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4 48個願望|攝取佛國清淨之行

聖嚴法師

攝取佛國清淨之行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發無上正覺之心,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繼續告訴阿難尊者:法藏比丘說了以上的頌詞之後,就稟告世自在王如來說:「佛啊!我已經發了無上正覺成佛的心,願佛世尊,為我宣說如何修行的法門,我一定會照著去做。為使攝取無量清淨佛國妙土的功德莊嚴,使得我在這個世間早成正覺,救濟拔除一切眾生的生死勤苦。」也就是說,法藏比丘希望聽到世自在王佛為他說法開示,但願功德成滿,拔除一切生死勤苦之根本,早成佛道。

佛語阿難:時世自在王佛,告法藏比丘:「如所修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比丘白佛:「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唯願世尊,廣為敷演諸佛如來淨土之行,我聞此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

這一段經文,是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尊者:當時的世自在王佛回答法藏比丘:「你就照著那樣子修行吧!如何修行來莊嚴你自己的佛國淨土,你應該知道了。」法藏比丘還是不懂,接著請求:「佛說的這個道理非常深奧,不是憑我自己就能夠了解的境界,但願世尊為我詳細地開示,究竟諸佛如來是以怎樣的修行來成就他們清淨的國土呢?我聽了以後,一定照著修行,這樣才能圓滿我的心願。」

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法藏比丘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

世自在王如來知道法藏比丘的悲願,是高明、深厚、廣大的,是法海的龍象,是佛門的大器,因此就為法藏比丘宣說經法。其中並無玄祕之處,所謂修行的方法,就是「至心精進,求道不止」八個字。

經文「譬如大海」,是形容法門深廣如大海,幾乎是不可能用斗把海水掏空的,但也不是辦不到,只要你有恆心,歷經無量劫數的時間,仍可把海水掏空,取得海底的妙寶了。相同地,修菩薩道的人,只要至誠專一而又精進不退,不達求道成道的目的,絕不終止,自然就會獲得你所願求的結果。

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覩見,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接著釋迦牟尼佛又介紹世自在王佛告訴法藏比丘如何地修行。世自在王佛非常詳盡地宣說了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的狀況,每一個佛國眾生的善惡行為,每一個佛國設施的粗細品質,這種種狀況也如法藏比丘所期望的那樣,全部顯現在他的眼前。

或許會有人以為,凡是佛國的眾生,必定都是唯善無惡的;凡是佛國的設施,必定都是唯妙無粗的。可是未必如此,例如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國土,也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除了人類以外,尚有其他五趣眾生,是有善有惡的;這個娑婆世界的環境,也是有粗有妙。

法藏比丘見了二百一十億佛國眾生及佛國環境,因為有善有惡,有粗有妙,所以立時發起了超越一切佛國的無上殊勝大願。此時他的心是寂靜無著,自然而然不假造作的,一切世間的所有眾生,都比不上他。其實,此時的法藏比丘,已經進入極高、極深的禪定,住於不動定境,經過五個大劫,都在靜慮思惟,攝取莊嚴諸佛國土的清淨之行。

所謂「國土之粗妙」,從我們人的角度看這個世界,究竟是粗還是妙?有一些藝術家看這個世界,處處都是美景,物物都可入畫,都能成為詩詠的題材。從他們的作品來看,彷彿他們所處的是一個唯善、唯美的世界。但在現實生活之中,則不盡然,他們同樣有七情六欲,同樣看到有善有惡、有美有醜,只不過透過他們的技術和巧思,便成了美化的人間。

若用慈悲和智慧的佛眼看世界,世界既是平等的,也是無差別的,那是因為佛無主觀的利害問題,所以唯善無惡,唯妙無粗;眾生仍有煩惱,所以善惡分明,粗妙歷然。

如果我們能對自己用無我的智慧,對眾生用平等的慈悲,便能讓自心無苦,體會到眾生有苦,而全心發起悲願,永遠廣度眾生。

阿難白佛:彼佛國土,壽量幾何?佛言:其佛壽命四十二劫。時,法藏比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如是修已詣彼佛所,稽首禮足,遶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說,宜知是時,發起悅可一切大眾;菩薩聞已修行此法,緣致滿足無量大願。」比丘白佛:「唯垂聽察,如我所願,當具說之。」

阿難尊者又請教釋迦牟尼佛:「世自在王佛的國土,維持了多久?世自在王佛,住世多久?」釋迦牟尼佛說:「此佛的壽命有四十二劫。」

「劫」有小劫、中劫、大劫,此處的四十二劫是指大劫,這個時間是相當的長。根據佛經中的比喻:若人的壽命從八萬四千歲起,一百年減少一歲,少到人的壽命只有十歲時,這個過程叫作減劫;然後從人的壽命十歲開始,一百年增加一歲,增到人的壽命八萬四千歲時,叫作增劫。這段一減一增的時間過程,叫作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稱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稱為一個大劫。

一般的人所講的劫,指的是劫難,但是在佛經中所說的劫,指的是時間單位。例如世自在王佛壽命有四十二「劫」;法藏比丘見佛聞法,入甚深禪定中,經過五「劫」思惟,便攝取了莊嚴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的清淨之行。

法藏比丘如說修行,圓滿之後,又回到世自在王佛的座下,頂禮佛足,右繞三遍,然後合掌立於佛前,稟告佛說:「莊嚴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的清淨之行,我都已經修持圓滿了。」世自在王佛就告訴法藏比丘:「好,你現在可以說出你怎麼修的,與大眾分享你的心得,使得一切大眾生歡喜心,這些聽到你報告的菩薩們,也會照著修行,滿足你的無量弘誓大願。」這些聽到法藏比丘報告他如何修行菩薩道的眾生,都是發心菩薩,也能因此修行「滿足無量大願」。

法藏比丘又稟告世自在王佛:「請佛慈悲,聽我宣說所發的殊勝大願,敬祈明察我所發的弘願,現在我就將四十八個大願,完全對佛說吧!」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4 48個願望|法藏比丘的讚頌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4 48個願望|四十八願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