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7 自家寶藏|經文譯釋|七、貧家寶藏喻

聖嚴法師

七、貧家寶藏喻

復次善男子!譬如貧家,有珍寶藏,寶不能言,我在於此;既不自知,又無語者,不能開發,此珍寶藏。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如來知見,力無所畏,大法寶藏,在其身內,不聞不知,耽惑五欲,輪轉生死,受苦無量。是故諸佛,出興于世,為開身內,如來法藏,彼即信受,淨一切智,普為眾生,開如來藏,無礙辯才,為大施主。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眾生,有如來藏,故為諸菩薩而說此法。

語譯

善良的男士們唷!再為你們說一則譬喻,例如在一戶貧窮人家,有一個寶藏,藏有大批的珍寶,可惜已經無人知道。那個寶藏,既不自知是寶藏,也無人傳說有寶藏,那戶貧窮人家,便不可能開發此一珍寶之藏。一切眾生,也就像那個貧窮人家一樣,不知本來具足佛的知見,以及十力四無所畏等的大法寶藏,就在眾生身內。由於不聞不知,以致一味地耽著於五欲的煩惱之惑,輪轉於生死之海,受苦無量。

由於這樣,才有諸佛出興世間,為眾生說法,勸勉眾生打開自己身內的如來法藏;使彼眾生,聞即信受,淨一切智,亦皆普為一切眾生,開啟如來之藏,具足無礙辯才,成為偉大的施主。

就是這樣的,善良的男士們唷!我釋迦牟尼佛以佛眼觀照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法藏,因此要為你們諸位菩薩,宣說此法。

註釋

力無所畏 佛的力用有十種,稱為十力;佛的化他之心,無畏無懼,共有四種,名為四無畏,亦名四無所畏。已登無功用菩薩位的大菩薩,也有力無所畏,只是不及佛的圓滿。

十力的內容是:1.知覺處(道理)非處(非道理)智力,是對一切物的如實知覺。2.知三世業報智力,是對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的如實覺知。3.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是對各種禪定、八解脫、三三昧等的如實覺知。4.知諸根勝劣智力,是對一切眾生的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的時節因緣,都能如實覺知。5.知種種解智力,是對一切眾生的種種知解,都能如實知覺。6.知種種界智力,是對世間眾生的種種境界不同而能如實普知。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是對世間一切眾生,各各修持五戒、十善、八正道等法門的因行,而至人間、天上及涅槃解脫等有漏、無漏的果報,都能如實普知。8.知天眼無礙智力,是能以天眼,如實觀知,一切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9.知宿命無漏智力,能以宿命智,對一切眾生過去生死以及無漏的涅槃功德,如實覺知。10.知永斷習氣智力,是對自己的一切妄惑餘氣,能使之永斷不生,如實覺知。十力詳細的說明可見《大智度論》卷二十四《俱舍論》卷二十九

四無所畏,有佛及菩薩不同的兩種。如來的四無所畏見於《大智度論》卷四十八《俱舍論》卷二十七:1.一切智無所畏,是指如來於大眾之中,作獅子吼,而言「我為一切智人」,無有怖畏之心。2.漏盡無所畏,是指如來於大眾之中,作獅子吼,而言「我斷盡一切煩惱」,無怖畏之心。3.說障道無所畏,是指如來於大眾之中,作獅子吼,而說「障害佛道之法」是什麼,無怖畏之心。4.說盡苦道無所畏,是指如來於大眾之中,作獅子吼,宣說「盡苦之道」是什麼,心無怖畏。

菩薩的四種無畏,見於《大智度論》卷五:1.總持不忘說法無畏,2.盡知法藥及知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3.善能問答說法無畏,4.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由此可知,不論是佛是菩薩,四無所畏都是指說法無畏。因此而有中國古人主張,未得神通,不宜說法。這是過分強調佛菩薩的果位功德所致,查考歷代善知識而被尊稱為三藏法師的,尤其是中印各宗各派的大宗師們,極少有人是以神通力觀察聽眾根性之後才說法的。何況《法華經》也特別強調為他人說法的功德。

五欲 有兩類:1.是指色聲香味觸的五塵境,能使人生起貪愛欲取之心,是通過眼耳鼻舌身的五根,對五塵境產生貪著的煩惱之心,故名五欲,又名五妙欲,通欲界、色界。2.是指財物欲、男女色欲、名欲、飲食欲、睡眠欲,僅於三界中的欲界有之。凡是想要而非必須的需要,都屬於心理的貪欲,是占有的貪得無厭,名為五欲。

修道之人,同樣也有五根對五塵境,同樣也不能不擁有最起碼的資生衣物醫藥,也會需要最簡單的飲食及適量的睡眠,除了可以修梵行而離男女性的交接,也可能有實至名歸的名聲。只要不以染著心貪求多求,不是占有,不是名不副實的虛榮,便是少欲知足,便能知足常樂。否則便如《大智度論》卷十七所說「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了。

大施主 是指究竟佛果位的如來。施的梵語是檀那(dāna),是慈悲的表現,對眾生有大慈悲,即是因為行大布施。佛的果德,是悲智兩足,智足為大智的究竟覺者,悲足為大悲的大施主。布施是六度之中最容易做的,若能樂於布施,不僅增長慈悲心,也能增長智慧,更能增長尊重、恭敬、感恩之心。只要願行布施,此人即能精進、節儉、知慚愧、少欲知足、少煩少惱、增長智慧。所以真有智慧之人,必定會多行布施,為行布施,必定精進增長其所擁有,必定是少欲知足、離苦得樂的智者。

如來處處鼓勵布施行,富有者當布施,貧窮者亦當布施,有勢力有智慧者當行布施,少力少智者亦當布施。中國的老子也說「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所有偉大的人格,無不是從奉獻自己的所有以成就他人的福利而來。因此,布施波羅蜜,列為六度萬行菩薩道的首要項目。

《成唯識論》卷九云:「施有三種,謂財施、無畏施、法施。」財施是以財物布施,不論無財有財、少財多財,均應布施。釋迦世尊時代,貧者如乞丐女以一燈供佛,也為佛所讚歎;大富長者男及大富長者女,以整座的園林精舍供養,也受佛陀讚歎,均有大功德。無畏施是施與眾生脫離恐怖畏懼,也就是能為眾生所依怙,這就不是普通少財少智少力者所能做的布施,例如《法華經.普門品》的觀世音菩薩,被稱為施無畏者,因為菩薩能做眾生依怙,有求必應,恰到好處。

法布施則是諸佛菩薩乃至學佛的正信四眾弟子,都能多多少少將各人所知的佛法,向他人說。例如《法華經》的〈法師品〉〈法師功德品〉以及本經所說的,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及書寫佛經分贈他人,均有無量功德。法布施,主要是將佛法的正知見以及正確的修行方法,具體的說是四聖諦、八正道、三十七菩提分法、六度、四攝等解脫道及菩薩道乃至成佛之道的因行,告知眾生,信受奉行,便能去除無量煩惱,開啟如來寶藏。佛能具足三種布施,所以是大施主;《金剛經》說佛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所以是大布施。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如貧人家,內有珍寶藏,

主既不知見,寶又不能言。

窮年抱愚冥,無有示語者,

有寶而不知,故常致貧苦。

佛眼觀眾生,雖流轉五道,

大寶在身內,常在不變易。

如是觀察已,而為眾生說,

令得智寶藏,大富兼廣利。

若信我所說,一切有寶藏,

信勤方便行,疾成無上道。

語譯

當時的釋迦世尊,再以偈頌復述如下:

譬如有一戶貧窮人家,屋內有一個珍寶庫藏,主人既然不知不見,寶藏又不能自己宣說。貧人長年抱窮而愚昧無知,又沒有誰來向他說破,其實是有著自家寶藏竟然不知,因此經常在貧苦中生活。

如來以佛眼觀見眾生,雖然流轉在五道之中生生死死,大寶佛藏就在自己的身內,常住常在常不變易。由於如此觀察之後,便為眾生宣說如來藏的正法,令使眾生得一切智獲大寶藏,既使自成大富也能廣利眾生。

若有信我所說的正法,一切眾生都擁有現成的寶藏,信後就能勤修一切方便行,疾成無上菩提道。

註釋

五道 又譯為五趣,是指三界二十五有的五類眾生:天、人、傍生、鬼、地獄。有的經中,分為六類,稱為六道,即是以上的五道,加一類阿修羅道,由於阿修羅享天福而無天德,故可歸類為鬼道,若具天德則稱為天(deva)。有關五道眾生的各各分際,詳細的敘述資料,可參閱《長阿含經》第四分的《世記經》《大樓炭經》《起世經》《起世因本經》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7 自家寶藏|經文譯釋|六、金墮不淨處喻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7 自家寶藏|經文譯釋|八、菴羅果種喻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