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2 抱疾遊高峰|三五、追求卓越的大師對談

聖嚴法師

三五、追求卓越的大師對談

去(一九九九)年的春天,法鼓山文教基金會幾位主管,和我討論二○○○年要辦些什麼活動,才能對未來的社會有較大的貢獻?因此策畫了一系列對談、鼎談、座談的安排。至於邀請的人選,除了國內的,也希望有國際的,最好能夠安排一場到兩場和諾貝爾獎得主的對談。在此之前,我已經跟兩位諾貝爾獎得主舉辦過座談會,那就是達賴喇嘛和李遠哲。中央研究院的副院長楊國樞建議,在二○○○年秋天,他們召開院士會議,不妨聯絡其中幾位得過諾貝爾獎的學者。經過多次的磋商,認為還是邀請李遠哲院長最為方便,很快的,也得到了李院長的允諾。時間是選在第十任總統大選之後與就職之前。

希望討論的一些問題,提供給新政府的領導階層,做為施政參考。那就是在二十一世紀,我們應該有些什麼樣的準備和需要?經過多次商討,首先界定在人文和科技、本土與世界。其中為我們聯絡的有兩人,一是法鼓大學校長曾濟群,一是臺灣大學教授黃俊傑,並確定邀請臺大校長陳維昭為主持人。接著就由聯絡人、主持人和我,共同商討主題大綱,達成三點共識:

(一)從人類社會的發展談生活科技與資訊科技的未來。

(二)多元文化的培養與社會價值體系的創造——多元文化與族群和諧。

(三)全球化與本土化——世界性思維與本土性觀點。

在主題確定之後,便於四月十日下午三點,專程到南港中央研究院,拜訪了李遠哲院長,當他看到對談的主題大綱,覺得很有內容,也極為鮮明。同時,我也帶了我的《法鼓全集》一套,贈送該院思亮圖書館。

我為了這場對談,收集了許多資料,也看了幾本以資訊科技和生物科技相關的著作。例如奈思比(Naisbitt)父女兩人合寫的《高科技.高思維》(High Tech.High
Touch
),這可以使我不至於在探討第一個主題的時候,變成目瞪口呆,一無所知,看了這些資料之後,再用佛法給予融會貫通。

四月十四日下午三點至五點,假臺北市圓山飯店國際會議廳,公開對談,上台之時,我由於多日來的極端忙碌,而且會議連連,已經到了精疲力竭的程度。因為白天沒有機會休息,晚上睡眠時間又很少,終日感到唇乾舌燥,兩眼浮腫,左眼的角膜充血,而且有些刺痛,不要說上下樓梯感到困難,就是上下汽車,也覺得費力。在這樣的身體狀況下,我真懷疑這場對談,還能從我的頭腦裡,擠出什麼對大家都有用的話來。尤其從去年春天以來,我的攝護腺有些肥大,膀胱收縮的功能弱化,所以引起頻尿。曾有一段時間,服用了榮民總醫院醫師處方的膀胱鬆弛劑,是美國製的Hytrin,頻尿狀況有了改善。但是在這一段時間裡,由於忙得不可開交,加上也有醫師建議我不要常服西藥,因此中斷了一陣子,然而頻尿的現象又出現了。故對這場對談,真是有點力不從心。

座談一開始,就由主持人介紹我們兩位,然後請李院長先從第一個主題開始發表他的看法。他講了十五分鐘,內容很紮實,我竟然沒有辦法集中精神把它聽進去。接著由我發言,我首先提出了一份資料,那是根據勞勃特.康奎斯特(Robert
Conquest)在去年底出版的一本新書《省思被蹂躪的世紀》(Reflections on a
Ravaged
Century
)資料中告訴我們,在二十世紀的一百年間,非自然因素而死亡的人數,大約有兩億,其中三千萬死於戰爭,一億七千萬死於政治、種族、階級等的迫害。

到了二十一世紀時,雖然許多的科學家認為由於科學昌明,可以避免人類的戰爭。事實上除了不能夠消弭戰爭所帶來的威脅之外,生活科技和資訊科技的發展,也同樣會對人類的安全、社會的和諧帶來災難。

李遠哲院長與作者就跨越二○○○年的前景進行對談

如何地未雨綢繆,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因此,我也宣布了另一個訊息,就是奈思比先生發起了一項全球研討會議(The
Global
Academy),討論基因工程對於人類的影響。第一屆是今(二○○○)年五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在北京大學召開,明年還有兩次會議,分別在歐洲及美洲召開,最後一次國際高峰會議,再回到北京大學召開。他們分別邀請了六大類世界頂尖的領袖人物為代表,繼續共同討論。所謂六大類的代表是科學家、生物倫理學家、宗教精神領域的神學家、藝術家、作家、以及科技管理界領袖。到目前為止,佛教徒中,已確定被邀請擔任顧問的有二位,就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舒曼(Robert Thurman)教授和我本人。

第一次會議,我雖無暇出席,但在明(二○○一)年的會議中,我會提出代表佛教的看法,因此也建議我們新政府的領袖們,花一點心思在這方面。然後我提出了一個觀念,在發展科技的同時,要預防科技為人類帶來的後遺症;這必須要先預防,不能期待後來的科技,是可以處理以前科技所遺留的問題;但願未來的科技為全人類造福,而不是科技使人類受害。

李遠哲院長對科技是很樂觀的,不過他也認為科技的發展有助於人人平等,科技發展必須超越國與國的戰爭,才會給人類帶來好處。他又說,科技的發展如果還是運用在國家與國家的競爭的話,人類社會仍然得不到科技的好處。戰爭不是解決糾紛的手段,因此未來人類必須超越國與國競爭的格局,那麼科技發展才會帶來好處。

李院長對我所公布二十世紀非自然死亡的人數是兩億的數據回應,他說由於科技的發達,二十世紀比十九世紀的人口增加了數倍,所以還是合算。當然,他也注意到,造成人類非自然因素的死亡,應該是可以避免的。而我的立場,並不是說科技殺死了兩億人口,而是希望以人文思考和指導,避免人類的迫害殘殺,眾生平等,不應該讓一部分的人死於非自然因素,讓另一部分的人長壽健康。

後來討論到多元文化和本土化的問題。美國的社會,就是多元文化的結合,因此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新美國文化。我們臺灣正在朝這個方向走,提倡本土化,也接受外來以及多元的文化。我說,拿宗教來說,多元化之後並非壞事,讓大家有更多的選擇、更多的觀摩切磋,以及不斷改善成長的機會。最後我又提出,中國的文化就是所謂由多種民族融匯而成的,漢文化並非一成不變,由於佛教的傳入,使得中國文化的內涵更豐富。這樣的觀點,李院長也是同意的。

接下來,討論本土化與全球化的問題。兩人都認為本土化是全球化的基礎,全球化是本土化的延伸,吸收和發展是互補的。如果僅僅死守著本土化,而排斥外來的,那是一條死路。談到對「中國人」的定義和看法,包括了主持人陳校長,三人都同意以血緣的、歷史的、文化的、語言的角度來看,絕大多數的臺灣人都應該是中國人;也就是指的漢文化、漢民族,在國際上一向被稱為中國(China)及中國人(Chinese)。政治的體制可以改變,中國人的事實是不能否認的,否則的話,臺灣跟對岸大陸的關係,會愈來愈麻煩,在感情上、言詞上都會產生衝突與爭執,甚至引爆戰爭,那是既不智慧也不慈悲的。

這場跨世紀的對談,的確有它的特色:

(一)由我們三人同台,是非常難得的,因為他們兩位是代表學術及教育的科學家,而我是宗教師。

(二)所談的主題,具有時代意義,雖然沒有談到政治和經濟,但對臺灣未來的人文政經的穩定成長,必然產生一些影響力。

(三)對於陳水扁先生登上總統寶座,李遠哲院長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力。這場座談會的建言,應會有些作用的。

(四)對於臺海兩岸之間的緊張氣氛,我和李院長都在憂心忡忡,卻不悲觀。我祈禱兩岸的領導階層,都要用智慧和慈悲來互相包容,不要一個說:「你不聽我就打。」另外一個說:「就是打也不怕。」李院長正在主張地球村的遠景,何況臺海兩岸人民也從未有過深仇大恨。

抱病上台,並未失常,應該是佛菩薩的加被。此後我也一直害病,四月十七日到了美國,還是眼睛紅腫,氣弱聲啞,一直又拖了幾個星期。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2 抱疾遊高峰|三四、政治大學上課.臺灣大學演講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2 抱疾遊高峰|三六、打七個默照七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