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1 兩千年行腳|二五、遊覽及演講

聖嚴法師

二五、遊覽及演講

八月二十六日,星期三。

這一天上午九點三十分,離開住宿處,由他們四位佛法中心的主要成員,原班人馬包了一輛小型巴士,帶我們遊覽聖彼得堡市區幾個名勝古蹟的景點,第一站參觀涅瓦河畔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的故居,是一幢以原木建造的小屋,只有兩個房間,據說是由彼得大帝親手建造於十八世紀的三十年代,保存得相當完整。它的牆柱樑椽都是用整根的原木結構而成,看來非常原始粗獷而又結實,不過現在已經在木屋的外面,加建了一層磚瓦結構的建築;也就是這座小木屋,已經變成了屋內的房子,所以保存得非常完整。

我們在這幢木屋中,看到彼得大帝當年曾穿過的戰袍和平常穿的衣服,都非常高大,據說他有一公尺九,將近二公尺的身高。他奠定了俄國的沙皇王朝,東征西討,一生戎馬,為蘇俄爭取到不少的版圖,威震全球,橫跨歐亞兩洲;這是十八世紀全球性的一位英雄豪傑,聖彼得堡的建都,也就是從他開始,據說基督教的聖人聖彼得(Saint
Peter),就是他的保護神,因此他就自稱為彼得大帝,而將他的國都命名為聖彼得堡。

他的王朝維持不到兩百年,到了一九一七年,被列寧發動的共產黨社會主義革命推翻,嗣後的聖彼得堡,就被易名為列寧格勒,直到二十世紀的八○年代,社會主義的政府崩潰,再度恢復原名聖彼得堡。不過今天在聖彼得堡市區的街頭,還可以見到列寧的銅像,列寧所建的共產黨社會主義王朝,有七十年的歷史,他為蘇俄留下的文化古蹟,似乎也沒有彼得大帝那麼多。

接著我們進入彼得大帝所建的古城堡,聖彼得聖保羅要塞(The Peter and Paul
Fortress),範圍相當廣,位於涅瓦河及小涅瓦河(Malaya Neva
River)之間的連接出口處。四邊被河流圍繞,形勢非常險要,裡面有營房、監獄、宮廷、教堂,當然現在已經都移作別用,主要的幾幢建築物和聖彼得聖保羅大教堂,也已經成為博物館。當天,進入古堡內的遊客不多,博物館也沒有開放,我們只是經過區內好幾條主要通道,揣摩著當年彼得大帝在這裡發號司令的盛況。到了中午十二點正,聽到炮聲隆隆,據說那是從彼得大帝時代,即已開始啟用的一種報時訊號,直到現在,依舊保留這個傳統。

聖彼得聖保羅要塞前門外觀

這座古堡周圍的牆面,都是用巨大的花崗岩石砌成,連地面以及沿著河邊的牆腳下人行道,也都是用小塊的花崗岩石鋪成;可是,據說當地沒有山,也不產石材,這些石頭都是由歐洲各附庸的小國進貢而來,甚至所有各小國家人民要進入聖彼得堡時,有錢的人帶大的石塊,沒錢的人帶小的石塊,以之進貢皇帝做為禮物。所以聖彼得堡的許多古建築物,包括宮殿、城堡、河道及橋樑,也都是用花崗岩砌成的文化古蹟。

我們穿過古堡,到了後方的一個碼頭,登上了一艘小艇,在城堡周邊的許多河道遊了一周,這才發現,聖彼得堡這個古城,原來是一個沼澤地帶,經過疏濬、開發、整治,就變成了數以百計的小島;河流是他們的通道,加上橋樑,就把整個聖彼得堡結合在一起了。它的地理位置,是在波羅的海海灣的一角,所以他們自稱為歐洲北方的威尼斯,和歐洲南方義大利的威尼斯,遙遙相對。

去年我曾到過威尼斯,當然聖彼得堡畢竟不像威尼斯,不過我們所乘的遊艇,在一條一條的河道中穿梭前進之時,往往是從橋洞下經過,或者是由一幢大建築物的底部穿過,讓我體驗到聖彼得堡這個地方的水資源相當豐富。偶爾也會看到一些兒童,或者是退休了的老人在河邊垂釣,他們的漁獲,好像都是一、兩寸長的小魚,不知道釣回去有什麼用處,除了消遣光陰,僅得到一些虛幻的滿足感,卻是將之建立在那些小生命的身上,我很為他們感到難過。

我們在遊湖上岸之後,看到有幾個地攤,擺在碼頭近旁,多半擺的是俄羅斯娃娃,有點像是臺灣出品的。另外有兩個攤位,兜售俄國人在冬天戴的羊皮帽,毛茸茸的,看起來就讓人感到一股暖意。我當然不會買,而我們的攝影師郭重光心裡想買,看到我們走得很快,所以只好一路緊跟著,到了晚上才告訴我,這讓我對他感到抱歉。其實這種帽子在中國的北方也可買到,在臺灣的夜市及委託行中,偶爾也可發現。

中午,他們想找個中國餐館,我告訴他們,不如找個印度餐館好了。因為在聖彼得堡,我不相信會有中國的素菜館,一般餐廳,大概也不容易有適合我們吃的東西,結果他們想到有一個印度新興宗教「賽以巴巴」(Sai
Baba)教派,在聖彼得堡有好多弟子,開了好幾家連鎖性的素餐館,我們選了其中一家,點了不少食物,倒是相當合胃口,不油膩、不鹹、不甜,口味適中,價錢還算公道,我們九個人,一餐費用只花了三十多美元,然而對當地人來講,已經是高消費了;因為在俄國,一位副教授的月薪只有美金六十元。

午餐之後,接著參觀一座教堂,那是為了紀念亞歷山大二世(Alexander II of
Russia)皇帝被斬首而建的The Church of the Resurrection,又稱為寶血紀念教堂(Saviour-on-the
Spilled-Blood)。它的內外建造的形勢非常雄偉,如俄國特有的圓頂,金碧輝煌,相當壯麗,各種浮雕巨型壁畫,都是用馬賽克彩色瓷磚拼成,富麗堂皇,令人驚歎。所以門票也出奇地貴,特別是對我們外國人,幾乎是當地人的十倍。但還是值得,如不進入內部參觀,無法知道俄國於一八八三至一九○七年之間,也曾經建造過這樣一座精緻絕倫、美不勝收的藝術殿堂。

當晚我有一場演講,是六點至八點三十分,借用建成於西元一九一三年的一座佛寺,它是聖彼得堡唯一的佛教寺院。那是為了蒙古系的喇嘛教而建,所以它的形勢跟西藏的傳統相同,相當高大寬敞;它的容納量可以到五百人,原來計畫會有三百多人來聽我這場演講,結果當晚聽我演講的,僅有六十六人。據主辦單位向我解釋,是由於這座寺廟幾天前剛剛發生了非常嚴重的問題,管理人員唯恐有閒雜人等,乘勢進入鬧事,所以採取事前報名登記制。因此,許多人為了避免誤會,不願被牽入是非,便裹足不前。

他們也沒來得及跟我解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但當我進入這座寺廟的大門時,就有人給我遞上一封英文函件,以及幾張照片,意思是向我請願,希望我代替主持公道,設法助他們一臂之力,把現在的這幫管理人員趕走。這等於是給我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我是一個遠道而來的客人,對當地的狀況一無所知,而且十天之後就會離開,怎麼有可能為他們解決什麼問題。後來我問接待我的佛法中心負責人,怎麼處理這封求助的函件,瓦丁姆說暫時不要管,待明天找機會再告訴我整個的故事。

當我進入這座寺院的大門,有一位女士和幾位自稱是管理人員的男士,笑臉相迎,而且表示說,有我去借他們的地方講演,感到非常光榮和歡喜。說完幾句話,他們馬上退出,剩下的是管制出入口的警衛人員,一臉的緊張和不友善,這倒很像是KGB的架勢。我對他們打招呼,也不理睬,用剛學會的一句俄語說聲謝謝他們,也裝作沒有聽到,氣氛相當凝重。

演講的會場還沒有布置,殿上供奉藏式佛像,佛像下方的一個法座上,供著達賴喇嘛的大照片。聽眾們見狀,便自動把達賴喇嘛的法座,暫時充作我的位子,搬到佛殿的中央,加上兩把椅子,做為翻譯人員的位子。然後讓聽眾們坐在木板釘的長條矮凳上,有的沒有位子,只好席地而坐;我心裡想,來到俄國這樣佛法所稱的邊地,在漫長的宗教冬眠期之後,還能夠有數十人有興趣找時間,來聽我這樣一個中國和尚講佛法,實在是令人高興的事。何況到了六十六人,都是二十幾歲到四十歲之間的年輕知識分子,他們透過果谷師的英語翻譯,鮑夫爾的俄語翻譯,隔了兩層不同的語言,還能聽得津津有味,如飢如渴,真是難能可貴。

經過我的調查,其中只有二十多人接觸過漢傳佛教,有十多人是參加過禪修,其他的都是藏傳佛教系統的信眾,還有少數人只是抱著好奇、求知的心態而來,並不太了解佛教是什麼樣的宗教。因此,我的講題雖然是「佛教和禪的修行」,就不得不從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的歷史背景講起,然後介紹基本的佛學:無常、無我、解脫,禪法的根源、理論,以及簡單的參禪方法及其功能,然後說明什麼是禪宗的開悟。

因為這座寺廟的管理人員,只是派了警衛看門,並沒有參與聽講,故有兩個木工,正在做著維修的工程,雖然已經到了晚上八點,似乎還在挑燈夜戰,斧鑿敲擊之聲不斷,干擾我的演講。幾度派人交涉,也都不得要領,直到我講完,他們才收工,留下半個小時,讓聽眾發問,倒顯得非常地安靜,他們問了一些關於禪修的問題,不過,對我個人的修行生活及修行經驗,最有興趣。

離開這座寺院時,雖已是晚上八點三十分,天色才剛剛進入黃昏,經過半小時的車程,回到瑪格麗特女士的公寓,夜色就相當黑了。這間公寓的女主人這幾天住到她的朋友家去了,把整個家交給我們,拿著鑰匙,自由出入。一回到公寓,就連著接到幾通電話,我們用英語回答,對方卻用俄語詢問,對方除了聽不懂之外,也感到驚奇,以為是打錯了號碼,於是一次又一次打來,還使得對方生氣,結果我們乾脆不接電話了,反正不可能是我們的。也許她的交友非常單純,電話也不會太多,所以沒有答錄機的裝置。倒是讓臺灣知道了電話號碼之後,收到好多通,問我平安,我想這也是一種時代的文明病吧!後來在禪修期間,因為不接電話,倒也過得非常平安。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1 兩千年行腳|二四、前往俄羅斯的聖彼得堡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1 兩千年行腳|二六、前往舊皇宮的度假中心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