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來面目二○○八年十至十二月記事
十月二日,星期四
由臺北縣政府一級主管八十餘人參加的生活減碳體驗一日營,上午在法鼓山舉行,周錫瑋縣長也參與其中。中午時分,師父與大眾一起用餐,並以素餚及法鼓山建築為題,分享法鼓山的環保理念。
師父道出,法鼓山的素食具有三種特色:不取葷食名,不做葷食形,也沒有葷食的味道。法鼓山的建築也是環保的落實,山上的每棟建築物,都是依山而建、順勢而造,不以建築需求而破壞地形,而是配合著地形特色,加以構思每一棟建築物的建築位置;在建築風格上,則以簡明、樸實的風格一以貫之。師父說:「法鼓山的房子不花俏,沒有多餘裝飾,這就是環保。」
師父也分享,正在籌備和建築中的法鼓大學,未來將會推出多層次課程,除了在校學生,義工與社會大眾也能受惠,希望北縣府的主管菩薩日後都來體驗法鼓大學,或做學生,或當老師。
十月五日,星期日
由榮譽董事會策畫主辦的「法鼓山榮譽董事——禮聘.感恩.聯誼會」,上午在雲來寺大殿舉行,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頒發榮譽董事聘書。師父向在場的榮董菩薩表達感恩,並介紹法鼓山的定位是成為國際化的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在法鼓大學正式開學後,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便是完整的了。
師父談起法鼓山的大學院教育,表示法鼓山最重要的建設,不是建築、不是設施,而是要培養人才。從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法鼓佛教學院到興建中的法鼓大學,就是要把從大學部、研究所到博士班的學程做一完整建構,因此法鼓大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師父也特別提起大學院教育中的僧伽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優秀的宗教師,而宗教師的關懷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對生命的關懷,一個是對社會的關懷。目前僧伽大學雖然只是佛學系、禪學系的規模,但是學僧之中,不少人已獲得碩、博士學位,師父籲請榮董菩薩鼓勵有心奉獻出家的年輕人報考僧伽大學。而對於即將開辦的法鼓大學,師父表示,凡是護持的菩薩,不論在場或者不在場,「全都是法鼓大學的創辦人」。
十月七日,星期二
明年(二○○九),不但是法鼓山成立二十週年、是《人生》雜誌創刊六十週年,也是僧團、中華佛學研究所暨護法會成立三十週年,法鼓山許多關鍵的步履,都將在明年進入一個新里程。年度第四場師父精神講話,師父便以此為題,叮嚀所有專職、僧團法師及護法悅眾,強調法鼓山是一個正信佛教的團體,法鼓山所做的事,是在傳統之中走出了創新。
這場精神講話於上午十時在雲來寺大殿舉行,透過視訊連線,讓法鼓山總本山與各地分院道場,同步聆聽師父的開示。師父強調法鼓山的傳承,是從東初老人初建中華佛教文化館及農禪寺開始,至師父回國繼承老人遺志,創辦了中華佛學研究所,成立了護法會,創建了法鼓山,這一路走來,都是在傳承之中走出創新。「我們是一個正信佛教的團體,而我們推廣的佛法,從觀念、方法到形式上都做了創新,如『心五四』和『心六倫』,內容都是佛法的精華。我們做的是創新,而不是食古不化、一成不變。」
師父談起近日俗家親人打來的電話,問明年是師父八十壽辰,師父過不過壽?師父鄭重表示:「東初老人從不做壽,我也不敢做壽。」「雖然不過壽,生日還是有的,如果大家要紀念我的八十歲,那就是把工作做好一些、做得有效率一些,讓法鼓大學工程快一些完成、早一些招生。招生以後,把學校辦得更好一些。能夠這樣子,我很感恩大家,對我的八十歲就有意義了。」
師父並交代所有僧俗弟子,從今以後,不論對內對外,不可使用「法鼓人」、「我們法鼓人」這類稱呼,而要稱「法鼓山菩薩」。師父指出,「法鼓人」的稱法聽起來似乎很親切,其實是小眾、小團體的自我耽溺用語,會讓沒有參與這個團體的人聽了不舒服,感覺像受到排斥,以後不可再用。
十月九日,星期四
師父上午應中華航空公司邀請,前往中華航空教育訓練中心,為華航一、二級主管舉行專題演講。
師父以「生活與工作的安心之道」為題,提出「自我規範」、「以身作則」與「心存希望」三樣法寶,勉勵與會大眾在逆境中展現智慧,並能生活在希望中。
華航董事長魏幸雄先生、前董事長李雲寧先生及高鐵副總經理林鵬良先生,都在場全程聆聽,現場計有一百五十餘位華航主管出席。
十月十一日,星期六
「我很感謝在今天的臺灣,仍有人戮力於漢傳佛學研究,我也鼓勵未來能有更多學者繼續投入漢傳佛學的研究;漢傳佛教的內涵是非常深厚的。」師父在午餐餐敘,對著席間漢傳佛教的研究學者,有感而發地說。
來訪的學人,包括玄奘大學講座教授羅宗濤先生與夫人陳靜雅女士、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所長陳錫琦先生及夫人陳淑香女士、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涂艷秋教授、政治大學丁敏副教授及夫婿俞雨霖先生,以及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所碩士林泰石先生等。林泰石先生近期以師父為研究主題,新發表了論文《聖嚴法師禪學著作中的生命教育》,隨後並由法鼓文化出版。
十月十二日,星期日
北京大學哲學系陳來教授偕夫人楊穎女士,由東海大學朱湘玉副教授等人陪同,上午來訪法鼓山拜會師父。二○○三年及二○○五年,師父兩度赴北京大學演說,想拜會的學人中,總是少了陳來教授。數年後,陳來教授受邀在中壢的中央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改由他主動來訪。陳教授向師父分享,此行來法鼓山所見,讓他深感百聞不如一見。
師父上午並出席由泰國皇室致贈的泰式仿古佛像的贈送儀式,於法鼓山大殿舉行。今年適逢泰皇拉瑪九世蒲美蓬八十大壽,泰國民間鑄造十九座仿五百年歷史的古老佛像獻予皇室,而由泰國皇室致贈全球十九個重要佛教團體,法鼓山為其中之一。
這場佛像致贈儀式,在法鼓山僧團與泰籍僧眾分別以漢傳、南傳佛教祈福儀式中揭開序幕,現場有我外交部代表、泰僑及法鼓山信眾等千人見證。師父以法鼓山創辦人身分到場致詞,表達法鼓山受贈的一份光榮,並且指出,南傳與漢傳佛教,雖有形式之不同,法源則是同流,都是來自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目的也只有一個,便是促進世界和平,共同為世界人類的健康、平安、快樂、幸福而努力。
十月十四日,星期二
師父與昔日故友:前《菩提樹》發行人朱斐老居士及前臺中蓮社社長王炯如居士,午後在安和分院有場溫馨聚會。同行的臺中光壽學院與菩提仁愛之家成員一行近四十人,現場分享這份重逢的欣喜。
「朱斐老居士是我的恩人,我有好幾本書,都是先在《菩提樹》雜誌上發表文章,之後再集結成書;我赴日本留學,沈家楨居士原來並不認識我,是由於朱斐居士介紹,讓沈家楨居士給了我獎學金,這是我始終感恩的。」
「當年他辦的雜誌社在臺中,但是只要一上臺北,就一定到北投文化館來看我師父東初老人。我師父見了他,不是讓他休息,而是叫他校對文章、修潤文稿。常常《人生》雜誌正要出刊,我師父便要他幫忙校對,有些翻譯文稿也交給他校正。其實他自己的刊物已經很忙,但是他還是把自己的工作放下,我師父怎麼說,他怎麼配合。」師父談起朱斐老居士,往事歷歷如在目前。
相偕來訪的王炯如居士也是師父舊識,他與師父都曾是《菩提樹》的作者,也為該刊作畫插圖。三十多年前,他也曾到日本探望師父,並且合影。這天他把這張珍貴的照片帶來送給師父,並在照片背頁題寫「東瀛負笈苦中撐,博士法師最令名,法鼓咚咚漫宇宙,人間淨土願心宏」四句。師父非常歡喜地收下。
十月十六日,星期四
國際著名佛教集團香巴拉總裁理查.雷奧克(Richard
Reoch)先生等一行,上午到雲來寺拜會師父,方丈和尚果東法師、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陪同出席。雷奧克總裁此行主要代表香巴拉現任法王薩姜.米龐仁波切向師父問候,並轉達仁波切希望就工商人士的修行指導,向法鼓山請益交流。
「香巴拉」意指覺悟的國王慈悲率化子民,而使全民覺悟,衍生義為「覺悟的社會」。雷奧克總裁表示,「香巴拉」其實就在人們心中。師父回應贊同,覺悟的淨土不在他方,而在人們心中,凡是有佛法的地方,就是香巴拉。
午後,師父在雲來寺錄製《大法鼓》節目,製作人趙大深及戴玉琴菩薩率工作團隊,請師父談安心之道。
十月十九日,星期日
江西省寶峰禪寺代理住持衍真法師,上午至法鼓山拜會師父,向師父請益僧伽教育的議題。師父指出,不論辦學或是領眾,道心是為第一,只要道心懇切,所有辦學的障礙都將迎刃而解,信徒也會來護持。
師父並會見了專程來訪的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先生、教務長蔡連康先生、文學院院長王文顏先生及研發長周麗芳女士等一行,相互交換大學教育的理念。吳校長當場表達希望爭取「法鼓人文講座」,他說儘管政治大學的講座已經不少,但是少了「法鼓人文講座」,將是一大遺憾。師父對此表示樂觀其成。
下午,師父為第五屆社會菁英精進禪三學員在禪堂舉行開示,當場為大眾釋疑:菁英禪修與一般禪七,是否真有不同?
師父道出,禪法無法,禪門無門,禪修的利益是因人而異的。例如同一本《無門關》,工夫深的人來看,一輩子受用不完,工夫差的人,可能一天就看完。「其中差別,就在於能否得力,會不會用方法。」禪修是無法量化或者估計的,只有在遇到境界考驗的時候,檢視自己的心能否面對、能否處理。
「方法是師父教的,工夫是自己練的。」師父叮嚀,在心緒非常混亂的時候,要練習用方法來化解,這就是調心,就是修行。如果一時無法調心,至少要有耐心練習,如此時日漸久,工夫自然現前。
十月二十一日,星期二
師父下午前往國防大學,為「國軍九十七年度重要幹部研習會」舉行演講「心六倫與生命價值」。國防部部長陳肇敏、參謀總長霍守業、國防部副部長林鎮夷、國防大學校長曾金陵先生等近四百位國軍幹部出席了這場活動。
師父的演說,從「心的倫理」、「心是什麼?」和「生命的價值」三個層面,勸勉國軍幹部從倫理來衡量生命的價值。師父強調,從倫理看人生,每個人的一生,都有應盡的責任與義務,要盡倫理之責;生命的價值在於對社會、國家,乃至全世界盡責和奉獻。
十一月一日,星期六
由護法總會舉辦的「五四七五大願興學心得分享茶會」,於雲來寺大殿舉行,師父到場對大眾表達感恩。師父感恩大眾的發心,也請大眾感恩自己有這樣大的勇氣和信心,在一年內成功接引一百人護持法鼓大學,還要感恩有這麼好的因緣、這麼大的功德,共同促成法鼓大學興學。
近半年來,國內景氣持續低迷,影響所及,大眾的護持能力與意願都呈現縮減。為此,師父勉勵大家,只要不氣餒,持續努力、持續發願,就是最大的功德,也是最好的護持。
十一月二日,星期日
「我能到很好,如果我不能到也沒有關係,現在方丈和尚已經接位,由方丈和尚來見證大家皈依三寶,這和我見證諸位皈依的意義是相同的。」年度第四場皈依典禮,上午在農禪寺舉行,師父到場為大眾開示,並且勉勵新皈依弟子,修學佛法當以六波羅蜜為基礎,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智慧。「用六波羅蜜來幫助自己斷煩惱,生智慧,起慈悲心,就是皈依的目的與功能。」
十一月六日,星期四
美國華盛頓宗教新聞社(Religion News
Service)針對師父新出版的英文傳記《雪中足跡》(Footprints in the
Snow),上午透過網路視訊,向在中正精舍的師父進行越洋專訪。
這次專訪,原擬由華盛頓宗教新聞社記者丹尼爾.柏克(Daniel
Burke)先生直接採訪師父,因師父人在臺灣,且訪談需英文翻譯,故改由柏克先生提出訪題,委由師父的英文翻譯李世娟菩薩在美國視訊採訪師父,再由李世娟菩薩提供英文書面文稿,協助該社完成的新書報導。
師父受訪的題目包括:一、您在書中提到:禪修與信仰是可以分開的。請加以說明。二、您的一生歷經種種艱難,您如何找到支撐的力量?三、因緣是否就是業力?四、不打坐,有沒有可能開悟?五、在美國有很多日本禪師認為,只管打坐,佛學理論並不重要。請教您的看法。六、您在書中提到,禪可為西方人帶來好處,怎麼說呢?七、您認為佛教徒不應該參與政治?八、您為什麼拒絕換腎?
下午四時,師父在中正精舍接受另一個專訪,《點燈》節目製作人張光斗先生,邀請師父談記憶中的老瓊菩薩。
老瓊菩薩已於十月底往生,她曾參與法鼓山菁英禪修營,數次上法鼓山禪修,師父稱她很有慧根,修行認真。老瓊十多年前初見師父,讓她深受感動,此後虔心學佛,也帶動全家人親近佛法。直到一年多前,老瓊菩薩發現罹患肺癌,但她不恐慌,只是覺得人生路只走了五十餘年,有些遺憾。她感恩師父的教導,成為她病中最大的精神支柱。
十一月八日,星期六
訂於本月二十八日舉行的法鼓大學開工典禮,師父因洗腎療程無法出席,因此今日上午提前預錄致詞。師父表達對法鼓大學充滿信心,也相信臺灣及全世界,都對法鼓大學寄予厚望。師父道出,法鼓大學雖是一所新創辦的學校,然而所擁有的辦學資源相當豐厚,是匯集法鼓山全體的資源來支持興學。如過去三十年來的大學院教育基礎,有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法鼓佛教學院,即是辦學的後盾;廣大的校地和豐富的圖資館藏,也是辦學的支持。師父表示,未來法鼓大學將向全世界招生,並採取書苑制度,結合心靈環保的理念,以培養品格健全的學生,奉獻給社會以及全世界人類。
十一月九日,星期日
第六十一次社會菁英禪修營共修會,傍晚在農禪寺舉行,師父到場開示。社會菁英禪修營至今已圓滿三十梯次,師父表示,自己年事已高,受病影響,不再能親自帶領,宣布從此停辦。雖然菁英禪三不再舉辦,然而法鼓山各類的禪修活動仍將持續,而以「自我超越」為目標,希望每位菩薩都能做到自我超越;唯有自我超越,才是真正的菁英。
師父說明,所謂自我超越,主要在於超越我執,如「我」的身分、地位、聲望等,並以《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例,說明「住」與「無住」的差別。凡是有辨別心、分別心,有自主心、瞋愛心,有種種喜怒哀樂的心,便是有所「住」;心不執著,無所罣礙,是為「無住」。
師父也談起近期由美國雙日出版社所出版的《雪中足跡》一書,已由臺灣三采文化取得中文版授權。執筆的肯尼.威普納(Kenneth
Wapner)先生,在本書中僅記述師父六十歲前的個人生平;六十歲後,創建法鼓山、參與國際會議等重要事蹟,則完全未予著墨,原因是執筆的威普納先生認為這些事蹟,讀者不會感興趣。對此,師父覺得頗堪玩味。
十一月十一日,星期二
上午,王永慶董事長的遺孀李寶珠女士偕女兒、女婿等一行人,由人基會祕書長李伸一菩薩陪同,來山拜會師父。
王夫人李寶珠女士提起王董事長此行訪美之前,還念著與師父見面一事,可惜已經來不及。同行的楊定一先生也道出,董事長生前保有靜坐的習慣,已長達十餘年;靜坐的方法,即是「沒有方法的方法」,每次可坐四十分鐘至一個半小時不等。王董事長曾說,靜坐時,腦中沒有雜念。這讓師父相當驚喜,回應說道:「沒有方法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心理沒有壓力,身體也沒有壓力,就是默照。」
師父表示,王董事長留給人間許多的福祉,並不是因為他的名望,而是他所留下的功德。這些功德有些看得到,有些看不到。「但是,功德是什麼呢?對一般人來講,功德是非常抽象,其實,真正的功德是無相布施,為眾生造福而不求回報,這是無相功德;無相功德是最大的功德。」
十一月十三日,星期四
師父上午在雲來寺七樓會客室,接受了香港鳳凰衛視台《文化大觀園》節目專訪,主持人是王魯湘先生。
師父受訪的內容包括:孩提時對江南水災的記憶、小沙彌生活、十年軍旅、退役後再次披剃,到創建法鼓山、大殿的本來面目、環保生命園區以及佛教教育等。對於師父創建法鼓山,從理念、建設及境教氛圍,主持人王魯湘先生都做了深刻的提問。
師父指出,法鼓山辦的教育,是回歸佛陀時代的教育方式:佛所教化的場域,不限定某處空間,佛在何處說法,那裡便是佛的教育場所,而隨佛聽法、修學的人們,就是佛所教化的學生。對於法鼓山建築的理念,尤以大殿的「本來面目」為代表,本來面目是人人皆有的佛性,只是被煩惱遮蔽了。師父分享,法鼓山的建築是本來面目,法鼓山的理念「心靈環保」,也是本來面目。
主持人表示,在法鼓山環保生命園區,他看到人們把最難放下的東西也放下了,如果這個理念能在中國社會及大中華圈傳播普及,真是功德無量。師父回應道,人的生命,活著的生命跟死後的生命,在法鼓山是結合起來的;「我們有一個教育園區,有一個生命園區,教育園區是世界性的,生命園區是永恆性的——空間與時間都是無限大的」。
下午,師父在雲來寺會見了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院長王邦維教授,也從王教授收到了季羨林教授轉託的問候,梵語研究者林光明先生陪同拜會。王邦維教授是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教授的得意門生,專長是研究梵語文學、梵漢佛教文獻及中印佛教史及文化等。季羨林教授曾於一九九九年來臺出席由法鼓大學籌備處主辦的「人的素質」學術研討會,一時驚動本地學界。高齡九十七的季羨林教授,雙目已近失明,但仍憑著感覺揮毫書寫。得知王邦維教授將訪臺北,季羨林教授特別親筆在新作《季羨林談佛》一書上落款題字,由王教授當場轉交師父。
十一月十五日,星期六
香港《文匯報》社長張國良先生偕夫人任家翠女士,在《文匯報》駐福建辦事處主任黃若紅先生及《東方日報》主筆王善勇先生等陪同下,上午來訪法鼓山拜會師父。張社長與師父為江蘇同鄉,雖是首次拜晤,氣氛相當熱絡。
十一月十六日,星期日
「廈門市佛教協會」一行十八人上午來山參訪,也向師父拜會。來訪一行,包括南普陀寺、虎溪岩寺、白鹿洞寺、中岩寺、普光寺、石室禪院、梅山寺、妙清寺等廈門市十餘所寺院代表,其中有些人曾於師父赴大陸朝聖巡禮時見過面,因此對於這次拜會相當期待。
十一月十八日,星期二
下午,文化中心果賢法師、常真法師為《一缽千家飯——法鼓山攝影集》的序文來到中正精舍訪問師父,師父在受訪中提到:「這本書裡記錄的不僅是我的過去、法鼓山的過去,還記錄了漢傳佛教,甚至世界佛教的過去,使我感觸良多。」全程口述一個多小時。
師父同時也口述了對太虛大師一生的敬意,此文則做為法鼓文化出版《太虛——人生佛教的追尋與實現》外譯書一書的序文。
十一月二十五日,星期二
師父上午前往臺北縣政府國際會議廳,出席由縣政府舉辦的「聖嚴法師與珍古德博士心靈對話研討會」,主題為「大悲心起:與地球生命體的深層對話」,由馬來西亞悅眾林忠彪菩薩主持,國際珍古德協會執行長郭雪珍女士擔任中文翻譯。臺北縣長周錫瑋先生偕北縣一級教育主管與公益團體代表全程聆聽。
師父與珍古德博士,一位是提倡「心靈環保」理念的宗教師,一位是倡導「根與芽」國際保育計畫的保育人士,兩人都曾經歷戰亂的年代而同樣失學,並且都很重視心靈品格的力量,肯定每一個人都有改變世界的力量。這場座談會討論的議題包括:兩位大師生命中慈悲的種子何時栽下、何時發芽?如何把內在慈悲心轉換為具體行動的力量?如何培養下一代的慈悲心?如何自我完成與奉獻利他等。
師父指出,地球環境雖是每況愈下,愈來愈糟,但我們還是要努力改善,扭轉乾坤,使得不可能的化為可能。地球環境的改善,從有限的時空來看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永恆的時空中,只要人類用心、用智慧,則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相信有明天、有未來,相信有無限的未來、大好的未來,也教育孩子朝這個方向努力。如果每一個人都這麼做,就能夠扭轉乾坤。這不是神話,而是事實,只要有心努力,就可以成為事實。」
回應自我完成與奉獻利他的議題,師父表示:「其大無外,其小無內。」7生命其實沒有限際。從禪修觀點來講,禪修是從自己的內心世界開始觀照,漸至延伸外在的世界,使自己內在與外在的環境合而為一。不過師父指出,每一個人眼中的世界,從來都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而只有個人的主觀評斷。因此,為了自利,也是利他,要練習少點主觀,對人少些批評,如此,自己的煩惱會少一些,對他人的慈悲會多一些。
十一月二十九日,星期六
國際知名刑事鑑識專家李昌鈺博士與夫人宋妙娟女士,在友人葉榮嘉夫婦等陪同下,上午來訪法鼓山拜會師父,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副住持果品法師一起陪同。李昌鈺博士與師父是江蘇南通同鄉,今日難得拜晤師父,主動提出師父若有南通之行,一定奉陪;也在眾人期待下,師父與李博士約定明年舉行對談。
在氣氛熱絡的敘談中,李博士當場念起了四句話:「人生要在平淡之中求進步,又在艱苦中見其光輝;人生要在和諧之中求發展,又在努力中見其希望;人生要在安定之中求富足,又在鍛鍊中見其莊嚴;人生要在沉默之中求智慧,又在活躍中見其悲願。」
這四句話,原是一九八二年八月師父為《人生》雜誌復刊所寫的勉語,卻成為日後李昌鈺博士巡迴世界各地演說中經常分享的人生智慧。
李博士與夫人首度來訪法鼓山園區,他分享自己的感動:「這個地方,把不可能化為可能!」
「我這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在我的年代,警察出身而念博士,這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就像您是出家人而完成博士學位,也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法鼓山把佛教弘揚到世界各地,也是把不可能化為可能!」
師父回饋,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在於一個「心」字。只要有心,且用心投入,因緣就會漸漸成熟。就如法鼓山從二十年前的一片荒山,如今建成一座現代化的道場,雖然過程中有許多的人並不看好,最終還是建成了。
此時,大悲心水陸法會正在法鼓山上舉行,這天師父的行程都在法鼓山上,上午與李昌鈺博士到了總壇、淨土壇、祈願壇關懷。師父午後則繼續前往大壇、法華壇、般若壇、楞嚴壇、地藏壇及藥師壇關懷。
下午五時,師父前往設於法鼓大學工地的焰口壇關懷開示,指出水陸法會是漢傳佛教之中,規模最大、包容最多、意義最深,功能也最豐富的一場法會,是以無分別的平等心,供養三界所有一切靈界眾生,讓他們獲得法益,化解煩惱、開發智慧,早日解脫生死的苦海,因此又稱「水陸無遮大法會」。
今年舉辦的第二屆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全山一共設有十個壇場。師父說明,法鼓山水陸法會的兩大特色:一是莊嚴攝心,猶如禪七、佛七的修行,共修信眾多數住於山上,大家的作息統一,不會散心雜話,非常安定;其次是環保改良,把過去傳統水陸繁複的儀軌,及在今日社會已經不切時宜、不符環保的部分,全都做了修訂。
十二月四日,星期四
師父下午在雲來寺接受年代新聞《聚焦360度》節目專訪,談「心六倫」與二○○九年法鼓山年度關懷主題「心安平安」,主持人為主播高文音女士。
師父指出,平安,有心理的平安、生活的平安與生命的平安,其中是以心理平安為基礎。只要心安,就有生活的平安和生命的平安。師父並提出三種安心的方法,勉勵觀眾時時在生活中運用:其一為正視現實,用四它觀念來面對處理;其二是懷抱信心,對未來永遠懷抱信心與希望;其三則是心平氣和來處理事。
十二月五日,星期五
今天是大悲心水陸法會圓滿日,師父於下午完成洗腎後,直接驅車法鼓山,於午後四時三十分抵達送聖法會會場,為送聖儀式舉行開示。然而,師父一開口便說開示不必再講,所要講的佛法,均已在法會期間大家讀誦的經文和持咒之中。大眾誦經持咒,就是在聽佛說法。
另外,師父強調,這場法會的「收入」很可觀,所收入的不是錢,而是法會期間大眾精進共修,共同成就的無形功德。至於有形的收入,即信眾護持水陸法會的經費,則有兩項用途,一是用來興辦教育,一則做為全山營運的經費,及辦理各項教育、文化、慈善事業等。師父並勉勵大眾,在年景不佳的時候,大家愈需要佛法,愈需要發大願心來護持道場、護持三寶;也叮嚀大眾,念佛、拜懺、打坐或是讀經的恆課,平時一定要有,才能獲得更深的法益。
十二月七日,星期日
一位西方信眾布魯絲.希爾(Bruce
Searle)女士,上午來訪法鼓山拜會師父。希爾女士主動表示,希望能為師父的英文著作重新編輯,以更活潑的形式接引讀者。師父同意,表示可以一試。
十二月八日,星期一
《聖嚴法師教話頭禪》一書即將出版,法鼓文化求序,師父以口述方式,說明此書出版的重要性,使得「中華禪法鼓宗」的禪學教法更臻完整。
十二月十一日,星期四
位於臺北縣三峽的法鼓山天南寺,工程即將進入尾聲。師父上午到天南寺關懷工程進度,方丈和尚果東法師與都監果廣法師,及護法總會副總會長劉偉剛菩薩、天南寺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黃平璋菩薩等在場陪同,為天南寺奉獻護持的邱氏家族由邱仁賢菩薩代表,也在現場為師父解說。三峽的邱氏家族於二○○三年捐地法鼓山,二○○七年二月正式動土。待天南寺落成以後,將做為法鼓山在臺北近郊的一處禪修中心。
十二月十三日,星期六
師父上午在法鼓山開山寮錄製二○○九年新春祝福開示:「心安平安」,並以明年是法鼓山成立二十週年,另行錄製一段「傳薪創新,感恩發願」的勉勵開示。錄影結束後,師父顯得異常疲累。
十二月二十日,星期六
師父上午在法鼓山開山寮做了三段錄影:受邀為蘇州寒山寺的新年祈福叩鐘,給予預先的祝福;另外也為馬來西亞學佛青年及馬來西亞的護法信眾,各別做了祝福的談話。其中以馬來西亞學佛青年為對象的講話,將做為僧大明年度到當地招生之用。
這一天,師父收到從法鼓文化轉來剛出版的《聖嚴法師教話頭禪》一書。這本書的出版,讓師父非常歡喜,因為這本書讓師父等了近三年,現在終於出版了,這是繼《聖嚴法師教默照禪》後的一本有關中華禪法鼓宗的禪學教法著作。
此書收錄了師父一九九九年、二○○二年,在臺灣主持的禪七和禪十四,以及於二○○四、二○○五年在美國象岡話頭禪十的禪修開示。
師父自一九九八年,在象岡首度主持了「默照」、「話頭」單一法門專修禪七,引領禪眾一門深入契理契機。師父所指導的話頭禪,除禪七外,另外還有禪十、禪十四,甚至在去年(二○○七),在法鼓山上首度舉行了話頭禪四十九。
十二月三十日,星期二
早期親近文化館的林大炭菩薩的家屬,包括夫人魏晃及女兒林金蓮、林淑蓮等一行人,上午來訪農禪寺拜會師父。林大炭菩薩是東初老人的弟子,常於過年過節,為文化館送來一大袋的梅乾菜,讓東初老人很歡喜。這份心意,師父還是念著的。
師父下午在中正精舍見了專程來訪的美國德州佛教會會長淨海長老,同行有美國佛教會會長明光法師及常亮法師。淨海長老小師父一歲,與師父是江蘇同鄉,也是立正大學的同期學友,近年在美國弘法。
師父為迎接淨海長老來訪,特別於新書《放下的幸福——聖嚴法師的47則情緒管理智慧》題句落款。長老收下了師父病中時期最後一本簽名贈書。
十二月三十一日,星期三
師父上午到臺大醫院血液透析中心洗腎;下午則依例做了回診前的核子共振檢查。這是師父按照往例,在每三個月定期返臺大醫院的檢查。檢查結果發現肝部出現無數小黑點,疑似腫瘤,腎與膀胱的檢查結果則正常。由於元旦假期長及四日,便依既定行程,於一月五日辦理入院治療。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6 美好的晚年|附錄隨師記行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16 美好的晚年|附錄隨師記行|三、法華鐘響,七如來迎二○○九年一月至二月三日記事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