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金剛經》與福慧自在
所謂「自在」,就是無拘無束,不受任何阻礙;自由自在是人人夢寐以求的事,可是,真要享有自在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十多年前,我在山中修行。那時候我跟一位老法師說:「我現在被關起來,一點也不自在。」
老法師回我一封信說:「誰得自在了?」他說,他也是不自在的。他的意思是說,無論如何,我們的身體畢竟很小,生存的環境也非常有限,要從我們身體得自在已經不容易,要在環境裡得自在,那就更不容易,但是他也回了我一句話:「心得自在,就是真自在。」
當時,我見到老法師給我的這一句勉勵後,突然覺得我在山裡的關房無限廣大,而我自己是世界上最幸運、最有福報的人;因為我有「自己能處理自己」的自由,我能把自己關起來,這就是很難得的自在。想把自己關起來就能關起來,這也是我的自在。還有,我在山裡能夠不受世間許多麻煩事的干擾,因為我不看報紙、不聽收音機,世間的很多事都跟我沒關係;因為對世間的事不知道,所以我覺得自己從世間得到自在。
因此我又寫一封信給老法師,說我很自在,把這些想法和感受都報告老法師。
老法師就寫信罵我:「你這種自在,等於是說,把自己的耳朵塞起來,不聽外面的聲音,就以為外面沒有聲音,這不是自在。真正的自在是受人家吵,被人家鬧,而自己心中不受影響,這才是真自在。」
事實上,老法師講的話,佛經裡面處處都這麼說,只是我沒有注意到。因此我學會了在任何情況下都自由自在,那才是真正的工夫、真正的享受。
曾經有一位禪師說過:「生死自主,來去自由。」這聽起來非常誘人——生死可以自主,而來去可以自在、自由。但是許多人誤解了這句話的意思,所謂生死自主並不是說,有人要殺你的時候,你可以不被殺,遇到災難的時候,你可以避免一切危險。而是說,你很清楚你是怎麼死的,死的時候一點也沒有怨恨、恐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曉得時候到了,知道我在這個社會上應該死了,所以死得非常自在,這才是自主,並不是說能夠避免所有一切困難。
這位禪師曾經因為政治上受到牽連,而被關在牢裡很多年,最後死在牢中,這在佛教中稱為「教難」,可是他還是講「來去自由」。如果我們想像中的來去自由是一種神通,那麼,他大可以不必被關在牢裡;即使被關在牢裡,應該也可以隨時運用神通離開牢房,就是我們所稱的「飛行自在」,有人以為這才是「來去自由」。其實不是,禪師的意思是說,來,是我要來,不是被動的;去,是我要去,不是被動的。業力要我來,我就來了,這不是我自己要來的嗎?業力和因緣要我去,我就去了,這不是自主的嗎?還有,自己正在困惑之中,不以為困惑,這叫作能夠安於困惑、安於困難。如果在這個情況下,心還能非常地安定,這也叫作自在,叫作自由。
所以佛法中講的自由自在,是從內心做工夫,並不一定要求外境能如我們所想的那樣如意。可是佛經也並不是說,我們可以沒有理想、安於現狀、不求進步、什麼事情都不必做,反正任何時候都是自在的。佛教還是重視積極努力,改善社會環境。
一、福報與智慧是一體的兩面
首先探討福報和智慧的定義:
(一)福報的定義是:過去種福現在有福,現在種福未來有福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因果的觀念。事實上,種瓜未必會得瓜,種豆未必一定得豆,為什麼?因為如果那顆瓜子本身都沒有成熟,種下去以後,不施肥,不澆水,不給它陽光,那麼這顆瓜子即使種下去,也不會得瓜。
但是,不種瓜是不是有瓜可得?當然沒有!種瓜尚且不一定得瓜,不種瓜怎麼可能有瓜可得?因此,我們必須但問耕耘,不問收穫。培福就如同耕種,是非常需要的,福的內涵又分成以下幾種:
1.惜福、培福、種福、關懷社會、利益人群,是真有福。
很多人認為,享福的人是有福的,所以看到別人住的房子好、坐的汽車好、穿的衣服好、社會地位高,便說他有福。其實這只是在享福,未必真的有福。每一個人在過去生和這一生中,所種的福是有限的,如果把福報享盡了,就會成為一個沒有福的人,所以有福的人要惜福,不要把福報享盡,而且要保存它,增長它。
今天的社會,很多人都不知道惜福,衣服並沒有舊到不能穿就不穿了;飲食並不是講求營養,而是希望吃到更貴的東西。這都是不惜福,惜福的人是不論生活在任何環境情況下,都會警惕自己,知道自己的福報有限,不要一下子享完。
我在美國剛剛開始開闢道場的時候非常窮,沒有房子,租來的房子裡什麼也沒有,真的是家徒四壁,連碗筷鍋盤都沒有。但是美國這個地方很可愛,很多家庭會把多餘不用的東西丟掉,但這些東西多半都是完好的,只是樣式舊了些,甚至有些根本就是全新的,因此,我和弟子們就在馬路邊撿這些東西。
我們窮得甚至連吃的東西也沒有,所以,每天晚上十點以後,我們就上街到菜攤子旁、麵包店裡去撿當天賣不掉,準備成為垃圾的東西,我們帶回來煮一煮、烤一烤,就是一頓豐盛的美食。
當時,我們吃的是「垃圾」,用的是「垃圾」,當然,我們就住在「垃圾」裡面。可是我和我的弟子們都過得非常愉快,而且我們撿的時候很歡喜,帶回來的時候很歡喜,吃的時候也很歡喜。
我當時對弟子們講了兩句話:「冬天凍不死就好,平常餓不死就好。」我們以這兩句話做為生活的原則,就這樣一天一天地過下來。
曾經有一位美國人來,看到我們生活的狀況,就問我:「法師,你這樣辛苦在美國做什麼?你沒有地方去了嗎?」
我說:「我要去的地方就是美國,而我也到了美國。」
他說:「你到美國來做什麼?」
我說:「我到美國就是來過這樣的生活啊!」
我以這樣的方式生活下來,也因此感化了許多美國人,跟我一起生活,跟我一起學佛。我在物質上過得非常窮,但心理、精神上卻非常富裕,這就是惜福。不過當時根本稱不上惜福,因為根本沒有福可享,而是我必須要在貧窮的情況下,也能生活得很愉快。
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11當時,我想我住的地方可能比顏回還好,所以也感覺到很高興、很愉快,畢竟我的福報還比顏回大一點。
今天不論是在美國或臺灣,我們道場的環境漸漸好了起來,經濟條件也漸漸好轉,但是我們還是不可以浪費。我常常跟農禪寺的徒眾這樣講:「我們可以吃好的、用好的,但是有一個原則,一定要便宜。既便宜又能好,那才是最好的。」便宜的不見得就好,還是要講求品質,但是絕對不能是昂貴的東西。
其次,我們要「培福」。培福就是福報不夠多,所以要繼續培養福報。如何培養呢?就是用「布施」來培養福報。
然後是「種福」——沒有福的人要種福,福報不夠的人要培福。《金剛經》中多次談到布施的重要,包括持戒、忍辱,這都是培福、種福的條件和方法。
該如何培福呢?最重要的就是關懷社會、利益人群。至於關懷自己的兒女,關懷自己的太太、自己的丈夫、自己的父母,算不算培福?算!因為佛教講的「福田」——即種福、培福的田地,也包括自己的眷屬、親友在內,當然一切眾生、國家社會,以及師僧三寶都包括在內。因此,支持宗教事業、護持宗教事業、推動宗教事業,是培福;孝養父母、栽培子女、關懷國家社會、盡義務、盡責任,是培福;對於一切眾生給予安和樂利,也是培福。所以種福的範圍包括一切人,親疏不論、厚薄不分,只要有人需要,我們就要去做。
不過,我們都是凡夫,種福培福還是要從我們周遭的人做起。有一些人聽到法師說供養三寶是最上的福田,結果把兒女的教育費、零用錢扣下來供養三寶。請問諸位,這樣做對不對?如果真的這樣做,可能會引起兒女對佛教的排斥和反感,反而害了佛教,不是真的種福。
如果小孩子本來愛吃零食,叫他少吃一點零食,把買零食的錢省下,捐給需要的人,同時告訴他說,種福、供養三寶、救濟貧窮,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以此培養小孩對三寶的恭敬心和對人類的同情心、愛心,這樣才不會有反效果。所以,種福也需要有智慧,否則會招致對佛教的破壞和毀謗。
前面我們講到《金剛經》裡有一位長者叫作「給孤獨」,是一位非常有錢的人,他把財產供養三寶、救濟貧窮,對於鰥寡孤獨、無依無靠,以及貧苦急難的人給予救濟,這才是真正有福報的人。
把自己和自己家庭的福報和許多人共同分享,等於是把自己的福報儲存在銀行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儲存到「無盡藏」。假如你只有一百塊錢,但是你說:「我沒有特定的對象,這一百塊錢,誰需要它,我就給誰,幫他一點忙。」用這種心態布施的功德,就叫作「無盡的功德」,就是「無盡藏」,為什麼?因為沒有特定的對象,一切的人、所有的人都是他布施的對象,雖然只有一百塊,也許幫助了一個人,但是功德卻是無窮無盡的。像這樣沒有一定對象地幫助度化眾生,這就是無盡的功德,也就是在度無量的眾生。
2.守財、享受、弄權、揮霍無度、損人利己,乃是無福。
有錢捨不得用,也不知道怎麼用,是「守財奴」。守財奴的享受就是今天看一看帳戶裡有多少錢,明天看一看倉庫裡有多少財物,只知欣賞自己的財富,甚至對自己的兒女、對家裡的人都很吝嗇。賺了錢卻不懂得善用財富,只知道一直累積在那裡,這是沒有福報的人。
曾經有一位富翁告訴我一段話,很有意思,也很有哲理——
他說:「法師,你知道我們有錢的人,有的是什麼?」
我說:「有的是錢啊!」
他說:「不是,我告訴你,我們有的是零。」
我說:「什麼意思?」
他說:「財產增加時,表示又增加了一位數,就是多了一個圈圈,也就是一個零。財產減少時,是少了一位數,也就是少了一個零。增加時,增加一個零,減少時,減少一個零。」然後,他又說:「有錢的人,多半他自己是沒有錢的,都是在公司裡用錢,我身上沒有錢,所以,有錢的人是沒有錢的。」
我說:「那有錢有什麼意思?」
他說:「可以玩零字遊戲,這太有意思了。」
我說:「既然知道是零,那你就應該好好做好事。」
他說:「是,但是往往身不由己、心不由己。錢是我的,可是我要用它時,卻不簡單,不是我要用錢就可以用得到。所以,法師,我很羡慕你,沒有錢,正好。」
可能很多有錢的人也有這種感受,有錢,要能受你支配,如果不能支配,這些錢等於不是你的。
不過,也有很多有錢人非常節省。我認識一位有錢的居士,他非常節省,有一次我看到他早上起來泡紅茶加生薑片,還特別關照他太太:「泡完的生薑要用保鮮膜包起來,還可以吃。」
我問他:「你怎麼連這一點點生薑也吝嗇?」
他說:「法師,我不是吝嗇。錢不是我的,是大家賺的,是員工以及和公司相關的所有客戶共同賺的。我的錢不能隨便亂用,如果隨便亂用,就對不起他們。我把錢省下來,因此到現在我才有能力來護持三寶、供養法師,請你來替我做好事。」
另外還有一個人,他不是億萬富翁,但至少是千萬以上的富翁了,有一次他來寺裡,我問他:「今天你怎麼來的?」
他說:「坐公車來的。」
我說:「你的車子怎麼了?」
他說:「今天為了到寺裡來,所以我把開車的汽油錢省下來,買一籃水果來供佛。」
我就說:「那乾脆把車子賣掉,從此以後天天坐公車就好了。」
他說:「法師,你錯了,平常我要趕路、趕時間,今天是我的休假日,我沒有事,反正是到寺裡來,遲到一點、早到一點都沒有關係,我不趕時間。還有,平時如果我不搭汽車去開會的話,有時候人家還不讓我進門哩!」
這位居士的想法和作法,使我很感動。
和財富一樣能夠發揮影響他人功能的,便是權力。有權的人登高一呼就能萬山相應,一個人講一句話就能使千萬人得到利益,這是種福。
俗話說「人在公門好行善」,很多清官兩袖清風,沒有錢,但是能夠做好事,能夠爭取到好的方案,對我們的國家、社會人民有益,即使個人兩袖清風,卻能積累無量的功德。
相反地,權力也可以害人,就像刀一樣,刀能殺人,也能救人;醫生用刀是救人,屠夫用刀是殺人、殺牲。所以,弄權是損福的事,損人利己,是最沒有福的人。許多人眼前的福來自於損人而利己,表面上看起來好像自己占了便宜,得到好處,實際上,自己的損失更大。這是從因果觀念來看,從社會互通有無的觀點來看。
3.福報當與品德相應。
《金剛經》中「福德」二字連用者達十八次,單用「福」字者八次。「福」一定要有「德」,有福而沒有德,不是真福。德就是道德、品德的意思,福德即是功德,也就是《金剛經》中所強調的布施、忍辱、持戒三大項目。
布施之中以法布施的功德最大,持戒和忍辱也都跟布施相關,持五戒又叫作「五大施」,是五種大布施,忍辱是為了利他,是菩薩行,實際上也與布施相通。
俗話說「給他魚吃,不如教他捕魚」,也就是教對方學會打魚、結網的技術。因為別人給的魚,是會吃完的,吃完就沒有了。如果教會他結網的技術、打魚的工夫,他便永遠有魚可吃,永遠可以生活下去。
法布施所指的「法」就是觀念、知識或用來生活的方法,也就是修行的觀念和修行的方法。所謂「修行」,大家不要把它想像得太抽象、太玄妙。修行,就是修理、修正或修改我們「身、口、意」三種行為。換句話說,身體的行為、心理的行為和語言的行為,以佛法的觀念和標準做為依據來修正、修改、修理,就叫作修行。因此,我們在任何時間都可以修行,並不一定是打坐、念經、敲木魚才算修行。
譬如說,你一不小心粗言粗語罵了人,心裡馬上想到:「我剛剛聽了《金剛經》,我怎麼罵人?」這就是修行,因為你能馬上警覺到自己出言不遜,警覺自己口德不良要改過,這就是修行。所以,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修行。
(二)智慧的定義是:當做的事要恰到好處地去做,當說的話要適如其分地說
1.世俗的智慧
世俗的智慧指世間的種種知識、學問、觀念、技術、慎思明辨,以及我們突然間心靈福至的發現。
2.出世的智慧
出世的智慧,是小乘的智慧,是自了、自解脫。洞察一切現象,無非因緣生滅、因果流轉,實證一切現象無非無常、苦、空,所以厭離一切現象。
雖然說造了因一定會有果,所以有人希望透過努力得到好結果,而且得到結果以後,還更加一層努力,希望有更好的結果在後面。可是,世間種種現象生生滅滅,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所以不真實;也因為是無常,所以會帶來許多苦惱、煩惱。
不但生命是無常,所有權、利、名、位、勢,也都是無常的。權利名位勢等雖然有用,但是難以永遠保存,所以會令人產生苦惱。例如,富貴容易,貧窮難,貧窮的人一旦富貴之後,若再轉為貧窮,他就受不了了,甚至要自殺了。
人間所有一切的環境,不管多麼美滿,都不可能永遠存在——花不可能永遠盛開,人不可能年年十八歲,一切事都有悲歡離合,這就是世間的無常。如果知道「空」,就能夠放得下,離開世間的一切現象,進入涅槃境界,不再來這世間。但也因為小乘佛教徒是厭世的,所以佛教常常被人認為是消極、逃避現實的,指的就是小乘的思想。
3.佛菩薩的智慧
如《維摩經.菩薩品》云:「教化眾生而起於空,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示現受生而起無作。」《金剛經》中則提到「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度盡一切眾生,卻不覺得自己度了眾生,就是「教化眾生而起於空」。
「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有為」的意思是有作為、有期望、有努力,有因、有果,一切都有。這句話的意思是,在現世中對所有的現象和一般人完全一樣,身為在家人也需要娶妻生子、成家立業,為個人的功成名就、社會的富強康樂努力。但是,跟一般人不同的是,雖然做了這麼多事,還能以「無相」來看待,了然一切現象都是空相,都是虛妄相。
「示現受生而起無作」——小乘人厭離世間,唯恐世間許多問題困擾他,所以想趕快離開,名為「出離生死」。可是,菩薩和我們凡夫相同,在生死苦海之中,也有出生,也有死亡,也會生病,但是他知道雖然生命有這樣的起起滅滅,不過都如水中的泡沫浮影一般,幻起幻滅,不必去執著,也不必要驚慌,只是如實地面對和接受,這就是菩薩的境界。
4.《金剛經》即是無上的智慧經
《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意思為:用金剛一樣的無上智慧,斷除一切世間法及一切出世間法的執著,所以能夠超越凡夫的生死苦海,也超越小乘的寂滅境界。
「金剛」的意思就是「無上」,也就是沒有比金剛更珍貴、更堅強有力的東西,所以稱佛教的智慧為「金剛」。「般若」指的是佛菩薩的智慧,小乘的智慧不能稱為「般若」,只能稱為「慧」。
「超越生死苦海」有兩層意思:一是小乘的超越,那是離開生死、厭離生死,而不再生、不再死,從此進入涅槃。可是,大乘所謂的超越生死是「在生死之中,不受生死的困擾所影響」,一切菩薩或諸佛,他們現種種身,和眾生一起在生死苦海之中,一樣有死有生;但是,眾生是來受報,而菩薩是在度眾生。
有人恭維我說:「法師,你是聖人再來,乘願再來。」其實我在生死之中受了許多的苦,至少我仍感覺到有苦,所以我不是大菩薩,但是我相信自己正在學菩薩行,是以凡夫身學菩薩行,像我這樣子的人都可以學,那麼任何人都應該可以學。而且,雖然自己有苦難、感覺到苦難,但不妨體會那些超越生死的菩薩們,為了救度眾生的苦,而不畏艱難,他們所受的苦難比我們更多,卻能夠不以為苦,身心自在,我們為什麼不學他們?
二、《金剛經》的福慧雙修
(一)修福當與修慧配合
福與慧就像車子的兩個輪子,或鳥的一雙翅膀,福慧一定要並行。如果只是種福而缺乏智慧,他所修的福很可能對社會無益,所以修福一定要有智慧來指導。修慧的人如果不修福報,就等於「錦衣夜行」——穿著一身高貴漂亮的衣服在黑夜裡行走;而且如果有智慧,卻不把自己的智慧拿來利益他人,便是孤芳自賞,這樣的智慧等於沒有智慧。所以,佛教重視的是福慧雙修。
請問諸位:讀誦經典究竟是修福還是修慧?是修慧。那麼,聽經是修福還是修慧?是福慧雙修。
諸位來聽經就好像是你們自己是來接收、取得的,可是換個角度想就完全不一樣了,如果想:「我來聽經,是來成就聖嚴法師行菩薩道,希望他早日成佛。」或是:「國父紀念館偌大一個地方,如果我都不去,大概沒有人會去聽了,聖嚴法師大概就沒有機會了。」所以,諸位來聽經是既修福且修慧,但看你們的觀念如何想了;當然,如果只是為了成就我而來,那就太高傲、太驕慢了。至於對我個人而言,在這個地方講經,既是在修福,也是在修慧,所以是福慧雙修。
所以,做任何事都可能是福慧雙修,但看心態如何、用心怎樣。
1.《金剛經》云:「有持戒修福者,於此(《金剛經》)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持戒修福的人,一定要聽《金剛經》,一定要接受《金剛經》的開示。持戒,只得人天福報;修福,也只得人天福報,這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你們聽過《金剛經》,而有「平等布施,不以選擇來布施」的觀念,就算只有一塊錢,你的布施也可得無量功德。
2.《金剛經》云:「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又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菩薩於六度之中,第一應該要修布施,而且布施最容易做,有錢、無錢,有能、無能,人人都可以學布施行,人人都可以行菩薩道。但是,修了布施行之後不要住於相。這個「相」,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以及「色聲香味觸法」相,也就是六塵相和人我相。「住」的意思,就是在乎,「不住」就是做了布施以後,不要在乎、不要放在心上。
有人說:「做了布施以後,我還記得,怎麼辦?」
沒有關係,記得並不等於在乎。在乎的意思是,經常掛念著:「我已經做了這麼多好事,我應該得到回饋。」或者:「我做了好事,沒有回應,我很在乎。」有這種念頭,就是「在乎」,就是「住相」。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中所說的「法」,是指修行的方法、修行的道理、修行的觀念、修行的道路。「法」的另一層意思就是一切現象,包括心理現象、生理現象、社會現象、自然現象……,總而言之,一切現象都叫作「法」。這句話是再度提醒修行菩薩道的人,做布施心裡應該不要在乎。
3.《金剛經》云:「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前面說過忍辱仙人的故事,忍辱仙人因為誤會而觸怒了歌利王,身體被一節一節地砍下來,一塊一塊地割下來,但他心中不起瞋恨心、怨恨心,為了要度眾生,因此以慈悲心接受這樣的凌虐。而且還能以慈悲心來看待那個惡王,以慈悲心來照顧那些宮女,這就是智慧,就是無相。凡事不以「我」為出發點,我個人沒有關係,沒有問題,只要眾生得利益就好,這就是「無我相」。
4.《金剛經》云:「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離什麼相呢?主要離的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個相實際上就是主觀的我和客觀的你、他,以及許多的人;還有你、我、他等許多人在時間過程中的活動。唯有不執著於時間相和空間相,能夠從中得到解脫,才能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願要成佛的人,必須先離一切相。
(二)修慧是從修福中表現
智慧是從修福中來表現,如果你不是修福報而表現智慧,那是賣弄才華、賣弄小聰明。不需要你講話,你卻滔滔不絕;不需要你的學問,你卻賣弄學問;不需要你表現你有多高明,你卻刻意表現高明,這是智慧嗎?不是!是愚蠢。為什麼說「大智若愚」呢?因為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輕易講話,不需要他講話的場合,他不會講;非要他講的時候,也只是三言兩語講完,不拖泥帶水,不會刻意賣弄求表現。
1.《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云:「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中國禪宗有一位偉大的禪師六祖惠能,他就是聽到有人誦念《金剛經》,當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話時,當下便立即開悟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要執著,但還是要用你的智慧去幫助別人,做你應該做的事。所以這裡所說的「而生其心」,生的是慈悲和智慧兩種心。
「無住」,就是不要執著、不要在乎,但是,仍然要用智慧心來表現慈悲心,這就是「修福」。所以,智慧一定要從修福報中來表現。
2.《金剛經》云:「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這段話是在強調智慧的功能。心住於法,那是有執著,沒有智慧,也就是沒有「般若」。沒有智慧而行布施,雖然做了很多好事,但因為是「有相布施」,便會在乎能否回收。譬如有一次,一位居士給了我一個大紅包,然後跪下來求我說:「師父,當你生西天的時候,不要忘了我。」他等於是拿一個紅包希望買一張到極樂世界的船票,這是「金牛」的行為。
我告訴他:「我生西方的時候,你要跟我一起去嗎?但是到那時,我沒有身體,也沒有手、沒有頭,什麼也沒有,我就這麼去了,你怎麼跟呢?」
他說:「那我也沒有頭、沒有手、沒有身體,也跟著去呀!」
我說:「當你也沒有頭、沒有手、沒有身體,哪個地方不是淨土?哪個地方不是佛國?你還跟我去做什麼?」
他這樣的布施是「住相布施」,是有相、有為,希望我生西天的時候也拉他一把。有這種心還算是好的,念頭還算是善的,想生西天總比要下地獄來得好。求生西方是一件好事,不過,以《金剛經》的觀點來說,做任何好事,應該都是「為布施而布施」,布施後不求回饋、不為任何目的,這才是無盡的布施、無量的功德,也才是智慧的布施。
曾經有一位居士和我談過話以後,我幫了他一點小忙,臨走的時候,他翻遍全身上下每一個口袋,最後說:「師父,我今天忘了帶錢。」
我說:「我又不是律師,不需要鐘點費或談話費。跟你談幾句話,是我這個和尚應該做的。你跟我談過話以後,一定要給我錢才能走得了嗎?」
他的意思好像是,跟我談過話一定要給我一筆錢,否則便欠我一份人情債,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還。其實,任何人的債都不能欠,只有出家人的人情債可以欠,如果對方向你要債,你可以念《金剛經》給他聽。
以智慧心來行菩薩道、修智慧行,等於是在光天化日下,一切東西都清清楚楚,不會迷惑,也不會迷亂。有相布施便是有所執著,有執著便有煩惱,等於是在黑闇之中;無相布施才是有智慧的,有智慧便沒煩惱,等於從煩惱中得解脫。
3.《金剛經》云:「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
菩薩做了福德,不應該貪著有福德、有功德。貪著於自己的福德,不是菩薩,是凡夫。
三、依智慧修福德才能無礙自在
(一)戒定慧三無漏學
戒定慧三無漏學,以慧為中心,若無智慧,即不知空義,雖持戒、修福、習禪成定,仍不出人天果報,有了與空相應的智慧,始成無漏解脫。
戒定慧又叫作「三無漏學」,無漏,就是得解脫的意思。如何持戒而得解脫?如何修定而得解脫?必須要和智慧相應。如果持戒而沒有智慧,修定而沒有智慧,來生還是在人間,最多生到天上,雖然生到天界,但天人有他的壽命,福德也有多寡的不同,仍有天福享盡的一天。天的層次相當多,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天是享受五欲的快樂,色界天享受禪定的快樂,無色界天則住於空定,在定中相當長的時間,不受任何煩惱困擾,沒有任何心理意識的活動,但是當定力退失的時候,還是會回到生死之中,還是會受到種種苦惱的逼迫。
因此,持戒、修福、習定,一定要有智慧的指導,那才是佛法,否則還是和佛法不相應。很多人受了菩薩戒,便以為自己是菩薩了,其實受了戒而沒有《金剛經》所說空的智慧,仍不能出三界,根本不算是菩薩。
諸位很有福報,不管有沒有受戒,聽了《金剛經》,接受它、認同它,便是有智慧的人。
(二)行布施而不住相
行布施而不住相,即是菩薩道;離智慧而行布施,即落有為相,即成束縛行。也就是說,沒有智慧而修一切布施,只能享福而已,不能得自在。有福,不一定就得自在,有人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其實有錢也不一定能夠通鬼通神。所以,有福的人不一定得自在,只有智慧才能讓人得到真正的自在。
(三)法布施功德最大
是故《金剛經》云:「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甚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甚多。」
這兩段是一種比較,第一個人用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七寶來布施,第二個人則是用像恆河的沙子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福報較之於第一個人,當然更多了。可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這是進一步表示,所有布施中,法布施功德最大,也就是以開啟智慧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布施給人,比用七寶,乃至於用自己的生命布施,功德更大。
這段經文的內容很簡單,就是說用無量無數的七寶來布施給人,功德當然很大;用無量無數的生命來布施給人,功德更大;可是如果有人聽了《金剛經》以後,深信不疑,這個功德比前面的功德都要更大,更何況聽了以後,還能夠寫經讓別人觀看,還能照著其中的道理去做,還能一次一次溫習《金剛經》的開示,讓自己與《金剛經》的經義合而為一,同時,還能夠把《金剛經》解釋給別人聽,那功德更大!
諸位聽了四個晚上的《金剛經》,你們的功德比什麼都大,但如果執著有功德,便是有問題的,因為《金剛經》又說「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意思是說,如果真以為有福德的話,這是有限的福德,不以為有福德,才是無限的,為什麼?因為如果認為有福德,你會想要回收,你會希望享受它、接受它。如果你認為沒有福德,根本沒有準備要回收,你的功德反而是永恆、無限的,所以是最大功德。
因此,我講了四天的《金剛經》,對我而言,也等於沒有講。雖然等於沒有講,但不是白講,諸位確實是聽到了,聽到以後,應該書寫、受持、讀誦,還要為人解說。
現在的印刷技術已經很進步,我們可以去印刷經典,可是如果大家看不懂,也等於浪費,很可惜。所以,經雖然要印,但是有需要才印,沒有需要就不必印太多。
還有,通俗的佛教書籍,人人能夠看得懂,人人能夠接受它,應該多印,用來接引更多人,這也是我們要鼓勵的。
《金剛經》講座講到這裡為止。《金剛經》在佛教之中,是最高的理論,最高的哲學、哲理,它並不是講故事那一類的經典,所以我歸納了四個主題,希望讓大家比較容易理解《金剛經》。像我這樣的講法,是很大膽的嘗試,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最後祝福大家福慧自在!
提得起放得下,年年吉祥如意;
用智慧種福田,日日都是好日。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2 福慧自在|《金剛經》生活|第三講 《金剛經》與淨化社會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