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1 兩千年行腳|一七、解行並重的默照禪

聖嚴法師

一七、解行並重的默照禪

五月十六日,星期六。

因為這是禪修的特別講座,不是單單的禪修活動,所以課程時間的排定,是著重在我的開示,禪坐的活動倒是變得次要。早上五點到六點二十分之間晨坐,以及六點三十分到七點的早課,是採取隨喜參加的方式。早餐之後,也有一個半小時的休息,九點至十二點上課,然後午餐。下午二點至五點上課,晚課也是隨喜參加。晚上七點至九點上課,然後隨喜打坐至十點就寢。第二天上午的課程跟第一天相同,下午一點三十分到三點,上了最後一課之後,就結束了這次的特別講座。

十六日的整個上午,都在介紹默照禪五個階段的修持法,講得非常細膩,大致如下:

(一)放鬆身心:先有一個正確而自然的坐姿,如果不能盤腿坐,也可坐在椅子上。然後從頭一直到腿部乃至腳趾,逐部放鬆。頭部要把腦神經放鬆,然後眼球放鬆,接著依次是臉部肌肉、肩頭、兩臂、兩手、胸部、背部、腰部,非常重要的是小腹必須放鬆,接著腿部、腳部不要用力。

(二)觀照全身:把放鬆身心的方法,從上到下練習三次之後,就用心觀照整個身體。曉得身體是在打坐,也感覺到身體上某些部位有痛、癢、麻、緊等等的覺受。但是,不要把注意力放到特別有覺受的某個部位,只要曉得整個身體是在打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全體而不特別注意局部,漸漸地身體的負荷感就會消失。但是,還是知道身體正在打坐。

(三)觀照環境:把身體所存在的環境,也就是自己當前的經驗世界,做為自己的身體,清清楚楚地觀照,觀照全體而不注意局部。當聽到聲音,看到影像,感覺到冷暖或者聞到氣味,不要去特別留意它和跟蹤它。出現時讓它出現,消失時讓它消失,如果處於沒有任何影響、任何觸受,也就是一片寂靜的狀況下,還是知道身體是環境的一部分,整個環境就是自己的身體。

(四)內外無限:向心內觀照,是無限地深遠;向身外觀照,是無限地廣大。盡虛空,遍法界,至內無內,至外無外,內外交融不可分割。這個時候,不要想像心中有多少的念頭,也不要想像宇宙之中有多少天體。但是,在無限深遠的心內,如果產生幾個妄念,等於一片大海中的幾個泡沫,不需要為它牽掛和動心。心外則包括身體、環境、整個宇宙,若有各種各樣的物體現象,在觸受中出現,把它們擺在無盡的法界大海之中,也是微小有如滄海之一粟,沒有必要去在乎它、牽掛它。

(五)由內外無限,自然進入惺惺又寂寂,寂寂又惺惺:這時候,一切都有,明明朗朗,就是沒有和境界相對的我之存在,這就是默而常照,照而常默,無我我所,定慧均等,悲智相應的禪境。

到了下午,我講中國的禪宗,特別是把默照禪的背景,做了更詳細的介紹。

這使得一位出身於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的禪僧藤田先生,有了回應。他說在日本的曹洞宗,只知道只管打坐就是頓悟法門,而只管打坐的方法,好像僅僅相當於我介紹的第二個層次。至於我所介紹的第三、第四、第五個層次,他沒有聽過,覺得很有興趣。而且我講得相當細膩,對修行這種法門的人來說,非常有用。他問我在中國,有沒有專門介紹默照禪修行法門的古籍。

我說有的,它的源頭在印度,《阿含經》裡就有,然後在中國根據《楞伽經》的如來藏思想、《涅槃經》的佛性思想、《中論》的中觀思想、《維摩經》的直心思想、《華嚴經》的一真法界思想;到了《六祖壇經》,六祖的弟子永嘉大師的〈止觀頌〉,石頭希遷的〈參同契〉,然後是宏智正覺的〈默照銘〉,特別是宏智禪師的《廣錄》共有九卷,對於默照禪的修行和境界,介紹得相當明確。

不過,像我所介紹的五個默照禪層次,在書本上是找不到的。那是經過我在修行中的體驗,加以分析條理組織而完成的,我覺得這樣子對於初學者比較方便。其實,只要和它的原則沒有違背,我相信就是另外有人給它再做一次條理的安排,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就好像是對今天美國社會所用的修行方法,如果老是一成不變,硬要他們接受中國或者日本古代祖師們的那些模式,這就是不切實際了。不過日本的道元禪師,修只管打坐,也能有身心脫落悟境,我們不能否定,我的五個層次,其實也是連續完成的。

到了晚上,果谷急著問我,預先準備要講的《六祖壇經.定慧品》沒有開始,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他擔心我恐怕會講不完了。其實不用緊張,依照我平時講經的速度,往往對於一個名詞、一句經文,會花上幾個小時來發揮疏解,我也曾在紐約東初禪寺以及臺灣農禪寺講過《六祖壇經》,進度都是相當緩慢。

事實上,〈定慧品〉的內容和它的思想脈絡,我已經在昨天晚上以及今天下午講得很清楚了,現在只要順著文字,逐段地念一遍,約略地加以重點性的解釋就夠了。主要是說明定慧均等、止觀同時、悲智雙運,那就是禪宗的精髓所在。當時,有一位印度籍的博士,原來是韓國崇山禪師的弟子,目前在巴瑞研究中心擔任大乘佛學的課程。正好接下來就是他的講座,主題是「禪宗的無念法門」,他就等待著我把〈定慧品〉所說的無念、無相、無住,詳細解釋之後,給他做些參考。而當天晚上我只講了〈定慧品〉的幾個段落,至於無念是什麼意思,只好等明天再講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1 兩千年行腳|一六、週末的禪修特別講座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1 兩千年行腳|一八、定慧同時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