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7 自家寶藏|緒論|三、經題及譯者

聖嚴法師

三、經題及譯者

《大方等如來藏經》簡稱《如來藏經》,晉譯為《大方等如來藏經》,唐譯為《大方廣如來藏經》。「方等」與「方廣」,都是泛指一切大乘經典。明末蕅益智旭的《閱藏知津》卷二云:「方等亦名方廣」,「始從《華嚴》,終《大涅槃》,一切菩薩法藏,皆稱方等經典。」元照的《阿彌陀經義疏》也說:「一切大乘,皆以方等實相為體,方謂方廣,等即平等。實相妙理,橫遍諸法,故名方廣;豎該凡聖,故言平等。」

方廣的梵文毘佛略(vaipulya),隋代吉藏的《勝鬘寶窟》卷上本的解說:「方廣是大乘經之通名也」,「理正方,文富稱廣;又一乘無德不包曰廣,離於偏邪稱方。」本來在阿含藏中十二分教舊譯十二部經的第十一,也名方廣,是指宣說方正廣大真理之經文,所以方廣一詞,通用於大小乘經,然在稱為方等部經典之時,便界定成為大乘經典。因此有些大乘經典,便會冠上一個「大」字,稱為「大方等」或「大方廣」,例如《大方等大集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來藏經》先後二譯,即分別用了大方等及大方廣的兩種尊稱,表示此經是方等部中最上乘的經典。

「如來」的梵文是多陀阿伽陀(Tathāgata),乃為佛的十種尊稱德號之一,「如」是究竟真實,到處如此,永遠如此;「來」是本來如此,不來不去,不生不滅,是緣起性空的如實覺悟者。原始佛教的如來,就是王子喬答摩成道的釋迦世尊人間身。

依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二說,釋迦佛有多種尊號:「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毘盧遮那,或名瞿曇氏。」因為佛在「菩提場中,始成正覺」,便以佛神力見到了「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3可見示現於遍法界的毘盧遮那佛,與坐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的釋迦牟尼佛,是同為一身而隨緣應現,這是「如來」的原始意義。到了佛滅之後,漸漸出現了佛的二身說,除了人間身的釋迦牟尼佛,將普現一切眾生前的佛,名為法身的毘盧遮那佛。然後又發展成為佛的三身說:1.應化身(nirmāṇa-kāya)的釋迦佛,2.法性身(dharma-kāya)的毘盧遮那佛,3.功德果報身(saṃbhoga-kāya)的盧舍那佛。

本來,在《金剛經》中已說到,不應以三十二相的人間色身而見到如來,應於音聲及物質的肉身之外,4依佛說的緣起性空,不執著形相的智慧之眼,即可見到如來。那是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的智慧法身,所以稱為如來。不論有佛出世或無佛出世,只要具備了無漏的智慧之眼,便能與佛一般,可以看到佛的法身遍在,那就是如來。

「如來藏」的梵文是tathāgata-garbha,藏是胎藏,語源出於梨俱吠陀的金胎(hiraṇya-garbha)神話,如來藏則是指眾生身中,皆有如來;或可說一切眾生本是如來,只是尚在胎內,沒有誕生。這可使人生起信心,願意修學佛法,以期早成佛道。《法華經.方便品》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華嚴經.梵行品》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都能鼓舞人心學佛成佛,因此而有即身成佛、立地成佛、頓悟成佛等的信仰,流行起來。

由於胎藏源出婆羅門教的外道教典,它有真我或神我的意思,《涅槃經》的「常樂我淨」,也是指的如來藏,所以《楞伽經》卷二就明白地說:「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不過,大乘佛法的如來藏,不是神我,《勝鬘經》《不增不減經》說如來藏是眾生與佛、生死與涅槃的一切法所依,也就是依如來藏而成立一切法。所以如來藏和法身(dharma-kāya)、法界(dharma-dhātu)、自性清淨心(prakṛiti-pariśuddhi-citta)、清淨真如(pariśuddha-tathatā)、佛性、眾生界、佛界等同一內容。

《勝鬘經》進一步說,如來藏有兩種性格:1.空如來藏,是指如來藏出離煩惱,2.不空如來藏,是指如來藏中本具如來功德。5《大般涅槃經》卷七說:「佛法有我,即是佛性。」又說:「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央掘魔羅經》則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我。」《不增不減經》也說:「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如此說來,如來藏就與婆羅門教典中的神我(ātman)不相同了。

「經」的梵文是修多羅(sūtra),異譯有修妬路、修單羅、素怛纜、蘇怛羅等,意譯契經,有契理合機之意。原本是線的意思,世間用線縫布成衣、穿花成串,佛法則以修多羅貫穿聖教,令正法久住世間而不散失墜落。

「經」在佛教聖典中,有總別二義,總義為一切大小乘經藏,名為《素怛纜藏》,與《毘尼藏》、《摩得勒迦藏》,合稱為經律論三藏。別義則是屬於十二分教的第一類,是將一切經的體裁和題材,最先分作九類,後來增列為十二類。不論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修多羅或素怛纜,都被列為第一類,是經典常用、必用的散文體,跟偈頌體的韻文對比,修多羅的契經被稱為長行。直接用散文宣說的法義,便稱作契經,意謂契理契機的經典。

大乘經典中,多半會採用長行之後有偈頌,名為重頌,或在長行之間有孤起頌,名為諷頌。引用故事性的題材,則為因緣、本生、本事,借喻說明法義的文字名為譬喻,問答辯論法義的文字名為論議,共分有十二類,新譯十二分教,舊譯十二部經,也就是契經所用的十二種文字類別。並非每一部經都具備十二類,例如《如來藏經》,在經律論三藏之中,屬於契經藏的一種,此經的文字表達,則用了長行及偈頌的兩種體裁,以及譬喻方式的一種題材。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譯為覺賢,是印度迦毘羅衛的釋迦族人,於姚秦之世由南方的交趾乘船來華,到長安與鳩摩羅什過往論法,深受羅什器重,《梁高僧傳》卷二說羅什「每有疑義,必共諮決」。可見覺賢是一位德學兼優的大善知識。東晉安帝義熙十四年(西元四一八年)覺賢於道場寺受請翻譯六十卷本的《華嚴經》。迄宋文帝元嘉六年(西元四二九年),以七十一歲高齡圓寂時為止,他一共譯出經律論三藏聖典,凡一十五部一百十有七卷,這部《如來藏經》,也是其中之一。

《如來藏經》的文字,看來淺顯易懂,其實也有甚深的義理之處。以下將用分節與分段方式,進行譯釋,每段各有三項:1.本經原文,2.語體譯義,3.名詞及文句註釋。若遇經文中沒有必要註釋之點,便省略第三項。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7 自家寶藏|緒論|二、《如來藏經》宗旨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7 自家寶藏|經文譯釋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