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北美法鼓山年會.專題演講
十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之間,是北美法鼓山分會的年會,借紐約上州象岡道場舉行。本來分會的年會是地方性的事,不一定需要我親自參加,由於我在這一段期間回到美國,所以籌備小組也將我的開示,列為分會年會中活動的項目之一。這次年會跟去(一九九七)年相比,人數增加了,出席人員的身分範圍也擴大了。那是以各地區的召集人和勸募會員為核心,也歡迎熱心參與活動的護持會員出席,所以當天與會的一共有一百多位。此次的主題是響應臺灣法鼓山今(一九九八)年所推動的「我為你祝福」,除了我的開示,他們設定了三個工作坊,以輕鬆、和諧的方式進行,讓每個人都有參與感和成就感。
說來慚愧,我自己在美國已經有二十多年,大半的心力放在向西方社會推動禪法的工作上,並沒有把法鼓山的理念,在美國的華人社會中積極地推動。北美分會成立至今,前後已有五年,而真正組織的成立,只是最近的這兩年,那是因為龔天傑菩薩夫婦來擔任專職義工,才開始全面推動。目前全美加上加拿大的多倫多,已有十二個聯絡點,分別是紐約州、新澤西州、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北卡羅來納州、伊利諾州、路易士安那州、密西根州、德克薩斯州、俄亥俄州、康乃迪克州,全部的會員,只有六百多位,成長得雖然不快,但大家都很努力。原則上我並不過問運作內容,而是由總召集人及總幹事全面策畫,輔導法師代我掌握原則,各項需要的支援,則是由臺北護法總會提供。
今年聽說有幾個聯絡處,常常會發生一些困擾,因為不了解我們法鼓山理念和方向的菩薩們,要把各聯絡處的運作內容改變,希望成為開放性的一般佛學社團,主張接納各方來的法師和居士們弘法演講,也去閱讀研究修學各門各派的佛教著作及其法門,乃至要求去響應其他道場所舉辦的各項活動,如果不接受他們的建議,就指責我們是山頭主義。這些人並不是對我個人有惡意,而是不了解我們這個團體真正的特色是什麼。總以為此一廟彼一廟,此一法師彼一法師,道道相通,法法平等。所以在這次的年會中,各地召集人都希望師父對大眾有一個明確的指導,究竟我們這個團體應該怎麼做才好。
因此,我在大會的開示中,介紹我們這個團體,並不是一般的寺廟性質;我們的聯絡處,也不是一般的佛學社團性質。而是一個用佛法的精神、理念,來從事提昇人品、淨化人間社會運動的團體。我在臺灣曾得過國家頒發的社會運動領袖和風獎,在今年《天下》雜誌給我的榮譽,也是界定在社會思想的啟蒙運動;而在我的著作之中有兩本書——即《正信的佛教》與《學佛群疑》,在國內外能夠發行一百到二百萬冊,被視為佛教啟蒙的入門書籍,就是因為我並不是僅僅食古不化地在講佛學,而是將經論的精髓,整合融化成為現代人能夠實用活用的觀念和方法,並進一步用四安、四環的社會運動,普遍利益人間。

美國象岡道場的禪堂
同時,我又講了一個譬喻,法鼓山如同是一個專業的專賣店,不是能夠廣泛推銷一切商品的百貨公司,集中人力和物力,來做社會的啟蒙運動,當然沒有辦法平等普遍推廣顯密各宗各派所有的特色。我們的修行,是中國的禪和淨土;我們的生活,是依據戒律的倫理;而我們根本佛教思想的源頭,是《阿含經》的緣起性空,所以請大家不要把我們簡單的團體,帶失了方向,變成複雜化。有人希望我們樣樣都要兼顧,這是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是我們所做不到的,也會變成樣樣要做,結果卻事事無法著力,那不是我們所希望的,因此,我在會中特別提出「一師一門,同心同願」來勉勵大家。
這次我到美國以後,在東初禪寺除了每週五晚上續講《大乘起信論》,來上課的人數總在八十位上下,相當穩定。星期日的弘講會上,推出的主題是「四聖諦」,這雖然是一個非常基本的佛學名詞,卻也是最重要的,涵義最豐富的佛學名詞。因為它是原始佛教,乃至於部派佛教的思想中心所在,所以參考了《阿含經》及南北兩傳的阿毘達磨,先是講概論,然後本論,最後是結論,一共用了五個週日的弘講時間,將四聖諦、十二因緣、三法印、八正道等的內容,做了一次比較詳細的組織和介紹。我不想介紹得龐雜多元化,故於大乘論典及中國佛教古德所說的四諦思想,沒有涉及。因為是專題演講,每週日來寺聽講的東西方人士,把大殿擠得滿滿的,有不少人是遠從麻州、賓州、維吉尼亞州等地開車四、五小時前來。

作者應邀至羅特格斯大學演講,由梅伊爾教授致介紹詞。
十一月十二日,我接受新澤西州立的羅特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邀請,進入校園為兩百多位該校的師生及附近的居民,做了兩個小時的演講,題目是「禪修之道」。近年以來,我已沒有時間進入大學校園演講,這次特別應該校宗教系于君方教授及英文系庫特.史貝爾梅耶教授(Kurt
Spellmeyer)的聯合邀請,為該校師生及附近的學佛居民,結了一次法緣。同時也讓法鼓山新澤西州的數十位信眾,前來同霑法益;一場演講,兩批人分享。
講出的內容,共有六個子題:1.禪修的利益,2.簡易的禪修方法,3.禪修者的生活標準,4.禪修者宜修布施行,5.禪修的基本原則為調五事,6.禪悟的五個層次。演講結束後,那些年輕學生,提出了五個相當有深度的問題要我解答,例如禪的修行者如何看待釋迦牟尼佛的地位?禪的開悟是否與神我合一有關?對於初次接觸禪法的西方青年們,這的確是很想知道的問題。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1 兩千年行腳|四二、歌詞的創作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