的是對於現代主義的繼續發展,同時也是對現代主義的否定和拒絕,主要是繼承學術思想而採取批判的態度。它有消極和積極的兩種傾向:消極的是,為批判而批判,具有破壞性的否定;積極的是,在批判既有思想的同時,也提出建設性的理論。原則上,除了唯物論的學者對佛教是純否定的之外,其他多半是有建設性的,在否定前人的同時,也提供了肯定性的觀點。

聖嚴法師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演講後,與該校教授合影,左起:李熾昌主任、聖嚴法師、陳特教授、譚偉倫教授。

接著,我又介紹了中國佛教思想對後現代社會的回應,可以分成兩方面:第一,是學術方面;第二,是實踐方面。在學術方面,從傳統的宗派轉為多元化及非宗派之趨向,又如對男尊女卑思想的反省,對俗卑僧尊觀點的批判,對圓融含混觀念的反省,對本體論所持本覺思想的批判等。在實踐方面,有否定中國傳統的大乘佛教,提倡所謂原始佛教內觀禪、四念處、《阿含經》的運動,有新興獨立在家教團的出現,有比丘尼團體自成一家的活躍,有社會服務及人間關懷工作的推展,有教育事業及學術研究的推廣,還有人間佛教及人間淨土運動的普及。最後,我對後現代主義提出了利弊得失的觀點。

當天接待我的,就是中文大學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的主任教授李熾昌博士,及該校宗教系的講師譚偉倫,哲學系教授陳特,為這場演講會擔任主持人的是副教授江大惠。在演講後,李主任一再跟我提起,希望跟中華佛學研究所以及未來的法鼓大學,建立交流合作關係。

在演講之前,李主任特別開車帶著我,參觀中文大學四個學院的硬體建設和校園景觀。該校位於新界沙田的一座山上,靠近海邊,面積相當寬大,是由新亞、崇基、聯合、逸夫四個學院合併而成,但是,這四個學院只辦學術及籌款等活動,沒有學生,沒有科系;而另以文理工商等學院,來招收各科各系的學生上課。

這是該校的基督教學院,首次邀請一位佛教的法師,擔任特別講座。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0 空花水月|五、記者訪問.講《華嚴經》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0 空花水月|七、法鼓山香港辦事處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