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晚年的貢獻二○○六年一至三月記事
一月一日,星期日
今天發生了三件事。一是新書《華嚴心詮——原人論考釋》由法鼓文化出版;二是為了感謝我的母校日本立正大學對我的培植及眾師友的協助,於母校成立「聖嚴法師獎學金」;三則為推廣我的理念,也是佛學的普化教育,成立了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
《華嚴心詮》一書,是我繼《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之後的另一本學術著作,這兩本書都是在我七十歲後完成的學術性著作。《天台心鑰》是對明末蕅益智旭大師《教觀綱宗》所做的貫註,《華嚴心詮》則是對唐代圭峰宗密大師《原人論》所做的考釋。到目前為止,天台宗仍以《教觀綱宗》為綱要書,華嚴宗則以《原人論》為基礎概論書。
早期我也寫了一本唐代玄奘大師《八識規矩頌》的註釋,書名是《探索識界——八識規矩頌講記》。在漢傳佛教來講,《八識規矩頌》可說是唯識學的綱要書。本來我還想寫一本關於三論宗的中觀思想註釋,我的目的,是希望把印度佛學的各大系,各寫成一本概論書,如此便比較完整了。但是在完成《華嚴心詮》以後,因為害了病,已經沒有力氣再往下寫了。

聖嚴法師開心地拿著新出版的作品《華嚴心詮》,與法鼓文化全體菩薩合影留念。
漢傳佛教思想的難於研究,在於不易從整體貫穿來做一認識,我希望通過我所寫的幾本綱要書,能夠幫助有心研究的學生很快進入狀況。《天台心鑰》一書出版以後,曾獲中山學術著作獎,《華嚴心詮》我也是同樣下了很大的工夫,做了非常深厚的研究,有人認為也應獲獎,但是對我來說,此書能夠發行已是欣慰。這是我七十歲以後對學術界的研究回饋。
另一件事,我為母校日本立正大學提供「聖嚴法師獎學金」,單純是為了回饋,為了感恩。當年我赴日本留學,最初並未獲得支持,後來才有一筆無名氏提供的獎學金支持我,那是沈家楨居士提供的雪中送炭。因此,日後我於海內外廣設獎學金,除了表達一份感恩,也是飲水思源。
而我赴日本留學,臺灣佛教界不僅不看好我,甚且還抱著一種觀望的態度,等著看我在日本留學的窘態。最後,我總算是走過來了,過程非常辛苦。因此當我自己有能力時,便想到要為臺灣、中國大陸以及世界各地研究中國佛教的華裔青年,略盡一份微薄之力,盼能做到雪中送炭。這筆獎學金的總金額是五十萬美元,提供在立正大學研讀碩、博士學位的華裔學生申請,這對申請的學生來講不無小補,可持續發放好些年,因為不是每年都有華裔學生來申請的,如果那一年無人申請,即可累積至明年、後年,因此可持續發放好多年。
立正大學對於這筆獎學金也很感動,從這筆獎學金對照日本各宗派及各大學對他們本國學生的支持,相對來講是一份響應。我希望這筆獎學金的設立,能夠讓研究中國佛教的華裔學生不覺孤單,知道有人在支持他們的;也希望我所走過的時代,我曾經歷的對待,都已隨著時代改變而遠去。
過去中國佛教界忽略對下一代人才的培養,現在我們要補強,除了支持人才深造,也要為他們留意鋪設學成歸國後的奉獻機會,切勿使得過去我輩一代經受的學成卻無用武之地的遺憾,在年輕一代的身上重演。這是我當時發的願,希望自己來辦教育,並且設置獎學金幫助年輕的學子,而且不僅是考慮到本國的學生,對於海外年輕的學人,也要同等照顧。

聖嚴法師與聖嚴教育基金會董事合照,法師賦予基金會推廣聖嚴思想與研究漢傳佛教的重要責任和使命。
第三件事是成立了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因為我的著作很多,接觸面也廣,而我自己卻從不曾對這些著作進行分類或者說明,因為實在也沒有餘力可做。我這一生對漢傳佛教所花的時間是相當多了,我的碩、博士論文都是研究漢傳佛教,我倡導的禪宗與淨土法門也都屬於漢傳佛教,我在這方面有不少著作。
另外,我在學術上也有數量可觀的著作,一般通俗性的講座講解也很多,如《心經》、《金剛經》、《維摩詰經》、《法華經》等經典講述都是,而我對禪宗、淨土的著述解說,也已出版多種作品可以參考。
而我的另一類著作——遊記類,也已出版十餘本,政治大學教授丁敏女士曾寫了一篇介紹的專文。我寫遊記的目的,不是為了瀏覽山川風光,而是從人文角度看佛教,尤其是介紹佛教的現代設施,以及我對佛教的想法和看法。
凡此種種,讓我覺得需要設立這麼一個基金會。我的目的是希望鼓勵下一代的學者,投入漢傳佛教的研究,以及探究漢傳佛教中的聖嚴思想、聖嚴著作對於當代社會產生的影響,以及可資貢獻於未來佛教的內容是什麼?這些都要去做,否則等我百年以後,這些書全都進了圖書館,成了冰冷的文獻,就無法被佛教與社會所用,那就非常可惜了。我看到歷代祖師大德的著作相當多,可惜研究的人通常只選定其中幾本,並沒有做出整體性的研究,也很少從不同角度來看待這些大師們的貢獻,實在可惜。
因此,我想到要設立這個基金會,雖然目前我們已有中華佛學研究所和法鼓佛教學院,也都是屬於佛學的研究教育,但是我不想打擾教育體系既定的研究計畫,再者,如果由我們的學生或老師來研究我的思想,必會招人非議,所以我把這部分獨立出來,成立了聖嚴教育基金會。
這個基金會有兩大任務:第一個任務是將我的著作進行推廣,譬如製成結緣書,至今已有十餘種,並進行多國語文翻譯。像《正信的佛教》一書,已有十餘種語文譯本,另外我有好幾篇的文章也被譯成多種語文。第二個任務,是設立一個基金,指定用於研究我的思想,譬如辦講座、學術研討會等。目前這個部分是由楊蓓教授負責,她已策畫舉辦兩次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專門研究我的思想。也許有人認為,聖嚴的思想並不值得研究,但我想大概還不至於如此吧。
我這一生所做的,可深入、可探討的角度與面向應該還算不少,除了研究我的思想,也可以從現代社會的角度來研究我的著作、我所推動的理念和運動。如此,研究我的思想而提出幾十篇論文來,並非不可能之事。這是聖嚴教育基金會所肩負的兩大任務。
一月九日,星期一
下午在安和分院接受了《中國時報》副總編輯趙政岷先生與記者黃蕾小姐專訪,分享二○○六年法鼓山「和平吉祥」主題、法鼓山大學院教育的人才培養、對新年的祝福,以及針對新春活動主旨「鐘生幸福」談「幸福」的真義。這次的專訪內容,在一月二十四日的《中國時報》以兩版對開的篇幅,採問答形式刊出。
一月十四日,星期六
第十一屆佛化聯合婚禮上午在法鼓山上舉行,這是佛化聯合婚禮首度於山上大殿舉行,共有三十三對新人參加。我們的聯合婚禮有一個不變原則,歷屆證婚人都是吳伯雄先生。這屆的主婚人則請到富邦集團蔡明忠與陳藹玲夫婦,介紹人則是護法總會總會長陳嘉男與陳美智夫婦,陳總會長夫婦也是佛化婚禮常任的介紹人。
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的丘成棟教授,上午也到山上來拜訪我,和我討論一些佛教名相的問題。丘教授一家都是俊傑,他的兄長丘成桐教授曾榮獲數學獎的最高榮譽菲爾茲獎(The Fields Medal),姊姊丘成瑤居士也很優秀,是我們的護法菩薩。
下午三時,我到中國電視公司錄製《不一樣的聲音》十週年特別節目。這個節目的製作人是張光斗菩薩,信眾何周瑜芬居士則是幕後長期的支持者。一個電視節目能持續播出十年,多達五百集,真的很不容易。本來這個節目還可以繼續下去,但因我生病了,無法再像過去一樣每星期提供一集節目而告中止,這個節目停播了,張光斗菩薩很傷心。
傍晚,返回農禪寺為社會菁英禪修營共修會講了開示。這個共修會的成員,都是由曾經參與三天社會菁英禪修營的菩薩組成。社會菁英禪修營最初是在法鼓山上舉辦,之後有幾次改回農禪寺舉行。在山上的修行場地,最早是在觀音殿,後來改至臨時寮,在禪堂落成以後,也就移至禪堂舉行了。
我記得有一次在農禪寺辦的時候,正好遇上一場大颱風,颱風夜裡風強雨勁,把農禪寺的屋頂都掀掉了,當時學員睡的寮房就在二樓,因此,大家就在夜裡把床鋪搬過來搬過去,後來全體改睡在一樓的大殿,很有意思。
共修會成立以後,都是固定在農禪寺舉行共修,至今依舊,主要是交通比較方便。共修會的活動則安排在週末假日午後舉行,通常是午後四時開始報到,接著打坐一小時,五點聽我講開示,晚上六時則準備晚餐。用完餐後,會安排一位學員分享禪修的心得。
共修會成立至今已十多年,創始會長是前政治大學校長鄭丁旺菩薩。這十多年來他只缺席一次,那是因為出國而不得不請假,其餘時間都到了,這很了不起。這次我講的開示,主要是勉勵大家發願,居士護法的力量很大,只要有願心,就有學法和弘法的熱忱。
一月十五日,星期日
「春秋會」和「金石會」這兩個工商團體的成員約四十餘人上午來山參訪,我和他們見了面,這次活動是由監察委員李伸一菩薩接引。來訪的貴賓包括宏碁集團的創辦人施振榮夫婦、臺北長庚醫院院長陳敏夫夫婦,以及台塑集團王永在先生的夫人等,他們多半是首度上法鼓山參訪,主要是想認識法鼓山這個團體。我告訴大家,法鼓山與一般的宗教團體不同,我們是一個宗教的教育團體,主要從事著社會教育與社會關懷的工作,是以禪法的精神,透過心靈、生活、禮儀與自然等環保為著力點,改善我們的社會風氣。
一月十九日,星期四
上午在法鼓山國際會議廳,對僧團、專職菩薩及各地悅眾舉行精神講話,主題是「大悲心起——在生活中體驗佛法」。
一月二十二日,星期日
護法總會中午在農禪寺舉辦了一場歲末圍爐關懷,我到場講了開示。我自害病以來,很少有機會關懷護法體系的菩薩們,我也知道大家都很關心我,因此除了講開示,也向大眾談及我的病況。
一月二十六日,星期四
上午在法鼓山禪堂,為「卓越.超越」青年成長營講了開示。每個世代的年輕人,都有個共通點,都對未來懷抱無比的熱情和希望,但也常因不切實際,而流於空洞的幻想。因此我告訴青年朋友,要趁年輕時及早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對世界要有責任感。我也勉勵大家,既然已經學佛,就要做一個標準的佛教徒。

聖嚴法師在開山紀念館與僧眾進行辭歲禮祖,感恩諸佛菩薩與祖師大德,並勉勵弟子們要發菩提心,弘傳漢傳佛教。
另外,中午的僧眾圍爐,以及下午在開山紀念館舉行的辭歲禮祖,我也到場進行開示。像這樣的活動已行之多年,這次則是我們首次在法鼓山上舉行。
辭歲禮祖主要有二重意義,一是為了感恩,感恩諸佛菩薩的佛力加被,感恩釋迦牟尼佛修行證道而有佛法,也感恩歷代祖師的弘法護法,使得十方常住的智慧與法脈得以綿延長流;其次,要報恩,就是把弘法、傳法的責任肩負起來,讓現在與未來的眾生能夠同享佛法的利益,這既是報恩,也是我們的責任。
一月二十八日,星期六,除夕
除夕晚間十二時,我們在法鼓山大殿辦了一場「鐘生幸福」活動,由新聞主播靳秀麗菩薩擔任主持人,這也是我們首度在山上舉行跨年,參加的對象多為內部信眾。
一月二十九日,星期日,大年初一
今天是初一,警政署署長謝銀黨先生與夫人林薇萍女士、臺大醫院心臟內科廖朝崧醫師闔家,以及為我們主持「鐘生幸福」活動的靳秀麗菩薩和其夫婿前新聞局局長邵玉銘先生等人,都到山上來看我,向我拜年。雖然靳秀麗菩薩是佛教徒,邵玉銘先生是基督徒,但是他們在信仰上彼此尊重,家庭生活很和諧,除夕的跨年活動邵先生也一起參加了。
一月三十日,星期一,大年初二
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先生偕同廣達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楊秀月菩薩,下午到農禪寺來向我拜年。我與企業界的往來並不多,過去曾與聯電的曹興誠董事長有過數面之緣,曹董事長日後也參加了我們三天的禪修營。至於我與林百里先生的結緣,最早是由一位臺灣科技大學的教授為我引介楊秀月菩薩,而由楊菩薩接引林董事長到農禪寺來看我。曹興誠與林百里董事長,日後都贊助了法鼓山的公益及青年活動,我非常感謝他們。
二月一日,星期三,大年初四
新書《從心溝通》由法鼓文化出版。這本書是從電視節目《大法鼓》的談話集結成書。《大法鼓》這個節目所產生的效益,遠遠在我預期之外,除了在臺灣播出,也在美國當地的有線電視台播出,此外,電視訪談的內容除了整理成書,也製成影音光碟,這都是意外的收穫。在文字出版方面,之前出版的《找回自己》,也是從《大法鼓》節目講錄集結而成。

新年期間,聖嚴法師親臨新春法會現場,關懷大眾。
二月二日,星期四,大年初五
國有財產局局長郭武博先生,以及臺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李元麒醫師、金山醫院院長林忠熙醫師等人,相繼上山來向我拜年。
郭局長過去在擔任副局長期間,就和我們有一些互動,他對法鼓山很關心。李醫師雖非我在臺大醫院診療的主治醫師,也不是照顧我的醫療團隊成員,但是他對法鼓山很感興趣,新春特別上山一趟。
二月四日,星期六
臺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蒲永孝醫師偕義母嚴張美珥女士,上午到法鼓山參訪,並向我拜年。蒲永孝醫師是我在臺大醫院的主治醫師,非常用心照顧我,我一直想不到用什麼方法感謝他,只有邀請他上山來看看我們的環境。而他的義母嚴張美珥女士,是已故董氏基金會創辦人嚴道先生的夫人,董氏基金會和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是國內兩個經營得非常成功的公益基金會,值得各基金會學習。
二月五日,星期日

陶藝家連寶猜老師應聖嚴法師邀請,完成的《人間淨土》作品。內容以世界各宗教、族群以及娑婆世界各類的有情眾生,構築出聖嚴法師心中的人間淨土。
陶藝家連寶猜老師和夫婿陳秋吉先生,偕同陶坊學生一行二十餘人,下午來山參訪。法鼓山上展示的畫作,到目前為止只有三件,其中的兩件便是連寶猜老師的心血,即《人間淨土》與《耕心田》。這兩件作品都是由我提出想法,之後請連老師構思呈現出來。她為了這兩件作品,花了很多的時間和心力。作品完成後,一開始我覺得氣勢還不小,可是一掛上去以後,因為我們的場地實在太大了,作品頓時顯得小了。
另外,新竹法源寺住持寬謙法師和他的俗家兄嫂王維妮女士,上午也上法鼓山來看我,現場送了我們一尊楊英風大師創作的銅鑄觀音,我也以一尊祈願觀音的銅鑄造像做為回贈。
二月十二日,星期日
下午在法鼓山大殿舉行了皈依大典,這是我們首度在山上舉辦皈依典禮。過去我們為了辦皈依典禮,曾更換過幾次場地。最早是借士林中正高中大禮堂舉辦,那地方可同時容納兩千多人,只可惜道場的氣氛出不來。後來改至農禪寺舉行,但受到場地限制,大殿無法同時容納兩、三千人一起皈依,因此就把農禪寺的每個殿都開放,包括新禪堂、齋堂、二樓禪堂和新簡介館等,都充作臨時佛殿,然後再從大殿輸出視訊到各場地,才能使活動同步進行,也一起聽我講開示。
過去我們在農禪寺舉辦皈依大典的時候,每次都有一、二千人參加,在法鼓山落成以後,我們想到這個活動如果能夠在總本山舉行,會更有意義,因此首度移至山上舉辦。可是這麼一來,參加的人數卻減少了,原因是金山距離臺北市區較遠,交通比較不便,所以經過這次的經驗以後,皈依典禮又改回在農禪寺舉行。
二月十九日,星期日
護法總會正副會團長、正副召委及委員授證典禮,下午在法鼓山大殿舉行,我到場為菩薩們授證,也講了開示。主要是我向菩薩們表達感恩之意,因為法鼓山的一切,不論建築或者景觀、道路,乃至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來自護法菩薩的奉獻和護持。我也向大家分享,法鼓山落成以來,上山的訪客都認為法鼓山的建築素樸高雅,自然形成一種「法鼓山的氣質」。
我希望法鼓山能營造成一個景觀的道場,發揮境教的功能,讓所有來山參訪的人,都能夠感受建築與環境散發的清淨氛圍,進而有所體會,有一些收穫,因此稱這裡為「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三月二日,星期四
上午在法鼓山海會廳,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與臺中的亞洲大學共同簽訂了「法鼓人文講座」,由我和亞洲大學校長蔡文祥先生共同締約,亞洲大學創辦人蔡長海董事長、副校長彭作奎先生、教務長許志賢先生、總務長朱界陽先生等人也都到場見證盛會。亞洲大學的前身是臺中健康管理學院,今年升格為亞洲大學,雖是一所新學校,但是辦學成果非常優秀,四年內就升格為大學。在我們提供「法鼓人文講座」之後,成為繼臺灣大學與成功大學,臺灣第三所設立「法鼓人文講座」的學府,另外,「法鼓人文講座」也與中國大陸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廣州中山大學簽訂了合作契約。
三月四日,星期六
四日至六日,一連三天,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在法鼓山國際會議廳舉行。本次大會主題為「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共有來自美、日、韓、德、澳洲、中國大陸以及臺灣等地的學者參與,共發表二十五篇論文。我在四日的開幕式中致詞。
中華國際佛學會議的永久主題是「從傳統到現代」,我們研究佛學的目的,是為了對現代社會有用,也與全世界人類分享。此次大會以「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為題,具有數層的意義:其一,我個人從小修學觀音法門,實踐觀音法門,也用觀音法門來指導修行;其次,法鼓山的出現是從觀音菩薩感得的因緣,使我們在一九八九年找到金山這塊地;其三,二○○五年法鼓山的落成開山大典,便是以觀音菩薩道場為立足點,推動「大悲心起」的精神主軸,因為不論是否具有佛教信仰,大悲心是人人都需要的,也是人人願意接受的。
晚間,我們也在山上的國際宴會廳舉行一場迎賓晚宴。晚宴中有個插曲,我在日本立正大學的學友三友健容教授,突然當眾展示一幅書法,起初我也不明白,可是三友教授一直看著我,又指出紙上的落款,這才發現原來是我寫的。那是三十年前當我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就要離開日本,而在臨行前夕寫了這幅字送給三友教授,內容是從《法華經.如來壽量品》而來:「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不過,這事我老早忘了,現在看起來,字寫得還可以。我也請三友教授把複本留給法鼓山,這也是一個紀念。

日本立正大學三友健容教授,展示聖嚴法師三十年前贈送的墨寶,讓法師十分地驚喜。
金山鄉鄉長許春財先生也於上午到山上來看我。許鄉長希望法鼓山能夠協助推動地方建設,支持金山醫院的興設,但是我說,我們是一個非營利團體,目前也正在募款興建法鼓大學,實在力有未逮,這點鄉長也了解。另外,鄉長也希望我能向臺大醫院代為轉達,由臺大醫院來接管金山醫院。本來金山醫院最初即與臺大醫院洽談合作,後來因為種種因素而中止。我也確實為此向臺大醫院院方提起兩次,現在金山醫院也已成為臺大醫院的分院。
三月七日,星期二
七日起至十一日,到臺大醫院定期回診。我是每三個月需要回診一次,回診時需做膀胱鏡追蹤檢查,必要時則進行手術。在每次膀胱鏡檢查前,都需要接受輸血,因為我的血小板不足,止血不易。這次為我捐血小板的是我的出家弟子常持,他為我捐了二十四個單位血小板。
這次檢查結果,發現在我膀胱長了三個零點二公分的息肉,疑似腫瘤,必須切除。接著連做三天的雞尾酒化療,把藥劑打進我的膀胱,約一小時後抽出,這個過程很不舒服。一方面是因為我的膀胱腫瘤已經切除,形成傷口,再經藥物注射,非常不舒服。在過程中,醫生要我忍耐一小時,但至第十五分鐘,實已無法忍受,只能告訴自己這是在治病,是在救命,應該忍受。就這樣捱過一小時,覺得痛,但是不苦。
這段期間,臺北市副市長葉金川先生也到醫院來探視我,他曾兩度為我捐血小板,使我非常感念。我曾想親自到市政府登門致謝,但他說我是長輩,讓長輩來訪不成體統,而且這是他私人的事,與市府職務無關。所以市政府的拜會我沒去成,反倒是讓他到醫院來探望我了。
三月十八日,星期六
臺北縣副縣長李鴻源先生上午到法鼓山來拜訪我。李副縣長過去曾在省政府服務,也曾任教於臺灣大學,他對生態環境非常關注。他來看我,是希望藉由法鼓山的影響力,呼籲各界重視生態保護,同時對當前臺灣社會的外籍新娘及新住民等問題,與我交換意見。

聖嚴法師與功成身退的「中華佛學研究所遷建工程委員會」、「中華佛學研究所工程發包委員會」委員合照留念,感恩他們多年來的護持與辛勞。
下午在山上,我們辦了一場感恩茶會,對象是「中華佛學研究所遷建工程委員會」及「中華佛學研究所工程發包委員會」的委員們,我也當場宣布「遷建工程委員會」任務圓滿,正式功成身退。
「中華佛學研究所遷建工程委員會」的由來,是因早期護法菩薩們對我的愛護,他們擔心我太忙,因此建議法鼓山的工程遷建,從發包、採購等事項,不勞我費心,就由他們居中協調,而以楊正菩薩為遷建主委,施建昌菩薩擔任副主委,還有幾位熱心的居士擔任委員。他們是一片赤忱希望替我分憂解勞,初期也確實發揮功效,為我分擔一些工作。但是後來隨著工程日益繁複,涉及的層面也愈來愈廣,遷建委員會內部也出現不同的見解,致使事情本來只有一樁,卻演變成由我來協調委員會,再由委員會去協調工程事宜,反而更繁複。因此我把工作收回,但是委員會仍存在,至今日宣布解散。
另外,一九九七年成立的工程發包委員會,則單純地負責發包事項,也在下午一併舉辦了感恩茶會。
三月十九日,星期日
內政部部長李逸洋先生偕同兒童局局長黃碧霞女士、民政司司長黃麗馨女士等一行人,上午到法鼓山來拜訪我,我們談起了當前社會的自殺潮、新住民、高風險家庭及家暴等等的社會問題。李部長希望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共同思考解決的辦法,並且希望由我來拍攝公益廣告,呼籲社會尊重生命的觀念。尊重生命不僅是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下午,則有前國安局局長蔡朝明先生偕同好幾位已退休的將軍到山上來拜訪我。我和蔡先生結識於二○○二年,當時他邀請我到國家安全局做一次專題演講,他知道我曾在安全局轄下的一個軍事單位待過,也就把我當成同事,尤其我在軍中服役的單位他也待過,因此待我非常親近。他本身對佛法很有信心,但是這次見面以後,並沒有再見他上法鼓山來。很多政治人物均是如此的,他們在任時會來親近法鼓山,但是下台或者退休以後,反而不好意思來打攪了,如果我不主動找他們,他們不好意思上山來。事實上,我非常歡迎他們來學佛的。
三月二十一日,星期二
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先生的千金孫璐筠女士等一行人,下午到農禪寺來拜訪我,向我表達感謝之意。這是因為孫前院長的身後佛事,法鼓山的蓮友做了關懷,為此向我致意。其實,法鼓山能夠參與協助孫前院長的佛事,這是我們的光榮。孫前院長一生清廉,毅力堅韌,尤其在他中風生病以後,還是投入於公益活動,使人感佩。孫女士告訴我,他們全家在這場佛事中深受感動,尤其助念的力量,實非言語可以形容,往後她也會把學佛當成生命中一件重要的事。我聽了覺得很欣慰,也為他們闔家祝福。
三月二十六日,星期日
臺北縣縣長周錫瑋夫婦下午到法鼓山來看我,與我談起了單親家庭、原住民、中輟生、外籍新娘及新住民等等的社會隱憂。我向周縣長建議,中輟生的問題,不僅僅是小孩與學校的問題,父母也要跟著一起學習。許多社會問題的發生,都是源於父母疏於管教。因此要改善青少年的問題,不光是從青少年教育著手,父母也要一起成長。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6 美好的晚年|三、漢傳佛教的未來二○○五年十一至十二月記事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