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3 真正大好年|一八、第四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

聖嚴法師

一八、第四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

我在美國主持了二○○一年十一月及十二月的禪期,也就是第九十四和第九十五次的禪期之後,隨即於二○○二年一月六日清晨回到了臺灣。接著就是一連串的會議、上課、電視節目錄影以及接見訪客,忙得像陀螺一樣地團團轉。一方面是為了處理三個月以來積下的許多工作,同時對往下走的行程,要準備和籌畫,因為有幾場重頭戲正在等待著我。

第一場就是從元月十八日至二十日三天之間,借中央研究院召開中華佛學研究所的「第四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我是總召集人,也是這個會議的主人。自從一九九○年首屆舉辦以來,原則上是每隔二到三年召開一次,可是在一九九二及一九九七年,召開了二、三屆會議之後,卻是隔了五年之久才又再度舉辦。一延再延的原因很多,包括:期間跟中國大陸社會科學院合辦過學術會議,又主辦了臺灣各佛學研究所師生論文發表會,加上我們要等待法鼓山的國際會議廳落成之後,希望可以招待與會學者們住在法鼓山。結果法鼓山的宿舍雖然沒有問題,國際會議廳的內部裝修卻遲遲沒有完成,最後只好借用中央研究院舉行。

第四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以「佛教與廿一世紀」為主題,假中央研究院舉行。

這項會議是我們這個團體的大事。我們中華佛學研究所辦學認真,師生的資質優秀,而國際會議的召開,除了能讓法鼓山走出臺灣,聞名於國際佛教學術界,更可以使得中華佛學研究所進入世界學術的舞台。

這次會議分為十四個場次,有三十五位學者發表論文,包括主持人及參與討論的回應人,共有五十九位學者,來自十一個國家地區。其中和本所簽訂姊妹關係的學術機構,例如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俄國聖彼得堡大學,日本立正大學、佛教大學、駒澤大學,大陸的南京大學,都派了代表出席。

比起前三屆,這一屆有四項特色:

1.發表論文及擔任回應的學者,參加英文組的人數超過中文組,但是少了日文組;2.與會的學者中,比丘、比丘尼共有八位,是以前所不及的;3.增加了資訊科技與佛教文獻組,共有十位學者,在各組之中占的分量最多,這是新世紀的新氣象;4.沒有勞動政府首長蒞臨指導。

在開幕典禮中,除了我的開幕詞之外,還有兩篇專題演講。由於這次大會的會議主題是「佛教與二十一世紀」,它的子題一共有三項:1.佛教與修行,2.佛教與社會,3.佛教與資訊。所以在籌備會議上,大家要求我就前面兩個子題發表我的看法;第三個子題,是有關資訊部分的,則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路易士.蘭卡斯特(Lewis
Lancaster)教授負責。

我幾乎完全引用《阿含經》的觀點,來看社會關懷和修行觀念,在社會關懷的項下,是就佛陀對於人權平等、宗教與政治的分離、宗教的寬容與文化的多元,還有社會福利及臨終關懷的問題,做了分析介紹。同時在修行觀念方面,我一向主張大乘佛法為菩薩道,乃是成佛的真義,可是要以聲聞乘的解脫道為出世的根本,也要以人天乘所修的布施、五戒、十善為入世化世的根本。否則沒有解脫道的菩薩道,只是人天善法;不修人天善法的解脫道,那僅是聲聞乘。許多人以為菩薩道為大乘法,可是我們在《阿含經》中也發現了菩薩道的重點——「四攝六度」,所以在佛的時候並沒有大小乘之分。二十一世紀的修行人也應該回歸到佛陀的本懷,在戒定慧三學的基礎上,必須要加上四攝和六度,因此我主張是以三聚淨戒來涵蓋一切修行的法門。

佛學會議期間,蘭卡斯特教授參觀佛研所圖資館,由惠敏法師接待。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3 真正大好年|一七、東西岸的三場演講和九一一百日祭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3 真正大好年|一九、大型皈依.一等獎章.聯合婚禮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