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4 五百菩薩走江湖|校註

聖嚴法師

校註

1

此為二○○○年二版頁數。

2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九七六─九八四年),改名為勝業寺。

3

參見《大日本佛教全書》第一一二冊〈上宮皇太子菩薩傳〉,思託法師撰。

4

參見《宋高僧傳》卷九(T50, no. 2061, p. 764a16-22)《景德傳燈錄》卷十四(T51, no. 2076, p.
309c11-14)

5

參見《傳述一心戒文》卷下,此語出自日僧最澄大師。

6

慶諸禪師居住石霜寺的時間,在《景德傳燈錄》卷十五(T51, no. 2076, p. 320c1-p.
321a26)
等,多作「二十年」。

7

《佛祖統紀》卷五十四(T49, no. 2035, p.
473a11-12)
記載敕建者為「唐玄宗」,但其他經典多記載為「唐僖宗」,例如《景德傳燈錄》卷五(T51, no. 2076, p.
240a17-c6)
等。

8

參見《馬祖道一禪師廣錄》(R119, p. 810a3-b12)

9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五(T51, no. 2076, p. 321, c21-24)

10

參見《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T47, no. 1986A, p. 514a20-21)

11

參見《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T47, no. 1986B, p. 519b22-26)

12

中譯本書名為《寶鏡無境──石頭希遷參同契、洞山良价寶鏡三昧歌新詮》,法鼓文化出版。

13

參見《百丈懷海禪師語錄》(R119, p. 819a16-b8)。

14

參見《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T21, no. 1320, p. 484a10)

15

參見《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十(T47, no. 1998A, p. 895, b11-17)等。

16

參見《雜阿含經》卷四(T2, no. 99, p. 27a10-b7)

17

出自《傳戒正範》卷二(R107, p. 45a1-2),原出處作「繇小進大」。

18

出自《緇門警訓》卷三〈洪州寶峯禪院選佛堂記〉(T48, no. 2023, p.
1055a25-c9)
,寶峰禪寺碑文與原文用字略有所異。

19

本詩出自《雲居山志》卷十五〈咏雲居〉其二,並非直接引自《中國佛教史籍概論》。

20

參見《禪門鍛鍊說》(R112, p. 1008b3)

21

參見《續高僧傳》卷十七(T50, no. 2060, p. 570b15-22)

22

參見《全唐詩》卷四三九,全詩為:「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23

參見《高僧傳》卷六(T50, no. 2059, p. 360c13-p. 361a11)

24

參見《高僧傳》卷六(T50, no. 2059, p. 360b16-p. 361b5)

25

原詩名應為〈酬曹侍禦過象縣見寄〉。參見《全唐詩》卷三五二,全詩為:「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26

《大正藏》第八十五冊所收錄的《傳法寶紀并序》並非完整內容,未收此段內文。本處引文,可參考日人神田喜一郎在一九三六年所發現的敦煌遺書P三五九號全本。可參閱白石虎月的《續禪宗編年史》。

27

《續高僧傳》卷二十「道信傳」中,亦有四祖道信入皖公山隨二僧修學十年的記載,只是未寫出三祖僧璨之名(T50, no. 2060, p.
606b2-7
)。而《隋書》則未見三祖僧璨相關記載,本文所述僧璨大師生平,可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三(T51, no. 2076, p. 221c14-p.
222a2)
《佛祖統紀》卷二十九(T49, no.
2035, p. 291c4-17)
等。

28

中譯本書名為《心的詩偈——信心銘講錄》,法鼓文化出版。

29

參見《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T48, no. 2012A, p. 379b26-c5)

30

參見《宋高僧傳》卷十二〈唐福州雪峯廣福院義存傳〉(T50, no. 2061, p. 781c28-p.
782b29)
以及《傳法正宗記》卷七(T51,
no. 2078, p. 756c28-p. 757b1)

31

此八十一卷係收錄《八十華嚴》,以及《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卷。

32

參見《雪峰義存禪師語錄(真覺禪師語錄)》卷二(R119, p. 965b2-4)

33

可參閱《太虛大師全書》〈第十編學行:現代僧教育的危亡與佛教的前途〉。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4 五百菩薩走江湖|附錄三近代諸大師相關道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5 聖嚴法師學思歷程|自序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