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定慧同時
五月十七日,星期日。
在這天上午的三個小時,我是講《六祖壇經.定慧品》的三個重要觀念:
(一)一行三昧是什麼?
根據《文殊般若經》卷下說:「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又說:「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又在《大乘起信論》說:「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又在天台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中說,一行三昧,就是常坐三昧。
由上面幾個資料,可以明白一行三昧的解說。各家各有不同,主要是跟打坐、念佛、修定相關,這和《六祖壇經》所說的一行三昧也不太一樣。因為禪宗主張定慧不二、即止即觀,所以不贊成那種「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的修行方法。而將採用這種方法的人,指為執著法相的「迷人」,相同於無情的礦物和植物,不僅不能開悟,根本就是障道的因緣。六祖是絕對不主張僅僅教人打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的。
六祖惠能所說一行三昧,是「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這就是禪宗所說的「道在平常日用中」,不論在做什麼,或者是什麼時間,只要心中沒有「諂曲」,不存私意,而以豁達的心胸、開闊的眼光、平常的心態來待人接物,語默動靜,莫非是道,那就叫作一行三昧。
(二)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這兩句話,原出於《維摩經》。所謂直心,就是不與煩惱相應的智慧心和慈悲心。它有兩個層次:
1.已經斷盡煩惱的諸佛,至少也是已證無生法忍的法身大士、初地以上的菩薩,他們能夠念念都是直心,時時都是直心,所以經常都在淨土中;諸佛法身居於究竟淨土,初地以上的菩薩是處於諸佛的報土。
2.凡夫眾生,已經聽聞佛法,生起信心,已知什麼是煩惱,什麼是智慧,但還沒有能夠息滅煩惱根本,使之不再現起行為的力量,所以需要時時用、常常用慚愧、懺悔、發菩提心來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的六度萬行。
只要跟以上的修行意念相應之時,當下就是直心,當下所處的環境,雖然不是他方佛國淨土,卻是可在人間體驗到淨土。這也是我們法鼓山正在推動的社會運動「建設人間淨土」。
(三)無念、無相、無住是什麼?
1.「無念」的意思,《六祖壇經》說:「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也就是「不於境上生心」。但不是沒有念頭、沒有意識、沒有知覺,而是對一切的情況,見聞覺知,都能清清楚楚,就是沒有一個自私自利、患得患失、喜怒哀樂等「我執」情緒的反應。
2.「無相」的意思是「於相離相」,又說「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所謂「相」,就是一切諸法的法相,包括物質的、心理的、生理的、自然的種種現象,因為《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那就是一切現象,沒有永恆的定相和不變的自相,所以要我們即相而離相;不否定一切相,也不執著一切相,這叫「無相」。
3.「無住」的意思是「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也就是《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凡夫愚癡,所以煩惱不斷,原因是老在前念、後念、念念之中,念念相續的我及我所之中,不斷地打滾;對過去的失敗會悔恨,成功會驕傲;對未來的美景會幻想,未可知的阻礙會憂慮,這都是因為沒有智慧,所以心有所住。
其實,這三個項目是彼此相通,表裡相接的。若能無念、無相,一定也能無住;若能無相、無住,一定無念;若能無住、無念,一定無相。所以無念、無相、無住,都是即定即慧的定慧不二,這也就是〈定慧品〉的內容所在。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1 兩千年行腳|一七、解行並重的默照禪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