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序美好晚年的本來面目
自聖嚴師父於二○○九年二月三日捨報後,陸續於《法鼓》、《人生》雜誌的報導中,提及師父還有一本名為《美好的晚年》的著作將會出版。近一年來,很多人對《美好的晚年》充滿期待與好奇,因為難以想像疾病纏身的老人,何來「美好」?
這些期待與好奇,都反映在法鼓文化的客服部,不但每月都會接到詢問的電話,甚至有人索性匯來五百元,指名購買《美好的晚年》。而這些期待也給編輯部帶來壓力,常常要很委婉地向整理文稿的麗桂菩薩催稿。然而在二○○九年六月開始陸續收到整理出的文稿時,卻讓編輯陷入難題。
因為師父的口述化為文字,竟成為一則則以紀錄形式呈現的記事,其中既少有新鮮事,也沒有一般人所認知的美好事物,這讓我擔心了起來,這本書到底該如何呈現出師父口中的「美好的晚年」呢?
第一次收到長達十六、七萬字的口述整理時,彷彿在看師父的年鑑,除了一則則記事外,還有一場場開示、應邀演講的完整內容。請教麗桂菩薩師父口述的方式,方得知師父在口述一個事件後,都會說:「演講和開示內容,都已整理出來了。」當時心中盤算,這份書稿可能要出上中下三冊吧!
在編輯群多方討論下,決定規畫為兩本,第一本內容回歸到師父口述時的「本來面目」,亦即僅保留口述內容,相關開示與演講,則收入第二本。對此建議,心中也曾疑惑:「這與年鑑、年譜有何不同?」
而就在看著編輯文稿的深夜中,感覺眼角泛著淚水,閉上眼睛細想,在這一則則看似平淡的行程記事中,不是會客、開示,就是演講,而且往往僅是簡單的敘述,為何會讓我感動到眼淚盈眶?
漸漸地,師父身影浮現在我眼前,對照這一則則的記事,在一場場活動中出現的師父,往往剛經歷治療過程中的生死交關;猶記當時見到師父的喜悅,卻不知師父是拖著破敗的色身,來關懷撫慰我們這群不知疾苦的弟子們。
尤其在師父捨報前的最後一個月,我們不斷祈求師父法體安康、再住世間,但回應到此書中所敘述的病況時,心卻整個糾結起來,師父根本是以病痛在示現色身的成住壞空。當時如果知道這些,相信不會如此貪心祈求。但這一切其實也都是自己內心的矛盾和衝突,對師父而言,一切都是如此坦然自在,從生死關頭走過幾回的師父,口中娓娓道來的,卻是雲淡風輕,宛如說的並非他自己。
看著滿檔的行程紀錄,我更感動的,是師父以八十老邁之身,一生努力不輟,就如他所強調的「盡形壽、獻生命」,即使到了該好好養病的晚年,卻從書中看到幾乎天天有求見的人、演講、會議等,除了口述內容所記載的公開行程,更有許多僧團內部會議、早齋開示,以及聖基會、人基會、慈基會等諸多基金會的會議,這些雖未在書中呈現,但對所有隨侍在側的弟子們而言,忙碌的身影卻如此清晰。
猶記得二○○八年五月甫發生四川大地震,當時的師父,雖身在精舍中,卻不斷透過電話了解慈基會救災情形,並幫忙找可進災區的醫師、聯繫北京宗教局、向企業募款等。師父曾說過,當他沒有體力時就用意志力,沒有意志力時則用願力。看著師父的聯繫與關懷,精舍似乎不但成了救災指揮中心,更儼然是一座「願力發射中心」,以師父的願力為核心、發射關懷到世界各地,凝聚著眾人的願心。
二○○八年十一月,師父曾在僧團的早齋開示中勉勵僧眾弟子們,出家人接受十方信施,絕不可「吃白飯」。亦即師父一生奉行的「盡形壽、獻生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精神。師父不但以此教誨弟子,更是身體力行地實踐著,不但在世時利益大眾,即便是捨報圓寂時的佛事,更是一場身教的示範。這本《美好的晚年》,可說是師父留給人間的典範,提醒我們當珍惜生命、善用生命,做對人世間有益的事。
這也是師父送給弟子們的珍貴禮物,師父常對弟子說,要將自己的心得分享給世人,《從東洋到西洋》記錄了在日本留學的見聞、《五百菩薩走江湖》、《真正大好年》等書,收錄了師父在每個時間點上對世人的提醒,而這本《美好的晚年》,則是一位推動人間淨土的當代思想啟蒙者,在晚年抱病為淨化人間而努力的紀錄。
師父曾說,這些紀錄的出版,不在標榜個人,而是記錄一位漢傳佛教的出家人,如何在所處的年代中,盡其最大努力的弘法、護法事蹟。是體現佛法的「真空」中,以實踐交織而出的「妙有」。這也是師父從二○○九年一月十三日再度從生死關頭走回時,交代要將口述內容整理為《美好的晚年》的用心。因此,本書絕不是記事,而是一本師父的回憶錄,一本將其晚年所作所為的完整交代,雖無法做到詳盡,卻是師父以老邁之身所做最大的努力。
本書也特別將兩幅在師父寮房中找出的親筆手書收錄其中,一為完整敘述生病和就醫的過程;另一為師父於二○○六年三月十二日,所寫的〈告誡眾弟子書〉,文中諄諄期勉法鼓山僧俗四眾,以推動漢傳禪佛教為使命,利益普世的人間大眾,更告誡弟子們,絕不可數典忘祖,如此,漢傳佛教之法鼓宗,才得以綿延不絕。「否則,否定祖脈源而自以為高明者,非吾弟子也。」
從師父病中口述到《美好的晚年》一書的完成,彷彿也是師父的身教再現,一般人眼中,老病纏身,何來「美好」?讀畢全書才發現,原來所謂的「美好」,並不在於外境與人事物的順遂、美好,而是一種心境,一種看待生命的眼目與視角,如此才能體會師父所說:「在晚年裡,我所遇到的人,我所經歷的事,都是那麼可愛,……我的晚年是非常美好的。」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5 聖嚴法師學思歷程|校註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