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譯釋
一、說法因緣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寶月講堂,栴檀重閣。成佛十年,與大比丘眾,百千人俱。
這段經文的形式,是各部經典共通使用的,古代註經家們都解釋為「六成就」。是結集經典時的制式用法,即以「如是」,向大會的會眾取信;以「我聞」,表示向結集大會誦出此經的阿難尊者,親聞佛曾如此說的;以「一時」,表示佛陀說出此經的那個時間;以「佛」為說法主釋迦世尊;以「王舍城」等地名、建築物名,表示佛陀說出此經的場所;以「與大比丘」等,表示佛陀說法時的當機對象。
語譯
就是這樣,我阿難親自聽聞到的,那時的世尊佛陀,正在王舍城外的耆闍崛山中,處於寶月講堂的栴檀樓閣。當時的佛陀,已成道十年,佛陀世尊與百千位大比丘眾,聚集在一起。
註釋
一時 在佛典中的時有兩種:1.以世間共同使用的時間為實時,梵文稱為迦羅(kāla),2.以剎那生滅的分位為假時,梵文稱為三昧耶(samaya)。佛教經論中所用的「一時」,都是三昧耶時,律藏中的朝、午、夜等,則用迦羅時。
佛 是大覺者,小乘經中一共只有過去七佛,大乘經中則有十方三世無量數佛。《阿含經》中只有人間身佛,6大乘經中則有化、報、法的三身佛,化身佛之中又有人間身而具足三十二種大人相的佛,以及應現十法界各類眾生身相的佛。此處是指人間身的釋迦牟尼佛。
王舍城 梵文是Rāja-gṛha,為中印度摩伽陀國的首都,佛世該國的國王是頻婆娑羅,乃為世尊成道後赴鹿野苑途中,先去說法化度國王的地方。
耆闍崛山 梵文是Gṛdhrakūṭa,王舍城被五山圍繞,其中最高大者,位於王舍城的東北,即名耆闍崛山,意為鷲峰,山頂似鷲,當地人稱之為鷲頭山。《法華經》卷五的〈壽量品〉,將之譯為靈鷲山,而有「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的偈語。
成佛十年 是指出佛陀宣說此經時的年代,在一般的大小乘經典中,很少有這樣肯定的標示,所以比較特別。律藏中則於開始制戒,就說是佛陀成道後六年。
與大比丘眾 比丘梵語bhikṣu的舊譯,玄奘的新譯為苾芻,意譯為乞士、除士、除饉男、熏士、道士等。
依據僧肇《注維摩詰經》卷一的解釋是:「比丘秦言或名淨乞食,或名破煩惱,或名淨持戒,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該此四義,秦言無一名以譯之,故存義名焉。」僧肇是羅什的弟子,精通梵漢兩種語文,他以為比丘的梵文一名,含有四義,所以沒有恰當的漢文名詞可以轉譯,便用音譯了。
世尊說法,在《雜阿含》中的許多短經,或對一人說,或對多人說,或對集會的大眾說。一般而言,《阿含經》多對人間身的僧俗四眾弟子說,那就是出家的男女二眾,名為比丘及比丘尼,在家的男女二眾,名為優婆塞及優婆夷。到了大乘經中,由於聽眾成員不限人間身的僧俗四眾,聽眾的數量動輒就有無量無數,除了人間身的四眾聲聞弟子,必有來自此界他方的大菩薩眾,甚至還有大量的諸天鬼神等眾,因此,便將說法的大會名為海會,例如宣說《阿彌陀經》時名為彌陀海會,《法華經》的靈山海會,《華嚴經》的華嚴海會。《如來藏經》的會眾,也有三大類:一是百千位聲聞相的大比丘眾,二是此界他方的大菩薩眾,三是天龍夜叉等八部鬼神。
所謂「大比丘眾」,是說這些比丘,皆是已證得四種聲聞果位的聖人眾,故在不空三藏的譯本中,在「大苾芻眾」的文句之下,接著尚有一段形容介紹的文字,說他們都是「有學無學,聲聞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皆得自在,心善解脫。」並且列舉了大迦葉、三迦葉、薄俱羅、離波多、舍利子、大目犍連、憍陳如、阿難陀等大聲聞眾的名字。
菩薩摩訶薩,六十恆河沙,皆悉成就大精進力,已曾供養百千億那由他諸佛,皆悉能轉不退法輪。
語譯
偉大的菩薩聖眾,有六十條恆河沙的數量那麼多,他們都已成就了大精進力,他們已經供養了百千億那由他數的諸佛,他們都已能轉不退轉的法輪。
註釋
菩薩摩訶薩 梵文Bodhisattva-mahā-sattva,意為偉大覺悟的眾生。聲聞自求覺悟之道;菩薩自覺覺他,然亦有其道果的等位高下,凡是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即被稱為菩薩摩訶薩,菩薩是覺有情(眾生),摩訶薩是大有情(眾生)。
恆河沙 梵文gaṅgā-nadi-vāluka,新譯殑伽沙。恆河是印度東北的大河,是印度的三大河流之一,發源於喜馬拉雅山的南部,沿路匯集大小無數的支流,向東南奔流五百里,然後與波拉馬波脫拉河會合,流入印度洋。恆河流域一帶,是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的大平原,數千年來,是印度文明的中心,佛教以及許多的印度哲學家,都以此一流域為發祥地。印度民族,便將此恆河視為神聖。
大乘經典中常以恆河沙來形容數量的眾多,原因是其他河流沒有恆河那樣源遠流長而且沙細又多,加上釋迦世尊遊化人間,就在恆河兩岸。《大智度論》卷七,對此有如下的說明:「恆河沙多,餘河不爾。復次是恆河是佛生處、遊行處,弟子眼見,故以為喻。……諸人經書,皆以恆河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除盡,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故以恆河沙為喻。」一個恆河沙數已是無量,何況現有六十恆河沙數的大菩薩眾,雲集來會的場面了。
大精進力 精進是六波羅蜜的第四波羅蜜,精進力是三十七道品之五力內的第二力。是以信、精進、念、定、慧的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五根增長,對治邪信、懈怠、邪念、亂想、三界諸惑,稱為五力。大精進力,則為兼攝五根五力的精進波羅蜜,策勵自己,勇猛不懈怠,修行一切善法,伏斷一切惡法。此處因係指的是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奮力修持悲智雙運、難行能行的菩薩萬行,永不疲厭,絕不退心,故名大精進力。
已曾供養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供養諸佛是大乘菩薩行的必修功課之一,基本的菩薩道,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基本的成佛之道是以智慧心斷除煩惱,以大悲心成熟眾生,以六度四攝,透過利人來成長自己。為了感恩諸佛說法的功德,為了見賢思齊學習諸佛的福慧莊嚴,所以要對諸佛稱讚、禮拜、供養,並且在佛住世之時要請佛說法,當佛涅槃之前要請佛住世,這些都是菩薩行者必須做的。佛在《法華經》中,處處讚歎供佛功德,每為弟子授記,便說各自於當來成佛之前,將要供養多少數量的諸佛。意思是說,若要成佛,先當逐一於無數諸佛之前作供養人,以財物、體力、心力等修種種供養,甚至如《法華經》及《梵網菩薩戒經》中鼓勵以燒身、燒臂、燒指等供養諸佛,才是真的精進。7此在聲聞法中是被禁止的極端苦行,但於菩薩行中,是受鼓勵的難行能行。站在人間身的立場,應該禁止燒身的苦行,則是不必懷疑的。
那由他 梵文的nayuta,是一個很大的數目,相當於漢文的億,而此億有三等:十萬、百萬、千萬,在佛典中各派論師之間,億數也有多少不等,一般的漢文化中,多是以十萬為一億,此在《一切經音義》卷三,就是如此解釋。8現代人所說的億,是一萬萬。
悉能轉不退法輪 是說以下經文中所介紹的那些大菩薩們,都是已位階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已得無生法忍,已登三不退轉之中的第二行不退位。所謂三不退是萬劫修因至十住位為「位不退」,入初地位為「行不退」,八地以上為「念不退」的無功用位。
不退轉的梵文是阿鞞跋致(avaivartika),其位次在各派論師間雖有不同的見解,大致說是得無生法忍的初地以上大菩薩。因為初地以上的大菩薩,自己已得行不退轉,到了八地以上念不退的大菩薩,已能顯現佛身,為法身大士說法,轉不退法輪。由於以下的經文所舉諸大菩薩,都是八地以上乃至十地滿足最後一身即將補處佛位的等覺菩薩,所以都能轉不退法輪了。
法輪的梵語是dharmacakra,是一種譬喻。印度傳說中的轉輪聖王,能隨輪寶飛行空中,所到諸國,兵不血刃,都會不戰而降,接受輪王的仁政統治。佛所說法,其威力亦如輪寶,所到之處,眾生得聞,便能消滅一切惡不善法,離苦得樂。
若有眾生聞其名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語譯
如有任何一位眾生,得聞其中菩薩摩訶薩之名者,便能於無上的佛道,再也不會退轉失落了。
註釋
聞其名者 是由聽聞得知如許菩薩摩訶薩中的任何一位名號,而念彼菩薩所修法門功德,乃至如《法華經.普門品》所示,僅念菩薩名號,就能有願必成,有難必脫,有苦必離,何況能夠得聞六十恆河沙數的菩薩名號。
無上道 梵文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ṃbodhi),是佛智之名,譯作無上正遍知、無上正真道,是真正遍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其名曰:法慧菩薩、師子慧菩薩、金剛慧菩薩、調慧菩薩、妙慧菩薩、月光菩薩、寶月菩薩、滿月菩薩、勇猛菩薩、無量勇菩薩、無邊勇菩薩、超三界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香象菩薩、香上菩薩、香上首菩薩、首藏菩薩、日藏菩薩、幢相菩薩、大幢相菩薩、離垢幢菩薩、無邊光菩薩、放光菩薩、離垢光菩薩、喜王菩薩、常喜菩薩、寶手菩薩、虛空藏菩薩、離憍慢菩薩、須彌山菩薩、光德王菩薩、總持自在王菩薩、總持菩薩、滅眾病菩薩、療一切眾生病菩薩、歡喜念菩薩、饜意菩薩、常饜菩薩、普照菩薩、月明菩薩、寶慧菩薩、轉女身菩薩、大雷音菩薩、導師菩薩、不虛見菩薩、一切法自在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
註釋
以上經文中,共列四十九位大菩薩聖號,在不空三藏的譯本中,列舉四十六位大菩薩聖號,多半只是漢譯用字上略有不同,例如無量勇健菩薩及無邊勇健菩薩,比起覺賢三藏譯本,多一個「健」字。又如以香悅吉祥菩薩及吉祥藏菩薩,換取覺賢譯本的香上首菩薩及首藏菩薩。又以慈氏菩薩及曼珠室利童真菩薩,換取覺賢譯本的彌勒菩薩及文殊師利菩薩。這些僅是(唐以前的)舊譯與(唐代的)新譯所用文字不同,內容則同。唯於不空譯本中,在舉出諸大菩薩名號之後,接著有「而為上首」四字,為覺賢譯本所沒有的。表示這些大菩薩,是六十恆河沙菩薩的先導者,或是悲智的果位最高者,所以稱為上首,也站在最靠近說法主釋迦佛的法座。其中為我們最熟悉的是觀音、勢至、彌勒、文殊等四大菩薩,但不知何故未見《華嚴》、《法華》、《維摩》、《楞伽》等諸大乘經中常見的如普賢等諸大菩薩。
如是等六十恆河沙菩薩摩訶薩,從無量佛剎,與無央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俱,悉皆來集,尊重供養。
語譯
像以上這樣偉大的菩薩們,有六十恆河沙數那麼多,都是從十方無量數的佛國淨土前來與會;跟他們同來的,尚有無法計算其數目的八部天神等眾,一齊聚集到釋迦世尊所在的耆闍崛山,尊敬隆重地奉上了他們各自的供養。
註釋
無量佛剎 剎是剎土,是梵語差多羅(kṣetra)的訛略漢文音譯,意為國土,「佛剎」便是佛國淨土,十方無量諸佛,每一尊佛,都各有一個成熟眾生的國土,每一國土的範圍,稱為一個大千世界,每一個大千世界,不一定都有十法界眾生。釋迦所教化的國土,名為娑婆世界,含有六凡四聖的十法界眾,其他諸佛國土,有的也具足十法界,有的雖是人天凡聖同居,唯沒有地獄、餓鬼、異類傍生的三惡道眾生,不像娑婆世界具有欲、色、無色的三界,稱為五趣雜居地。例如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沒有三界,只有蓮邦,雖有各類彩色的鳴禽,卻都是佛力化現,不是業報使然的異類傍生,所以相對於娑婆世界的穢土,名為淨土。
大乘經中的十方無量諸佛,各有佛的名號及國土的名稱,經中列舉的佛號及佛國名,大概僅有數千個,佛教徒們最熟悉的,恐怕不出十個,縱然每天讀誦《阿彌陀經》六方諸佛中的三十八尊佛號,平常對於那些佛的印象恐怕也是模糊的。
在中國佛教徒的信仰中,除了釋迦牟尼佛,大概僅能信賴西方的阿彌陀佛,臨終之際,來接引往生極樂國土;有了災難及健康的問題,便祈求東方藥師琉璃光佛,消災、植福、延壽、平安、吉祥,卻很少有人關心藥師佛的琉璃光淨土是怎樣的一個環境了。
所以,無量佛剎,是存在於對佛經的信仰中,並不在人間的生活中。大乘經典中所載大法會上的無量大菩薩眾,來自十方諸佛國土,對於凡夫而言,也僅是信仰,而無從親見;若有凡夫與會,亦是如聾如盲,聽不到、看不見。應該說,那些大菩薩眾,不是人間身的肉眼能見,他們沒有物質的實體,也不占空間位置,既然都是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當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五分功德為身。
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其中以天眾及龍眾為上首,故稱為天龍八部,或名為八部眾。這是佛教攝化了印度原有宗教所信的群神,予以整合歸類,成為八大類的護法群神,稱為護法諸天的八部眾。
天 梵語提婆(Deva),義涵很廣,通常指的是三界一共二十八個等級的天帝、天臣、天子、天民;但提婆一字,也包含了鬼神的全部。習慣上,凡是善類的諸神即名為天,惡、不善類的諸神便稱為鬼。因此而有地居天及空居天之分,色、無色界為空居天,欲界的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亦名三十三天),是地居天,在人間世各種皈信了佛法,護持三寶的鬼神及畜神等靈界眾生,也都被稱為地居天。
一般的概念中,天界眾生雖涵蓋三界,但狹義的天,其實多指欲界的四天王天及忉利天,是地居天的範圍;色界及無色界屬於禪定天,雖有大梵天及魔天,會請佛說法,會擾亂大修行人,但與人間接觸的機會極少。此處經文中天龍八部的天眾,以經中的常例,也多是指空居天的梵天眾、地居天的忉利天眾、四天王天眾,而忉利天及四天王天的天眾,都是手持金剛鈴的夜叉像。
忉利天主釋提桓因,即是夜叉眾中最高的夜叉王,夜叉之中高德者善行者稱為天,低層者行不善者,稱為鬼。其他諸部,都是高層天眾忉利天及四天王天的扈從者,或飛行於空中,或沉潛於水中,或居住於地面的深山大澤,當在有佛出世正法住世之際,便親近佛法,護持三寶。
有些場合的八部眾,他們本身就是諸佛菩薩的化現,例如唐譯八十卷本《華嚴經》的〈世主妙嚴品〉中,除了天龍八部眾是諸大菩薩,連一切山、河、海、水、火、草、稼、風、雲、晝、夜等的守護神,也都是已經「安立一切智道」的大菩薩。另如《法華經.陀羅尼品》中,有十名羅剎女及鬼子母等,也同聲說咒,永遠護持受持讀誦《法華經》者,那也是大菩薩的化現。以此類比,來集於《如來藏經》說法大會的八部眾,應該也是初地以上的大菩薩了,若係凡夫層次的鬼神等眾,是無法參與的。
這種特色,也就是通俗化的大乘佛教,不論是什麼形相的什麼身分,凡是接受、護持、弘通、現身說法的,都可能是菩薩摩訶薩。因此我於西元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臺灣大地震發生後,就對許多人說:「罹難者都是菩薩的現身說法,是我們的老師,救了我們的下一代。」
龍 梵文Nāga,為畜類的水中之王,有時行雲布雨於空中。夜叉梵文Yakṣa,新譯為藥叉,例如《藥師經》中的十二藥叉大將,便是夜叉,是飛行於空中的鬼神,為飛天的一種。
乾闥婆 梵文Gandharva,意譯為香陰,他們唯依嗅聞香臭之味做為五陰之身,是帝釋天的音樂神。我們在敦煌的壁畫及雲岡的浮雕中,都可看到成群的樂隊演奏圖,或坐或飛或倒立,或彈或吹或打擊,便是乾闥婆眾了。
阿修羅 梵文Asura,舊譯為無酒,新譯為非天、無端正,此一部眾,福報如天人,德行不像天人,故名非天。男性形貌醜陋,女性容貌美艷,男修羅眾常與帝釋天戰鬥,而又每戰必敗,躲入大海,或入藕孔。若皈信佛法,則為護法之神。
迦樓羅 梵文Garuḍa,譯為金翅鳥,亦名大鵬,兩翅伸展,相去有三百三十萬里,已是無法想像其展翅的雄姿有多麼巨大!相傳此鳥以龍為食,皈信佛法後則以法為食。寺院迄今每於食時,尚有「出生食」的儀式,便是象徵著供養迦樓羅眾以及羅剎鬼子母眾。
緊那羅 梵文Kiṃnara,舊譯為非人,新譯為歌神,身形似人而頭上有角,有被稱為人非人,是帝釋天的兩類音樂神之一,乾闥婆是演奏樂器的,緊那羅是歌手。在佛法中則是演唱佛法之神。
摩睺羅伽 梵文Mahoraga,譯為大蟒神、大腹行、地龍,也就是爬蟲類的蛇神。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7 自家寶藏|緒論|三、經題及譯者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