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來藏經》宗旨
《如來藏經》在後期大乘佛法中,是比較早出現的,現存漢文有兩種譯本:1.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2.唐不空三藏譯《大方廣如來藏經》一卷。均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文字略有出入,內容大致相同。
從《如來藏經》的說法因緣來看,應係受到《華嚴經》思想的啟發,印順長老的《印度佛教思想史》一五六頁說:「《華嚴經》初說毘盧遮那佛的華藏莊嚴世界海;世界與佛都住在蓮華上,華藏是蓮華胎藏;蓮華從含苞到開花,蓮實在花內,如胎藏一樣;等到華瓣脫落,蓮臺上的如來(蓮蓬上的蓮子),就完全呈現出來。《如來藏經》就是以蓮華萎落,蓮臺上有佛為緣起。」
《如來藏經》的內容,相當單純,全經以九種譬喻,說明眾生皆有佛性如來之藏,讓大家知道,一切眾生雖被煩惱覆蓋,迷失了成佛方向,而其「如來之藏,常住不變。」所謂九種譬喻為:1.萎花有佛,2.蜂群繞蜜,3.糠糩粳糧,4.不淨處真金,5.貧家寶藏,6.菴羅果種,7.弊物裹金像,8.貧女懷輪王,9.鑄模內金像。
在此九喻中的第一萎花有佛喻,是說釋迦世尊以神力變現的無量數千葉蓮花,花葉萎謝了,蓮胎藏內的無量數如來,便顯現出來,這是如來藏的根本譬喻。因為「如來觀察一切眾生,佛藏在身,眾相具足」,此與《華嚴經》所說,佛觀大地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是一致的;《大般涅槃經》所說的眾生皆有佛性,也是相同的。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7 自家寶藏|緒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