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5 智慧一○○|身心言行

聖嚴法師

身心言行

節身慎言,守攝其心;

捨恚行道,忍辱最強。

此偈是說,把身口意的三類行為都好好照顧,對外來的刺激或攻擊都不起瞋恨心,就是行的正道,也就是忍辱產生的力量。「忍辱」是柔韌的表現,因為柔能克剛,所以是「最強」。

這四句話,把人的行為都點出來了,包括身體的、語言的、心理的行為。其中的心理行為最難約束,但也最須加以注意。心理行為收歛之後,身體及語言的行為也會隨之受到規範。

「節」是有分寸、有節制;「節身」是對人要有禮貌節度,不得有打殺、竊盜、邪淫等三種行為。

「慎言」是謹防口過,俗語說禍從口出,不可不小心,語言是用來做為人與人之間溝通、協調、交換意見等的工具。不該有的語言行為,便是以謊言騙人,以毒口傷人,挑撥離間,閒言穢語。

「守心攝心」是守住自己的心,不讓心念散亂,不僅不起邪念,同時要練習做到心口一致、身心一致,不論做什麼事、說什麼話,都把心放在那些事情上,把心放在那些語言上,即使在散步時,也不胡思亂想,或者專心走路,或者專心欣賞風光,那就不會有雜念、惡念生起了。心中經常保持清淨寧靜,遇到人時,你的身體及口頭也會隨之彬彬有禮了。

「捨恚」也是心理行為。「恚」是瞋恚、難過、憤恨、討厭、敵視。瞋恨心強的人,心理不平衡,理智也降低,發怒時不清明、不客觀,所認知的環境和所做的判斷可能是錯誤的,這種情況要靠容忍的修養來幫助。所以,調治瞋怒的最好方法是從忍辱下手,在有人故意激怒你時,最好專注於自己的呼吸,體驗呼吸在鼻孔出入的感覺。

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能忍一時之氣,可保百年之身,能沾到很多的便宜,得到很多利益。至少可以免了血壓上升,不致當場中風,省得自己那麼憤懣,可以保持健康的身心,同時也不會用惡劣的言行回應對方,就不致遭到更多的侮辱和更大的損失。忍辱者必多福,原因就是能忍的人彈性最大,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柔韌的人比剛強的人有更多的迴旋空間。表面看來忍辱是受委屈,其實那才是真正的勇者。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5 智慧一○○|不愛不憂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5 智慧一○○|勿出惡言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