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7 自家寶藏|經文譯釋|四、群蜂繞蜜喻

聖嚴法師

四、群蜂繞蜜喻

復次善男子!譬如淳蜜在巖樹中,無數群蜂,圍繞守護。時有一人,巧智方便,先除彼蜂,乃取其蜜,隨意食用,惠及遠近。如是善男子!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如彼淳蜜,在于巖樹,為諸煩惱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護,我以佛眼,如實觀之,以善方便,隨應說法,滅除煩惱,開佛知見,普為世間,施作佛事。

語譯

此喻也是說明,眾生的如來藏被煩惱掩蔽了,如來說法,便是教導眾生如何滅除煩惱,開佛知見。語譯如下:

善良的男士們唷!讓我再說一個譬喻,例如有一堆純淨的好蜜,在巖壁上的樹洞之中,有數不清的蜜蜂,成群地飛舞圍繞,牢牢地守護著。當時正好有一位懂得如何捕除這些蜜蜂的人,輕而易舉地就取得了全部的蜂蜜,除了自己隨意享用,同時也分送給遠處與近邊的親友。

就像這樣,善良的男士們唷!一切眾生都有如來之藏,跟那些純淨的蜂蜜一樣,都被藏於巖壁的樹洞之中,尚被無數無量的煩惱群蜂,圍繞遮蔽,層層守護,不見佛性之蜜,但見煩惱之蜂。以我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之眼,就能確實見到,因此要以善巧方便,隨著眾生的根器,宣說成佛的正法,滅除眾生的煩惱,使得依教奉行佛陀正法的眾生,開啟佛的所知所見,然後也同我釋迦如來一樣,普為世間一切眾生說法,做最上布施的佛事。

註釋

方便 梵文upāya,音譯漚和。這段經文,兩度用了方便一詞,一般而言,是指通權達變,稱為權巧方便,或為善巧方便。為使眾生接受佛法,修學佛法,可用種種技巧、種種方式、種種因緣、種種工具、種種名相分別,諄諄善誘,都可名為方便。《法華經.方便品》有云:「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即是以方便說法。至於諸法實相,則「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佛所證的真實法,是實相無相,離四句絕百非的不可思議境界,諸佛凡有說法,無非權巧方便,應病處方給藥,沒有定法,所以《法華經.方便品》云:「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因此,方便之義,可有兩層:第一義的真實法,無法可說,凡有所說盡是方便法,包括八萬四千法門。

又在方便法中可分作難行道的智慧精進門,易行道的信願慈悲門,此於龍樹的《十住毘婆沙論》卷五,有如此的看法:「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前者為難行道,後者為易行道。修六度萬行,歷無數劫成佛,是難行道的智慧精進門,修念佛功德,求生西方淨土,早得阿鞞跋致(不退轉位),是易行道。除了阿彌陀佛淨土的念佛法門是易行道,《法華經》主張的「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以及塑畫佛、歌唄佛功德、一花供佛像、散心一稱南無佛等,都已成就了佛道。如此種種,也都是無量方便法門中的易行道。

「開佛知見」此一經句,也在《法華經.方便品》見到:諸佛世尊出現世間,是為「欲令眾生開佛知見」,接著還有「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道」。依天台智顗的《法華文句》卷四說:「佛以一切種智知,佛以佛眼見,開此智眼,乃名佛知見。」古來有註釋家以為,獲得佛知見,有四個次第:菩薩於十住位,初斷一分無明,得少分佛知見,名之為開佛知見;初地為示佛知見,八地為悟佛知見,十地之後至佛位,名為入佛知見道。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如巖樹蜜,無量蜂圍繞,

巧方便取者,先除彼群蜂。

眾生如來藏,猶如巖樹蜜,

結使塵勞纏,如群蜂守護。

我為諸眾生,方便說正法,

滅除煩惱蜂,開發如來藏。

具足無礙辯,演說甘露法,

普令成正覺,大悲濟群生。

語譯

當時的釋迦世尊,再以偈頌復述如下:

就像藏在巖壁樹洞之中的純蜜,被無量無數的蜂群圍繞守護著的那樣,若有技巧高明的人取蜜,首先是將那些蜜蜂驅除。一切眾生本具的如來藏,也像是巖壁樹洞的純蜜一樣,被無盡的煩惱結使塵垢勞累纏繞,就像樹中之蜜被無數的蜂群守護。

因此我要為一切眾生,方便演說佛陀的方等正法,使諸眾生滅除心中的煩惱之蜂,開發如來的智慧蜜藏。具足四種無礙智辯,演說不死的甘露佛法,普令眾生成等正覺,以大悲心慈濟眾生。

註釋

結使 結、使、塵勞,都是煩惱的異名。以煩惱為因而結集生死果報,故名煩惱為結。又以有煩惱的繫縛,使眾生不得解脫,故名為結。總之,結為生死之因。斷三結,便證聲聞的初果,名為預流果,所謂三結是:1.見結,為我見,2.戒取結,為持邪戒,3.疑結,為疑正理。此三結總名為見惑。

又有五結:1.貪結,貪著生死法之煩惱;2.恚結,對於違背己情而起憤怒之煩惱;3.慢結,恃己凌他之煩惱;4.嫉結,妒他盛榮之煩惱;5.慳結,慳惜財物之煩惱。

另有五下分結、五上分結:1.「五下分結」,是三界中的欲界結,包括貪欲結、瞋恚結、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離此五結,便超脫欲界煩惱。2.「五上分結」,是色界及無色界結,包括色愛結,貪著色界禪定中之五妙欲;無色愛結,貪著無色界四空定之境界;掉結,色界及無色界眾生仍會心念掉動,退失禪定;慢結,色界及無色界眾生,尚有自恃而凌他之煩惱;無明結,色界及無色界眾生,仍有無明癡闇,所以未能解脫。

通常,結、使二字都是連用的。使是一種譬喻,如世間奉法令監管罪犯的獄吏,名為公使,讓罪犯繫於牢獄,不得自由。煩惱亦然,纏縛眾生,不得解脫。一般而言,共有十種根本煩惱,名為「十使」:1.貪欲,2.瞋恚,3.無明,又名愚癡,4.慢,5.疑,6.身見,又名我見,7.邊見,8.邪見,9.見取見,10.戒禁取見。此十項又名十根本煩惱、十大惑、十隨眠等。

十使中的後五項,名為五利使,身見至戒禁取見的五見,但迷四聖諦的理性而起,惑性銳利,屬於見思二惑(一名見修二惑)中的見惑,在見道位一時頓斷,故名見惑。十使中的前五項,名為五鈍使,貪欲至慢的四種根本煩惱,於世間之事物起迷執之惑,疑使雖就四聖諦之真理起惑,以其猶豫不決的自性而言,仍屬於鈍使。此五鈍使,要在見道之後的修道位上逐漸分斷,故名思惑亦名修惑。

甘露法 甘露的梵語是阿蜜哩多(amṛta),是一種天酒、美露。《金光明經文句》卷四云:「甘露是諸天不死之神藥,食者命長身安,力大體光。」如來說法,能令眾生,出生死海,得涅槃樂,故在《法華經.普門品》有「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的經句,《涅槃經》卷二也有「如來甘露法雨」之句。可知甘露法的譬喻,即是佛法的異名。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7 自家寶藏|經文譯釋|三、萎花有佛喻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7 自家寶藏|經文譯釋|五、糠糩粳糧喻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