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信仰、理解、體驗的故事
今天晚上我的開示是信仰、理解、體驗。正確的信仰和正確的體驗,必須要用正知正見的佛法,做為指導的原則,才不會流為膚淺的迷信和自以為是悟境。而信仰理解和體驗的目的,是在增長智慧和慈悲的功能;智慧和慈悲功能之表現,一定要從日常生活中,跟他人相處與環境結合,才能夠真正地落實於體驗的層次;否則,那僅是盲從的信仰、空虛的理論和美麗的口號。
為了說明這一番道理,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三年前,我和另外的四位居士,步行穿過一個小小的村莊,我的前面有一位居士,我的後邊有三位居士。我們已經離開村莊二、三十步路,走在最後面的一位居士,突然間告訴我們,他被狗咬了,褲管被咬破個洞,左小腿正在流血,我們停下腳步向後看,並沒有看到狗,也沒聽到狗吠的聲音。正如俗語所說「會咬人的狗不會吠」,是一種好厲害的偷襲犬。
走在我前面的那位居士,就給他一個解釋:「大概你在前生曾咬了牠一口,這一生你就挨牠咬了!」
走在我後面的第一位居士,也給他一個解釋:「這隻狗真是無知,亂咬了好人,牠造業了!」
走在我後面的第二位居士,也給他一個解釋:「那隻狗一定是菩薩再來,要讓你修六波羅蜜之中的忍辱行,是一個增上緣,應該感謝牠!」
被狗咬到的那位居士,一邊坐在地上,一邊用手帕把傷口綁好,同時對我們說:「昨天早上,我的舌頭被牙齒咬到,今天走路又被狗咬,不管這是業報或是福報,我只有如師父所說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然後放下它了!」
對於被狗咬這樁事,四個人有四種不同的看法及說法,究竟那個才是對的?如果從佛教的信仰層面來講,沒有被狗咬的三個人所做的解釋都是對的,但是,彼此的懸殊太大,而且莫衷一是。說他是前生咬了狗,所以被狗咬,這又有誰知道、誰證明?而且因果不可思議,錯綜複雜,豈可做如此單純的解釋,否則就是暗示被狗咬的人,前生是狗,而咬人的狗,前生是人,這就是過分地武斷了。佛說因果不可思議,豈可說得如此肯定?

在克羅埃西亞的禪三後,禪眾們興致高昂地分享禪修心得。
又說到那隻狗造了惡業,咬了好人,將來會受惡報,這種信仰的觀點,本身就有問題。依據佛法,在凡夫眾生之中,只有人類既造業也受報;因為人類能夠分別善惡好壞,做了應該做的好事,或者做了不應該做的壞事,就是造了善惡業,將來要受福報及苦報。其他的動物,不知道何為善與惡、好與壞,只有本能的動作、行為,所以只是受報而不會造業,因此這個觀點並不能成立。
至於說,這隻咬人的狗,是菩薩的化現,又有誰能證明所有咬人的狗,都是菩薩現身?那種惡狗真的是菩薩來投胎的嗎?大概沒有辦法令人心服。
若站在修行的立場以及體驗佛法的立場來看,被狗咬到的那位居士所持的想法,才是最正確的。他把狗咬自己的腿和牙齒咬到自己的舌頭,看作同樣的經驗。舌頭被牙齒咬,是由於生理上的四大不調,而產生的矛盾現象;腿被狗咬,是個人和環境之間失去平衡,而產生的矛盾現象。牙齒和舌頭都屬於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雖然產生互相矛盾的現象,只好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然後忘掉它,不必自艾自怨地罵著說:「真是倒楣,為什麼可惡的牙齒咬到我的舌頭了!」
同樣的道理,腿被狗咬,也應該把它當作環境是身體的一部分來看待,所以也不必瞋恨那隻狗咬了他的腿,也不必要給它一樁什麼理由,狗只咬他而不咬別人;這時候,唯有用我來勉勵弟子們的四句話:「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然後放下它」,才是最合乎智慧的表現方式。
講完故事,順便問了大家:「在我們亞洲,有這種不會吠但是很會偷襲的狗,在歐洲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狗呢?」
卡門馬上舉手說:「我就曾經被這樣的狗咬過一口,傷痕到現在還可看到。」
我又問她:「當時的心境如何?」
她說:「那是很久以前的事,已經忘了。」不過她肯定地說,當時既不知道要用佛教的信仰來解釋它,也不知道要用修行的體驗來看待它。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0 空花水月|四○、南斯拉夫.實用的協調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