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萎花有佛喻
爾時世尊,告金剛慧及諸菩薩言:「善男子!有大方等經,名如來藏,將欲演說,故現斯瑞,汝等諦聽,善思念之。」咸言:「善哉!願樂欲聞。」
語譯
那時候,釋迦世尊向金剛慧菩薩等諸菩薩眾宣告說:「善良的男士們唷!有一部大方等經,名為如來藏的,我將要演說,所以顯現如此的祥瑞景象,你們要用心地聽,並且如其所聽而深深地思惟,憶念不忘。」
大家同聲回應說:「太好了!我們希望並且喜歡聽聞這部經。」
佛言:善男子!如佛所化,無數蓮花,忽然萎變,無量化佛,在蓮花內,相好莊嚴,結加趺坐,放大光明,眾睹希有,靡不恭敬。
語譯
釋迦牟尼佛說:善良的男士們唷!像剛才佛陀以神變所化現的無數蓮花,綻開之後,雖然瞬息之間便萎謝而變成臭穢可厭之物,但在蓮花之內,出現了無量無數的化身如來,具足三十二種莊嚴身相,八十種隨形之好,昇在虛空的蓮台之上,結跏趺坐,各放無數百千光明。大眾見了如此難得稀有的神變,沒有一位不起恭敬心的。
註釋
相好莊嚴 是指佛的父母所生身,有如轉輪聖王,具足三十二種大人之相,加上八十種隨形之好,故稱為佛的相好莊嚴身。
相好的梵文是lakṣaṇavyañjana,相是大相莊嚴,好是莊嚴大相的小相莊嚴。佛的報身,則具八萬四千相好乃至無量相好。此類相好莊嚴,雖與前面介紹的福慧二種莊嚴不同,然於《觀無量壽經》有云:「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可知用心觀想佛時,此心即是如來相好莊嚴,也可解釋成為:眾生心中,本具如來的內外莊嚴,故名為如來藏。
此心觀佛,是心即佛。這也是我們提倡人間淨土的經證之一,凡能於一念之間,念佛名號、想佛相好、觀佛功德者,即此一念,便同諸佛,同住淨土,何況念念之間,常常念佛、想佛、觀佛呢!無怪乎彌陀淨土的法門,有十念往生之說,應該是可信的。
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語譯
就是這樣,善良的男士們唷!以我釋迦如來所具的佛眼,觀察到一切眾生,在各自的貪欲、瞋恚、愚癡等無量煩惱之中,也都有如來的一切智、如來的佛眼、如來的莊嚴相好身,結跏趺坐於七寶座上,儼然不動。善良的男士們唷!必須明白,一切眾生,雖然尚在天、人、傍生、餓鬼、地獄等五趣的煩惱身中,確也都有如來藏,從來不受煩惱染汙,並且具足如來的智慧德相,跟我釋迦牟尼佛完全相同。
註釋
佛眼是五眼之一,最高為佛眼,佛也同時具備前四眼。五眼的次第是:
1.肉眼:是父母生的色身所具。
2.天眼:原則是色界的禪定天人所具,人類也可藉修禪定而得天眼,欲界諸天人,也有若干程度報得的天眼,不論遠近、大小、晝夜,以及未來,都能看到。
3.慧眼:二乘的聲聞及緣覺聖者所具,見四聖諦理,明苦、空、無常、無我的智慧。
4.法眼:是初地以上菩薩,已得六根清淨,已證無生法忍,已登不退轉位,能照見一切法門,來廣度眾生的智慧。
5.佛眼:是大覺世尊一切智人的智慧之眼,照了諸法實相,圓滿前四種眼的一切功能。
古人解釋,前四眼是別,佛眼是總;其實前四眼的功能都有限,唯有佛眼的功能無限。
貪欲、恚、癡 總名為三毒,或名為三根,此三種煩惱,是生起一切惡業的根本。
貪欲心,是貪得無厭,對於一切順境,永遠貪求追取,沒有止盡,不僅為了滿足生理的欲望,主要是追求滿足心理的貪著。所謂欲壑難填,不僅為了需要,主要是為了想要的占有欲。因此我提出「四要」的方法,來幫助大家對治貪毒:「需要的才要,想要的不重要,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
瞋恚心,是憤怒怨懟不慈悲,對於一切逆境,永遠記恨,不能釋懷,不僅恨人一生,乃至懷恨含怨至死。不論有理無理,不問是對是錯,凡是不能隨順己意者,不能如己所願者,便起瞋恚不平之心。一般人所說的「小不忍則亂大謀」,便是由於不能抑制一時的怒火爆發,不一定會傷害人,自己則必定會受損失。因此我提供了「四感」的方法,來幫助大家對治恚毒:「感恩順逆因緣使我們成長,感謝給我們奉獻服務的機會。用佛法及倫理的軌範感化自己,以謙虛、尊重、友善的行為感動他人。」
愚癡心,是不信因果、倒因為果、倒果為因,希望不勞而獲,希望不負責任;愚癡也是不明因緣,不知隨順因緣的順勢而為、因勢利導,不知促成因緣、創造機會,並且不知化危機為轉機。只知自高自大,一味地堅持己見,死命地不肯適應環境狀況;使得自己覺得,又似非常渺小,經常坐困愁城,總是處處有鬼打牆,時時有人扯腿,自哀自嘆,生不逢辰,命途多舛!
因此我提出「四它」的方法,來幫助大家對治癡毒:「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面對現實,必須學取經驗;接受現實,必須盡職負責;處理現實,必須盡心盡力;放下現實,乃是事過之後,不論解決或未解決,均宜如鳥行空,不留痕跡。這樣才能使你左右逢源,著著是活棋、處處有生路、時時遇貴人,這樣才能使你轉變愚癡而成智者。
除了用四要、四感、四它來分別對治三毒之外,還當以四福及四安,來增益人生,莊嚴人間的社會,莊嚴內心的世界。以「四福」來莊嚴人間社會是:「知福才能知足常樂,惜福才能經常擁有,培福才會增長幸福,種福才會人人有福。」同時當用「四安」來提昇人品:「安心的要領是少欲知足,安身的要領是勤勞節儉,安家的要領是相愛相助,安業的要領是清淨精進。」
以上便是我在一九九九年提倡推廣的「心五四運動」,目的就是為了對治眾生(人)的三毒,促成人間淨土的福慧莊嚴。心五四運動的內容,是以人心觀念的改善為著眼,以社會環境的改善為目標,因此,我們法鼓山最先提出心靈環保的運動,接著配套推出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的運動,用來協助今日世界各國共同推動的環保意識,並且提醒世人:環保的主要問題是在於自私的人心所造成,擒賊宜先擒賊王,環保宜先從心靈的正本清源做起,所以我們具體地提出了心五四運動的主張。
如來智 能含三智:1.聲聞及緣覺的二乘聖者得「一切智」,知一切法總相是空相;2.聖位的菩薩得「道種智」,知一切種種的差別道法;3.諸佛得「一切種智」,通達一切道法的總相別相,是圓滿具足的智慧莊嚴。
佛智又名「一切智」,例如《法華經.化城喻品》云:「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法華經.藥草喻品》亦云:「我(佛)是一切知者。」《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云:「復次後品中,佛自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以此可知,《般若經》的一切智是二乘聖者事,《法華經》的一切智是佛事。諸佛具足三智,圓滿三智。故對二乘說,只得一切智,是了知諸法總相;對佛說一切智,是了知一切法的總相別相。
嘉祥的《法華經義疏》卷一說《般若經.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種種相故,名一切種智。」此在《十八空性論》說佛有二智:1.如理智,即無分別智,2.如量智,即無分別之後智。因此《成唯識論》,將如理智稱為根本智,將如量智稱為後得智。緣真諦之理者為根本智,了俗諦之相者為後得智,根本智斷惑證真,後得智應化無方。其實也可與一切智、一切種智的內容相通。三智中的道種智,即是尚未圓滿的一切種智。故此「種」字,是林林種種各式各樣的差別之義,不是種子及播種之義。
又善男子!譬如天眼之人,觀未敷花,見諸花內,有如來身,結加趺坐,除去萎花,便得顯現。如是善男子,佛見眾生如來藏已,欲令開敷,為說經法,除滅煩惱,顯現佛性。善男子!諸佛法爾,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眾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但彼眾生,煩惱覆故,如來出世,廣為說法,除滅塵勞,淨一切智。善男子!若有菩薩,信樂此法,專心修學,便得解脫,成等正覺,普為世間,施作佛事。
語譯
這段經文,是本則萎花有佛喻的中心所在,其中「一切眾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句,乃是中心的中心,要讓一切眾生堅定信心,相信人人必能成佛。語譯如下:
還要向你們諸位善良的男士說,譬如有人已得天眼通,觀看未開的蓮花蕾,即預見花內已有蓮實一樣,眾生煩惱花內,即有如來的相好之身,結跏趺坐,等待煩惱的花開葉萎,如來立即顯現。
就是這樣,善良的男士們唷!我釋迦牟尼,見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之後,就要使得他們的蓮花開敷,為大家演說經法,令大家除滅醜陋臭穢的煩惱,猶如蓮花的葉瓣萎謝,顯露出如來藏中的清淨佛性。
善良的男士們唷!諸佛之法,本來就是現成的,不論有佛出世,或者無佛出世,一切眾生本具的如來之藏,永遠常住於眾生心中,是不會有變化的。但是那些世間的眾生,由於清淨的佛性被煩惱覆蓋了,所以要有佛出世,處處說法,使得眾生修學佛法,除滅汙亂身心的煩惱塵勞,清淨本具的佛智。
善良的男士們唷!只要有哪位信受喜樂這種佛法的菩薩,專心修學這種佛法,便能從一切煩惱獲得解脫,並且能夠完成佛的正等正覺,普遍地為世間眾生說法,做最上布施的佛事。
註釋
佛性 如來藏的異名,亦稱為佛界(buddha-dhātu),是指一切眾生皆有覺悟之性。性是本性,恆常不會改變;又是真如,也是法性,是永遠如此,普遍如此的。《華嚴經》卷三十九云:「佛住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可見佛性是與空性同義。《涅槃經》卷二十七有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本經此段之中的「如來之藏,常住不變」,和佛性常住不變,是完全相同的。眾生未成佛時,名之為如來藏及佛性,眾生成佛之後,名為如來、名為佛。
《涅槃經》有「三因佛性」的設立:1.正因佛性,是離一切邪非的真如,能成就法身的果德。2.了因佛性,是照了真如的智慧,能成就般若的果德。3.緣因佛性,是緣助了因,開發正因的一切善根功德,能成就解脫的果德。10古來註釋家,有用土內藏金來比喻《涅槃經》的三因佛性。眾生的佛性,非一切天魔外道所能破壞,如土藏金,金性永不變壞,稱為正因佛性;如人能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壞,名為了因佛性;一切善根功德,資助開顯正因佛性,如掘金出土,名為緣因佛性。
法爾 常被用作「諸佛法爾」及「法爾如是」等句,是遍於一切法的法性,在眾生(主要是人)為佛性,在諸佛為法身。也是指的《大乘起信論》所說「離言真如」,11《華嚴經》等的法界,自性清淨心的存在,是天然的,不假造作的。若佛出世,若佛不出世,若知佛法,若不知佛法,若有修行,若無修行,佛性如來藏,恆常不變,名為法爾。修集無量功德,種植無量善根,均與佛性如來藏的質量之存在無關,但能藉助於善根功德,顯現常住不變的、法爾如是的佛性如來之藏。
塵勞 煩惱的異名,煩惱能染汙眾生的清淨真性。塵是塵垢,勞是勞累,煩惱染心如塵垢覆鏡,勞累眾生從生至生不得解脫。通稱人的煩惱之多,其數無盡,印度的大數,多用八萬四千,涵蓋一切數量,故稱八萬四千塵勞,《法華經.見寶塔品》,則有:「持八萬四千法藏」的經句,意謂以八萬四千法藏,對治八萬四千塵勞。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如萎變花,其花未開敷,
天眼者觀見,如來身無染。
除去萎花已,見無礙導師,
為斷煩惱故,最勝出世間。
佛觀眾生類,悉有如來藏,
無量煩惱覆,猶如穢花纏。
我為諸眾生,除滅煩惱故,
普為說正法,令速成佛道。
我已佛眼見,一切眾生身,
佛藏安隱住,說法令開現。
語譯
當時的釋迦世尊,再以偈頌復述如下:
用萎謝的蓮花葉片作譬喻,當花還沒有開放之時,若有人能以天眼通來觀看,便可見到花中的如來身相清淨無染。只要去除了萎謝的花片,便可見到已證無礙智慧的大導師了,為了斷除眾生心中的煩惱,所以最殊勝的如來出現在世間。
以佛的智慧之眼觀察一切眾生,一一皆有如來之藏在他們身中,只因為有無量的煩惱隱覆,就好像是被許多的萎花葉片所纏。我今是為了一切眾生,除滅各自的種種煩惱,普遍為大家宣說佛的正法,使得所有眾生早日成佛。我以佛的智慧之眼看見,一切眾生身中,各有佛藏安穩地常住,因此說法令使花開佛現。
註釋
無礙導師 導師一詞,已在前面介紹,是諸佛及大菩薩的尊稱,依據《法華經.化城喻品》所說的導師,既是旅行隊伍的嚮導,也是佛的譬喻。至於「無礙」一詞是形容此處所指已得無礙智慧的大導師,即是佛陀世尊。在《維摩詰經.佛國品》有:「心常安住無閡(同礙)解脫。」,是已入不二法門的得大自在。《大智度論》卷二十五說有四無礙智:「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亦名四無礙辯、四無礙解,是八地以上的菩薩摩訶薩及諸佛所得智,主要是能廣宣佛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不論說有說無、說理說事、說譬喻、說因果,無一不是恰到好處的正說與如實說。
最勝 在《無量壽經》卷上,也有「今日世英,住最勝道」的經句,是指住於無上菩提,也就是佛的另一種尊稱。例如最勝遍知,便是無上正等正遍知覺的佛。《無量壽經》在同一處稱佛為世尊、世雄、世眼、世英等,都是住佛所住之意;最勝道與佛所住、導師行、如來德等並用。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7 自家寶藏|經文譯釋|二、如來神變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