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
1
參見祝家華,《亞洲週刊》(一五:一九),〈佛法現代化,因緣參基因〉,二○○一年五月,頁六○―六一。
2
參見《佛說八大人覺經》(T17, no. 779, p.
715b7)。
3
此專欄文章,後來由法鼓文化結集出版為《人間世》。
4
即《弘一大師律學講錄三十三種合刊》。
5
《弘一大師法集》(全六冊),蔡念生彙編,臺北市:新文豐,一九七六年。
6
《弘一大師全集》(全十冊),弘一大師全集編輯委員會,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7
參見《法苑珠林》卷三十八(T53, no. 2122, p.
586a24-p. 587a1);《佛祖統紀》卷四十五(T49,
no. 2035, p. 412b1-3)、卷四十六(T49, no. 2035, p. 420b3)、卷五十三(T49, no. 2035, p. 461c6-7)。
8
參見《法華經》卷四〈法師品〉第十(T9, no. 262, p.
31b26-29)、《法華文句》卷八〈釋法師品〉(T34, no. 1718, p. 110c2-4)。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3 真正大好年|四五、神通寺和四門塔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