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九、回到臺北見記者
十月十二日,星期日。
抵達臺北之後,就有一場下午三點舉行的記者招待會,等著我去接待,我就沒有回到農禪寺,直接去了市區安和路的分院。
記者會是由法鼓山的顧問劉新白教授主持,全國公關協會理事長陳雨鑫居士蒞臨指導。出席的十多位記者,分別來自中央社、《聯合報》、《中國時報》、《中央日報》、《自由時報》、《自立早報》、《台灣新生報》、《民生報》、《台灣日報》。他們想要聽聽我出席國際宗教領袖和平會議的經過、感想和收穫,以便向國內外的讀者們報導。
其實,在羅馬以及會議期間,已經有中央社駐羅馬特派員以及新聞局駐羅馬的人員,向國內做了幾次報導。在世界各地,凡是有華文報紙的地區,都可看到這則消息。因為這是我初訪羅馬教廷,也是首度出席這項世界級的宗教和平會議,所以頗受各方面的重視。
除了我對媒體發表的報告,已被報導出來的部分之外,尚有一些感想:我雖然是個佛教僧侶,三十多年來,也經常注意國際宗教的動態,以及了解各宗教的同異問題。儘管早年的臺灣,基督教徒和佛教徒之間,有著相當深的鴻溝,但是問題不在佛教,而是在基督教的排他性較強。近年來,我和各宗教的領袖常有接觸,即使現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兩年前寫了一本在世界各地引起轟動的書《跨越希望的門檻》,對佛教並不很友善。在臺灣出版中文版時,我曾應出版社的要求,寫了一篇推薦式的序文,結果也未被原出版的教廷接受;他們說教宗的著作,還有誰夠資格為他推薦。
儘管在我西方人的弟子群中,尤其是猶太人,多半也對教宗持有不滿意的情結,因於納粹黨人屠殺猶太人的時代,天主教雖非幫凶,也未伸出援手。而我認為,不論人家如何,我們佛教徒,應該主動爭取這個世界最大宗教的友誼。包容他們、尊重他們,然後讓他們來包容我們、尊重我們。如果宗教之間,一邊提倡和平,促進宗教對談,另一邊又在貶低其他宗教的價值觀念;在開放的心量中,還存著自我尊大的主觀意識,和平的信息,就離我們遠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0 空花水月|六八、與戴大使談心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