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金剛經》與心靈環保
一、環保的層面
(一)保護物質的自然環境
包括生態資源的保護以及物質資源的保存。所謂生態保護,包括對於所有野生動物以及植物的保護。
要將所有動、植物生存的環境,都看作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沒有這些動、植物,人類也無法單獨生存。這些共同生活的生物環境,相互之間都有它自動、自然的調整作用,如果人為加以破壞,使自然生態環境失去平衡,也會為人類帶來災難。例如,撲殺麻雀,結果蝗蟲一來,即釀成蟲災。麻雀固然吃米榖,但也吃蟲,也幫人類避去了蟲害。麻雀吃了農夫辛勤耕種的穀物,把麻雀撲殺,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對的,但卻因此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平衡,會為人類的生存帶來災難。又例如砍伐森林,目的在於增加耕地面積,擴大農民生產,不過一旦森林砍伐殆盡,一片童山濯濯,成為光禿禿的不毛之地,勢必引起旱災,亦引來水患。
臺灣是個彈丸之地,如果任意破壞自然生態,我們很快便會受到報應。許多先進國家,例如美國、日本在國內講環保,卻到印尼、南美洲去砍伐原始森林,這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我們這個世界,現在已經是「地球村」,彼此息息相關,聲氣相通,樹木在本國和自己有關係,在南美洲、印尼,又何嘗沒有關係?
除了生態資源的保護,物質資源的保存也很重要,現在我們對物質資源的浪費,很快就會帶來災難;譬如,對石油及水資源的浪費,石油及水,有如人體的血液,如果將油料燒盡,地下水抽光,會為人類帶來什麼情況?後果或許會可怕地不堪想像!
目前,我們雖然生活在非常富裕的物質環境中,但是人類的健康狀況卻愈來愈壞,科學文明愈昌盛,人類的苦難並沒有因此而減少,我們的快樂和幸福未必超越五千年前的老祖宗。
以佛教來說,佛教主張要愛護一切眾生。因為愛護所有動物,所以不殺生;因為愛護所有物質,所以要惜福。對所有一切物質,都應該好好愛惜、好好運用,一用再用直到不能用為止,這樣才能把我們的環境保護好。
佛法說,我們的身體是「正報」,生存的環境是「依報」,因為我們必須依靠環境而生存,所以叫作「依報」。如果我們繼續不知節制地破壞、浪費而不加以愛惜,不僅我們的子孫無法享有這樣的福報,我們自己的來生,也因此而無法往生淨土了。
(二)保護人間的社會環境
保護社會環境包括對家族倫理、社會倫理,乃至於對職業及政治倫理的保障與維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必須要有倫理。倫理的意思,就是尊卑、高下、長幼和先後有一定的次第。例如,我們今天聽講的座位,如果每一個人都有他的位置,進入會場的時候,一定井然有序,不會你爭我搶;如果會場的座位安排沒有對號,一旦很多人同時進來,就可能產生你占我奪、爭先恐後的狀況。所以,人與人之間,必須有倫理的規範;如果不遵守倫理,或許一時間彷彿自己占了上風,他人遭殃,事實上,自己就在其中,根本難以豁免,到頭來還是反受其害。
有一個故事是說,有一個惡媳婦虐待她的婆婆,每天用同一只破碗盛飯給婆婆吃,吃完了也不洗,第二餐再用同樣的碗盛飯給婆婆吃。終於有一天,這個惡媳婦自己也娶了媳婦,但是她對婆婆依然故我,仍是老樣子。一次,這位惡媳婦拿了這只破碗隨手一扣幾乎打碎,她的媳婦馬上把這只破碗搶過去說:「婆婆,不能打破啊!」
這位惡媳婦問:「打破有什麼關係?」
她的媳婦答:「不行啊,我還準備將來留給妳用哩!」
這雖然是個笑話,卻是值得警惕的,一代看一代,你如何對待上一代,你的下一代也會如何對待你;就算你的下一代不如此待你,以佛法的眼光來看,你仍然得承擔起因果。所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若有不報,時辰未到」,這一生不報,來生也會報。佛法中有「花報」與「果報」,「現生報」也叫「現世報」,現世報僅像是開花一般,並不是全部,來世的報才是更厲害的結果。
此外,既得遵守家族的倫理,也須遵守社會的倫理。社會的倫理是什麼?每一個社團都有它的倫理關係,譬如,組織法中規定負責人和成員,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運作方式,否則,這個團體就變成一群烏合之眾。而宗教更是重視倫理,師徒關係、信徒與出家人的關係,都是倫理;有職務的倫理、職位的倫理,甚至還講戒臘的倫理,誰先受戒,便應受到尊敬。
「倫理」如果用佛教的語言來講,稱之為「法住法位」,也就是說,每一個現象,都有它一定的位置。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環境中,都有他不同的位置;每一樁事物,在不同的時間、情況下,都有不同的立場和位置,我們要加以尊重,這就是倫理。
例如,有時候我是老師,有時候我做學生。做老師的時候就要像老師,做學生的時候就要像學生。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各有其軌跡、地位;違者相互衝突,順者彼此輔助。
雖然說要隨順因緣,但佛法也鼓勵人要積極促成因緣。因緣沒有成熟,要促成它。如果怎麼樣也做不出來,那就暫時擱下。譬如說,我計畫到國父紀念館演講,但是場地怎麼也租不到,那到底還要不要講呢?如果怎麼也租不到,便放棄演講計畫。因為我知道「諸法因緣生」,別人也需要用場地,並不是只有我才能用,所以不需強求,只要等待以後有因緣就好了。
(三)保護自我的內在環境
自我的內在環境,包括心理活動和精神活動。
佛教指出,心有「染」和「淨」、「真」和「妄」之分。「染」是煩惱,「淨」是智慧;受幻境的迷亂,就是「妄」,證得諸法的實相無相,就是「真」。
一般人的心理活動,無非是虛妄的煩惱相,無我、無相的精神活動才是解脫自在的智慧功能。
前面我們已經大致解釋過有我、執著、以自我為中心的意思,那便是染的、妄的、煩惱的;相對地,無我的、無住的、不以自我為中心,便是淨的、真的、智慧的。
二、《金剛經》的心靈世界
一共有四個層次:
(一)淨化人心
心靈環保便是人心的淨化,由人心的淨化,推展到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的淨化,始能落實、普遍、持久。
所謂「心靈環保」,是一個現代的名詞。其實,佛教很早就主張,要把我們的心清淨,必須將煩惱心淨化,成為智慧心,這就是心靈的環保。
心靈的世界包括心理的活動和精神的活動。如果我們的心理環境或精神環境常常困擾我們,心靈就不健康了。為了保護我們的心靈環境,變得有智慧、清淨、自在,就必須從人心的淨化做起。
(二)發菩提心
人心的淨化,必須放下自私自利,確信利人便是利己,故當如《金剛經》所鼓勵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呢?這是《金剛經》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要發成佛的無上菩提心。
要發成佛的心,必須先學菩薩的精神,菩薩的精神就是「以利他為利己」,菩薩發願並不是急著想要自己先成佛,而是希望先度眾生。諸位一定聽過地藏菩薩發的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就是菩薩精神,是以利益眾生來利益自己,也就是不為自私自利,只為利他。這種觀念正是我們現在的社會,以及永遠的人間社會所需要的。如果人人都能不為私利,而致力於利他,這世界當然就不會有什麼紛爭了。
利他行,並不等於做濫好人。必須智慧與慈悲兼顧,方能使我們的世界真正地淨化。
(三)保護初發心
發了無上菩提心,應當知道如何時時保護此一「初發心」,是故《金剛經》說:「云何應住?」
這個「住」和前面的「住」不同。前面提過的「住」是「在乎」,這裡的「住」是不要離開、不要退心、不要忘掉。要住於無上菩提心,不要忘記自己最初所發成佛的願心。要時時提醒自己,不可忘記自己是一個發願成佛的人,如果能夠這樣,便能時時以利他為利己。
(四)降伏煩惱心
住於無上菩提心者,必須知道如何處理心猿意馬的虛妄煩惱心。《金剛經》說:「云何降伏其心?」如何使我們心猿意馬的煩惱心、妄想心、自我執著心平伏下來、化解開來呢?這就是《金剛經》的內容,也是最重要的主旨。
三、《金剛經》的心靈環保
(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就是「不在乎」,不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生其心」,就是以無私無我的智慧,處理一切事物。
(二)「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當我們行布施、做好事、發起慈悲心的時候,不要有一定的對象。「色」就是一定的對象,紅的、綠的、方的、圓的、長的、短的、親的、疏的等一定的對象;「聲」就是各種聲音;「香」就是諸般氣味;「味」就是酸、甜、苦、辣等味道;「觸」是感觸、身體官能的接觸;「法」是自己心裡的想法或觀念,一切屬於心理或精神部分的,宗教或哲學上的最高原則或「神」。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合稱為六塵,都應該全部擺脫,這樣心靈才能得到清淨,這樣行布施才不會生煩惱心。
(三)「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意思是說,如果心仍然執著於色聲香味觸法,就是「非住」,就是「不住於菩提心」。菩薩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應該以「無住心」布施,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四、從有到無的心靈環保
(一)普通人的心理活動——住於過去和未來
一般人總是常常想著過去、想著未來,能夠想到「現在」的已經不錯了。我們通常會記掛著過去的對錯毀譽,以及幻想著未來的期許:下一次的好運,是不是輪得到我?如果只想到過去、未來,「現在」又如何做得好呢?
成功的人不能沉醉在過去,也不可幻想著未來,唯有努力於現在,才是最可靠的。
(二)大修行人的心理狀況——住於現在的活動
學佛修行的人不要老是擔心:「我如果犯了戒,就要下地獄了!」也不要老是渴望:「阿彌陀佛!你什麼時候拿金台、銀台來接引我?什麼時候才會來呢?我死的時候你來不來?」這樣空想是沒有用的,現在趕快精進念佛才是最要緊的。
這就好像有人看到一顆蘋果快要熟了,他便站在樹下想:「這顆蘋果是我的。」於是,就站在樹下張著嘴巴等,他老是在等,而不去摘蘋果,結果蘋果尚未掉下來之前,可能就來了幾隻鳥把蘋果吃掉了。這就像是只幻想著美好的未來,卻不把握現在及時動作,這是沒有用的。
我們常常就像是那位在樹下等蘋果吃的人,以為等著、等著一定能等到。等待是不會有結果的,只有努力才會有成果,有時候可能努力了都不一定能夠得到,但是,還是一定要努力,才會有機會;如果努力過後仍得不到,也可以問心無愧了。以摘蘋果的例子來說,也許當你還沒爬上樹去,它就被鳥吃了,或掉下來跌壞在地上了。但是,在爬樹的時候不能擔心:「反正蘋果一定會被鳥吃去,算了!我不爬樹了。」而是要重視現在的努力,大修行的人、成功的人都是這樣,不會老是怨天尤人,不會因為別人的得意失敗,而在一旁空歡喜、徒悲哀。
(三)解脫者的智慧反映——不住於過去、未來、現在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解脫者已經心無所住,不住於現在,也不住於過去、未來的一切相,這叫作「無相」、「無我」,也叫作「解脫」,就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了。
我們大家都還是凡夫,雖然還做不到,但知道有這麼一個境界,希望有一天能夠做到這個程度,所以要修行。至少要能做到「住於現在的活動」,不要停留在第一種「住於過去和未來」的狀況。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2 福慧自在|《金剛經》生活|緒言──介紹《金剛經》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