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6 美好的晚年|附錄隨師記行

聖嚴法師

附錄隨師記行胡麗桂整理

一、宗教家的願心二○○八年七月八日至九月記事

七月八日,星期二

師父為法鼓山體系內部專職、僧團法師及護法悅眾舉行的二○○八年第三場精神講話,上午在雲來寺舉行,以「心安平安」與「傳薪與創新」為主題,全臺各分院道場同步視訊連線。

師父開示,平安,指的是內心的平靜與安穩,但是能以平常心面對外境變化的人不多,「心靈環保」理念的重要性便在於此。當前臺灣社會價值觀非常渾沌,全球經濟也不景氣,許多社會問題逐一浮現,自殺案例屢屢傳出。師父希望法鼓山要更努力推廣「心六倫」與「防治自殺」運動。

關於傳薪與創新,師父表示,法鼓山所以定位為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便是朝著教育功能所規畫和建設的現代化宗教建築群。「法鼓山是個教育團體,也是一個創新的團體。」「佛法的基本原則不變,佛法的根本思想不變,在應用及呈現上則是創新的。法鼓山的價值就在創新。」

精神講話結束後,知名歌仔戲演員楊麗花女士來訪,在七樓的會客室,與師父談起了過去楊麗花歌仔戲團為法鼓山舉行的慈善義演,雖是法鼓山的首度嘗試,卻是一演轟動。楊麗花女士有心再為法鼓山義演,問師父建議挑選哪些劇目?師父從題材給了方向,如「目連救母」與「釋迦成道」等,都是佛教題材,又寓有倫理、教孝思想。

下午四時,師父在精舍會見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先生與夫人陳如珍女士。在法鼓山啟動的汶川賑災三階段計畫中,得到曹董事長的支持。師父也說明了專案募款的使用規畫,讓曹董事長明瞭。不過,曹董事長一點也不擔心,表示善款既已捐出,一切交由法鼓山處理。

七月十二日,星期六

師父上午在法鼓山上會見了三批訪客。從美國回來的信眾蔡惠寧菩薩、長期贊助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的新加坡吳一賢與黃淑玲夫婦,以及在緬甸經商的蔡豐財先生。蔡惠寧菩薩及其同修馬宜昌先生是師父三十年前初抵美國時,最早跟著師父修禪的弟子之一,對東初禪寺的護持同樣不遺餘力。

來自新加坡的吳一賢與黃淑玲夫婦是長年贊助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的護持者,此行除了帶來新加坡佛教的發展近況,善於烘焙手藝的黃淑玲菩薩也向師父報告她新學一項手藝:做太陽餅。等她把口味調得更精純了,將義賣太陽餅,替新加坡分會募款。

在緬甸經商的蔡豐財菩薩,由姊姊蔡妙珍菩薩陪同拜會師父。今年五月,緬甸遭遇巨大的風災,蔡豐財菩薩與夫人毛紀蘭女士迅速投入法鼓山的賑災工作,捐出淨水設備供災區民眾使用。也因這次賑災因緣,緬甸當地民眾對法鼓山感到相當好奇,也想進一步認識法鼓山及聖嚴師父。為此,返臺的蔡菩薩已請購多本師父的英文著作及結緣書,準備翻譯成緬甸文,在當地分享法鼓山的理念。

七月十四日,星期一

旅美的大陸行動裝置藝術家張洹先生,以香灰為創作媒介,做了一幅師父肖像創作,上午由夫人胡軍軍女士上法鼓山勘查展示環境,下午則至中正精舍拜會師父。

七月十五日,星期二

師父上午在雲來寺錄製了《心六倫》節目訪談,由知名主播葉樹姍女士主持。這次錄影是由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策畫,邀請師父談「心六倫」運動,做為各電視台的廣宣應用。

下午師父接受華裔天才少年徐安廬菩薩的越洋電話專訪,為年輕讀者分享一個老和尚走過一生的心路歷程。徐安廬在兩年前以十五歲之齡,完成了美國華盛頓大學雙學士學位,並著有《不只是天才》一書。此次專訪師父,是為寫作第二本書,邀請各領域傑出人士分享人生的智慧。師父喜見青年人才奉獻社會,因而撥冗受訪。

師父以因緣遷演,道出從幼時出家、青年投身軍伍、二次出家,及至赴日留學等,都是生命中深刻的歷程。師父認為自己只是個平凡人,如果在這平凡一生中而有了一些貢獻,只為了一個願心。從年少時初識佛法,就覺得佛法真好,可惜知道的人太少,而誤解的人太多,因而生起一個強烈動機,希望在能力範圍之內,盡可能充實佛法,也把佛法分享給人。師父對於當年所萌生的願心,如今已可明確道出:「就是宗教師的情操,宗教家的願心。」

七月十七日,星期四

靜養期間鮮少外訪的師父,下午來到了長榮集團位於市區的總部,拜會該集團創辦人張榮發先生及夫人李玉美女士,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及悅眾楊美雲老師同行。

張總裁非常重視道德教育,也曾有心興學,然以少子化時代來臨,且國內大學已經太多,因此作罷。談起興學的話題,師父有感而發說:「辦法鼓大學是我的願心,我有信心把大學辦起來,心靈環保是我們的辦學理念,未來這所大學將能為社會乃至全世界奉獻一流的人才,我們一定會辦成。」師父邀請張總裁一起來推動興學,讓張總裁一生重視的道德教育與以「心靈環保」為理念的法鼓大學,彼此相輔相成,而有相加相乘的辦學成果。

年初,張總裁新辦一份《道德》月刊,創刊號上即有師父的贈文共勉。

七月十九日,星期六

二○○二年十二月,法鼓山護送石雕阿閦佛首復歸山東省神通寺四門塔,蔚為一時美談。時隔六年,阿閦佛首流轉聚首的因緣,仍受到一個美國作家克雷格.查爾茲(Craig
Childs)先生關注。上午他透過電話專訪師父,叩問千年佛像流轉的事件始末及此中師父的心情。採訪過程由英文祕書常濟法師居中翻譯。

師父表達,見到千年古佛像遭人破壞,佛像之首流落異鄉,不論從文化古蹟、宗教文明,或是出自佛教徒的信仰,內心都是非常不捨。「任何文化古蹟,或者任一宗教信仰中心,因歲月時間的因素而自然損毀,乃是可以接受,但如果是人為蓄意破壞,轉作待價而沽的商品,則令人心痛,也是無法接受的事。」

此外,有鑑於明年為中華佛學研究所三十週年、禪坐會三十年、《人生》雜誌六十週年、法鼓山創建二十年,師父於法鼓山上,召集了各單位執事法師、事業主管,以及施建昌、邱再興等悅眾菩薩,指示明年為法鼓山重要的紀年,需有一系列的慶祝活動,而活動的內涵,必須以推廣法鼓山理念為核心目標,師父同時禮請鳳甲美術館邱再興菩薩擔任此一週年慶活動的總策畫。

七月二十日,星期日

年度第三場皈依祈福典禮上午在農禪寺舉行,共有一千四百六十餘人皈依,由方丈和尚授三皈五戒,師父到場開示勉勵。

七月二十六日,星期六

師父的西方弟子,包括克羅埃西亞法子查可.安德列塞維克(Žarko
Andričević)在內等二十一人,上午來山拜會師父。促成這次拜會的果谷菩薩,也專程從美國陪同返臺,居間為大眾翻譯,方丈和尚及禪堂板首果元法師在場陪同。

師父對西方弟子叮嚀:「從釋迦牟尼佛開始,傳法就是任務交代,是佛的弟子們把自己聽懂的、學會的佛的教導謹記於心,而去普遍推廣,這就是任務交代,即是傳法。」至於傳法,師父指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穩定的人格,清淨持戒的生活,以及弘法度眾的悲願心。「度眾生是慈悲心,弘揚佛法是願心;用願心來實踐慈悲心,就是度眾生,就是傳法。」

七月二十七日,星期日

八仙樂園負責人陳朝傳董事長偕家人,在友人羅萃瑩菩薩陪同下,上午訪法鼓山拜會師父。陳董事長是近期護持文化館修建工程的功德主,過去曾發願為法鼓山捐地,不過因緣總不具足,成了他的遺憾。師父感謝陳董事長的護持,也勸勉他,凡事隨緣盡力就好,不必罣礙。

同行來訪的羅萃瑩菩薩,是社會菁英禪修營的學員,近期常到文化館共修,便是由她接引了陳董事長護持文化館的修建工程。她也當場護持聖嚴教育基金會,並支持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成立的「聖嚴漢傳佛學講座教授」。

八月七日,星期四

前總統陳水扁先生中午在隨扈的陪同下,來訪農禪寺拜會師父。時值梁皇寶懺法會期間,陳前總統也在師父陪同下,到功德堂及小巨蛋上香祝禱。

八月九日,星期六

農禪寺梁皇寶懺法會於今日圓滿,午後師父到農禪寺,為大眾開示焰口的意義。

八月十日,星期日

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率領的「法鼓山大陸佛教聖蹟巡禮團」一行六十二人,將於九月二十二日啟程,赴北京、焦山、南通、蘇州及上海等地進行七天參訪,首次的行前說明會,午後在雲來寺舉行,師父特別到場勉勵所有團員。師父叮囑,朝聖巡禮並非一般的觀光旅遊,而是要用修行的態度完成七天參訪,不論用餐、住宿,或到任何一個地方,隨時隨處誦念佛號,就是修行。

「知音今相見,特別高興也。」日本愛知大學葛谷登教授午後在友人陳誠任先生陪同下,來雲來寺拜會師父,說明正在翻譯的日文版《明末佛教研究》一書進展。師父感其垂青,特別贈書並且題上了喜遇知音的字句。

葛谷教授是天主教徒,專長則是中國宗教思想史,他對明末佛教與天主教的對立議題深感興趣,因此想到要把師父的《明末佛教研究》一書譯成日文。《明末佛教研究》全書有四個章節,論及明末的居士佛教、禪、淨和唯識,葛谷教授已完成三章,唯對「唯識」一章有些卻步。他認為唯識思想精深而自己涉獵有限,加上佛學素養不足,恐怕力有未逮。師父則勉勵他不必氣餒,多查字典、多找資料,或是請教唯識學者,都是改善的方法,當場也提出一份參考書單,供葛谷教授參考。

八月十六日,星期六

「這是一份光榮,也是二十一世紀最時髦的行業。」午後在法鼓山七樓國際宴會廳,僧團安排即將剃度學僧的家屬與師父見面,師父勉勵家屬不必掛心子女出家後的生活,因為法鼓山培養的出家眾,都是人天師範的宗教師。「所謂宗教師是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佛教、奉獻給眾生,讓所有產生接觸的人,都能感受到佛法的關懷,這是一輩子的事。」師父表示,學僧出家以後,僧團會照顧他們一輩子,給予終身教育,成為人天師範的宗教師。

稍晚,師父前往禪堂為「卓越.超越」青年成長營的法青學員舉行開示。青年被喻為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但師父提醒青年,在當國家社會的主人翁之前,先做好自己的主人翁;做好自己的主人翁,必須先超越自我。

師父釐清,超越自我與他人無關,只在自己。所謂超越,指的是超越自己的缺點、超越自己的困擾與煩惱、超越自己的種種障礙。想要超越他人的想法,往往引來惡性競爭;超越自我的煩惱,則是一種良性競爭。不過,要做好自己的主人翁,並非一夕可成,而要經過一次一次反覆練習,失敗了再重來。師父期勉在場青年做好自己的主人翁,要有信心,更要有決心。

八月十七日,星期日

社會菁英禪修營共修會下午在農禪寺舉行共修,師父到場開示「禪宗的頓漸法門」。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先生與高雄縣縣長楊秋興先生,於共修活動前後,分別探望了師父,表達關心。

八月二十一日,星期四

二十一日起至二十四日,美國法鼓山「北美發展研討會」在美國象岡道場舉行,主題為「同心同願,承先啟後」,共有來自美國各州及加拿大等地的一百一十多位東西方信眾與會。師父除於事前錄製開示影片勉勵大眾,也於二十三日晚間,在法鼓山開山寮與象岡現場進行視訊連線,回答大眾提問,李世娟菩薩在象岡現場擔任翻譯。

有一西方弟子叩問:「師父已長時間未到紐約,弟子該如何修行?」師父表示,儘管時代會變,但是人心不變,禪修的基本觀念和方法,也永遠不會改變,足以適應每一個時空。但是接引方法要做調整,禪法是活活潑潑的,如果完全食古不化,新接觸禪法和親近東初、象岡的人可能不容易接受。

對於「漢傳佛教的禪法,如何適應當代社會?」一問,師父則回應,法鼓山的核心價值「心靈環保」,就是現代化的漢傳禪法,落實方法即在禪修。「藉由禪修的練習,讓我們的心不隨境轉,除此之外,尚能以心轉境,就是心靈環保,便是漢傳禪法的精要。心靈環保是不受任何時空限制的。」

師父勉勵大眾,漢傳禪法在西方社會是很有希望的,師父對此有很大的信心;尤其勉勵西方弟子,要有一份責任感,在自己熟稔的語言、文化及傳統價值的背景基礎之上,搭起一座平台,把漢傳禪法推廣給當地人士。「特別要接引年輕人,主動到校園舉辦演講、帶領禪修。」師父把過去弘傳的心得與大眾分享,希望下一代的弟子們,能更用心接引年輕人。

八月二十八日,星期四

午後四時,師父於雲來寺七樓會客室錄《大法鼓》節目,介紹「心六倫」運動。

八月三十日,星期六

法鼓山僧團年度剃度典禮,上午在法鼓山大殿舉行,由師父親自授戒,共有五位男眾及十三位女眾乞受沙彌、沙彌尼戒,另有十八位僧伽大學新生受行同沙彌、沙彌尼戒。師父期勉新戒法師,出家以後,要把俗家親人當成是菩薩、護法,也要發願生生世世頂戴僧裝,才是大乘菩薩的大悲願心。

八月三十一日,星期日

前交通部長林陵三夫婦、公路局長陳晉源夫婦,以及華航董事長魏幸雄先生、慧洋海運董事長藍俊昇先生等一行人,由悅眾李枝河菩薩陪同,午時來山拜會師父,共同餐敘。

九月四日,星期四

中午在農禪寺舉行的僧大教師餐敘,師父親自到場,向出席的四十餘位教師致敬,僧伽大學院長果東法師、副院長果光法師在場陪同。

師父道出,近五十年來,正信佛教能在臺灣重新被認識,接引許多的人學佛,其中要因,便在於宗教師的弘化。一個標準而有威儀的宗教師,是以身教影響信眾,教化大眾,這是正信佛教的基礎,也是僧伽大學辦學的宗旨。師父叮嚀,法鼓山宗教師的培養,一定是緊扣「心靈環保」理念和中華禪法鼓宗的正統教法;如果辦學離開此一目標,也許學僧的學問能夠增長,但對今日社會的幫助不大。

九月六日,星期六

師父下午前往臺北圓山飯店,出席了第二屆「國際關懷生命獎」頒獎典禮,與天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前監察院院長錢復先生及國際防治自殺協會(IASP)6席布萊恩.米謝勒(Brian Mishara)博士,共同擔任頒獎嘉賓。

本屆「國際關懷生命獎」較上屆增列了部分獎項,設有個人慈悲獎、個人智慧獎、團體大願獎,以及特殊貢獻獎。其中,個人慈悲獎由高雄市生命線協會主任吳信安先生獲得,個人智慧獎得主是關渡麗景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明里先生,團體大願獎則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獲得,特殊貢獻獎則頒予國際防治自殺協會主席布萊恩.米謝勒博士。

在推薦徵選的六十八件名單之中,只有選出了四件獲獎,師父對此感到抱憾,而認為應當所有被推薦的團體及個人都要獲獎。因為我們的社會,能有這些團體及個人投注於生命的關懷,就代表陷入生命絕境的人們,多了一分希望,因此掌聲必須送予所有從事生命關懷的團體及個人。對於已經走出人生低潮的朋友,師父指出,社會大眾也應為他們鼓掌。

九月七日,星期日

「國際關懷生命暨自殺防治論壇」,上午在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四○一室舉行,由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與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共同合辦,這也是人文社會基金會舉辦「關懷生命」系列活動之一。這場活動,邀請到師父與國際防治自殺協會主席布萊恩.米謝勒博士,共同擔任「關懷生命.大師對談」論壇的主談人,分別從「心靈環保」理念及全球自殺防治實務經驗的兩個面向,探討自殺防治所面臨的挑戰與因應策略。

師父分享「心靈環保」的理念指出,西方的基督教講人死之後有天國,佛教也講人往生之後有西方極樂淨土,但是在佛教來講,真正的淨土就在人間。人的安全感與希望感,都與心態有關。如果能夠理解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所有的一切都是無常,經常是在變化之中,也就不會覺得有什麼困難是無法克服的。師父也從禪修的觀念道出,遇到任何困難,首先要能勇於面對,只有面對,才能找出解決的辦法。面對事實,接受事實,便有下一步路可走,這就是心靈環保的觀念和方法。

師父說明,法鼓山之所以透過媒體宣導,呼籲大眾建立防治自殺的觀念,其用意除了呼籲有自殺意圖的人不要放棄生命,同時也希望做好預防的工作,呼籲大眾任何困難都是可以解決的,只要活著,就有無限的希望。

晚間,師父回到了農禪寺,出席法鼓佛教學院與日本立正大學締結姊妹校的儀式,與立正大學佛教學部部長三友健容教授,代表雙方進行換約,專程來臺訪問的立正大學海外參學交流團一行四十七人,共同見證了這場儀式。三友健容教授並帶來兩張師父留日期間兩人合影的照片,使師父相當驚喜。

立正大學海外參學交流團,此行主要是在法鼓山進行為期兩天的地域佛教研究及參訪,並與法鼓佛教學院舉行中日佛教演講交流。

九月八日,星期一

八日起至十日,師父回臺大醫院做定期回診,住院三天,做了膀胱鏡檢查。檢查結果正常,未發現腫瘤或疑似惡性細胞。

九月十四日,星期日

「人到了某一個位置,自己的一言一行,所做的任何政策,都是牽涉到千萬生命,不可不慎,人的品質很重要。以前聽師父講這些道理,到了關鍵時刻就會浮上心頭。」強烈颱風辛樂克才剛遠離,法鼓山上風雨未歇,總統午後到訪,受到師父、方丈和尚及綱領執事法師等迎接招待。

總統表示,常在關鍵時刻想起師父的話,尤其師父提出的提昇人品,對擔任政府要職人員非常重要。

總統對生命維護的議題也相當重視,而說過去擔任臺北市長期間,責成社會局與衛生局針對自殺原因進行調查,發現自殺人口之中,以青壯年人士居多,而且男性多於女性。

「現在要做的,是幫助社會大眾免於恐懼,對未來有希望感,政府和民間都要從這方面去努力。」師父表示,自殺的因素雖有各種各樣,但會走上自殺一途,多半是因為沒有未來感,對未來沒有希望且心懷恐懼,因而走上絕路,因此政府與民間都要努力防範。師父指出,現在民間投入防治自殺關懷的力量雖然有限,但還是有成效的。如法鼓山連續兩年舉辦關懷生命獎,除了是給防治自殺第一線工作人員鼓勵之外,也在籲請社會大眾共同關注,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來做自殺防治的守門員。

九月二十八日,星期日

TVBS董事長梁乃鵬先生在夫人梁文端女士及TVBS總經理楊鳴先生陪同下,上午前往中正精舍拜會師父。向師父請益說:「四川大震造成許多學生與窮人喪失寶貴的性命,為什麼他們沒有做壞事,卻要受到果報?」

師父表示,從實際面來看,這次震災由於當地建築物的防震措施不足,造成許多校園震毀倒塌。但是從因果來講,不能只看當下這一生,背後有更長遠的因果,那是我們所不知道的。然而師父也提醒,從因果論來看災難,非常地不慈悲,「而要勉勵還活著的人珍惜生命,自己活下來,也幫助其他的人活下來,這在修慈悲心、修菩薩行」。

六年前,師父受邀至香港理工大學演講,當時梁乃鵬董事長也在座聽講,他對師父所說的慈悲心感觸極深,從此投入慈善公益。他分享,每次往返桃園中正機場,總會看到師父代言的《珍惜生命》公益廣告,「覺得師父的眼神就在看著我」,覺得這也是一種緣分。因此,當場向師父表達,法鼓山推動公益的廣宣,TVBS願意盡一份力協助推廣。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6 美好的晚年|附錄聖嚴法師遺言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6 美好的晚年|附錄隨師記行|二、本來面目二○○八年十至十二月記事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