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菴羅果種喻
復次善男子!譬如菴羅果,內(種)實不壞,種之於地,成大樹王。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眾生,如來寶藏,在無明殼,猶如果種,在於核內。善男子!彼如來藏,清涼無熱,大智慧聚,妙寂泥洹,名為如來、應供、等正覺。善男子!如來如是觀眾生已,為菩薩摩訶薩淨佛智故,顯現此義。
語譯
善良的男士們唷!再為你們說一個譬喻吧!例如菴羅樹的果實,內裡的種子不會毀壞,種在土地中,便成大樹之王。
就是這樣,善良的男士們唷!我釋迦如來以佛眼觀知一切眾生,都有如來寶藏,被掩沒在無明煩惱殼內,猶如菴羅樹的果種,藏在果核之內一樣。
善良的男士們唷!這個如來藏是怎樣的呢?那是清涼而無熱惱的,那是大智慧的聚集,那是勝妙寂靜的泥洹(涅槃),被名為如來、應供、等正覺的佛。
善良的男士們唷!我釋迦如來對眾生做了如此的觀察之後,為使諸位大菩薩淨佛一切智故,顯露了這個道理。
註釋
菴羅 梵名āmala,是樹名,異譯為菴婆羅、菴沒羅、菴摩羅,另名阿末羅āmalaka是果名,又有譯為菴摩洛迦、菴摩勒。《維摩詰經.佛國品》羅什三藏註云:「菴羅樹,其果似桃非桃也。」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二十八云:「阿摩勒果,正言菴摩羅果,其葉似小棗,果如胡桃,味酸而且甜,可入藥分也。」但在《梵語雜名》一書中指出,阿末羅果與菴沒羅果是不同的,阿末羅果是圓形直徑一寸大小藥用果,菴沒羅果則是橢圓形大如梨子的食用果。13此處經文中的菴羅果,應係如梨子大小的食用果,佛經中有以「如觀掌中菴沒羅果」形容看得清晰、一目了然,14可知此種果實的體積是相當大的。
菴羅樹身高大,屬於喬木科,故被譽為樹中之王。因為此樹開花多而成果少,所以《大智度論》卷四有引以為喻的偈語云:「菩薩發大心,魚子菴樹華,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因為菩薩初發大菩提心容易,人數也多,在長遠修行途中,退心者也多,成佛者甚少;魚子生產時多,能成為魚及大魚者也少;菴羅樹開的花很多,結成果者很少。可知此樹結果,因為碩大,所以產量少,在佛經中看來,乃是一種上乘的珍果。例如在《阿育王傳》卷三的「半菴羅果因緣」,是敘述阿育王晚年,因為老病而被太子及外道群臣軟禁起來,不讓他再有自由將財物布施給當時的一座大道場雞頭摩寺,最後僅僅得到半隻菴羅果,也遣侍臣送去布施該寺的僧眾。可知這種果實,既有名,也很貴。
從經律中所見,在釋迦世尊住世時代,有幾座名園,提供佛陀作弘化安眾的大道場,稱為僧園,名為僧伽藍摩(saṃghārāma),名為精舍,例如舍衛國的祇園精舍,王舍城的竹園精舍,毘耶離國則有一座菴羅樹園,是菴羅樹女所奉獻的,《維摩結經.佛國品》也有:「佛在毘耶離國菴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的記載,是由一位菴羅樹女布施給佛的。註疏家嘉祥吉藏,將之譯作「捺女園」。這座僧園,在佛陀時代,跟祇園、竹園居於同等地位的三大名藍之一,如果菴羅是普通水果,就不致於如此有名了。
菴羅果應是水果而非堅果,因在本經這段經文中有「在於核內」之句,例如桃、李、杏、棗等,都是水果,並皆有核,核中有仁。近代有學者研究猜測,菴羅果就是現在通稱的芒果,將原音amara,流傳下來,去了頭尾,便成了芒果,也是珍果,也有果核。唯芒果的樹身不是高大到能稱為樹王,產量也不能算是稀少,倒是也開小花結大果。菴羅果是不是芒果,恐還無法論定。
泥洹 梵文涅槃的異譯,是寂滅義,是不生不滅義。從原始佛教所講四聖諦中的「滅諦」、三法印中所謂的「涅槃寂靜」、阿羅漢的「不受後有」、〈雪山偈〉中的「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涅槃經》的佛性、般若、法身、解脫,到諸大乘經中的法界、真如、如來藏,都是指的同一樣東西,那就是無我的智慧、緣起的空性。不過在如來藏系統的經典中,為了不使一般人落於無因無果的斷滅空見,所以不欲明說空性的智慧,要說是一切智、大智慧,要說泥洹就是佛的異稱,就是名為如來、應供、正等覺的佛。
如來藏系經典,是把因中的佛性,視為即是果上的如來,不是由於修行而造作了如來,所以將因中的如來藏與果上具足十種尊號的如來,畫上了等號,以使眾生起信,從此修行,除煩惱而顯佛身。原始的佛法,不說佛性如來藏,但能依諸道品,如法修行,便可離生死的三界而入不生不死的涅槃,那便是知苦果、斷苦集、修滅苦之道、證苦滅的涅槃。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如菴羅果,內實不毀壞,
種之於大地,必成大樹王。
如來無漏眼,觀一切眾生,
身內如來藏,如花果中實。
無明覆佛藏,汝等應信知,
三昧智具足,一切無能壞。
是故我說法,開彼如來藏,
疾成無上道,如果成樹王。
語譯
當時的釋迦世尊,再以偈頌復述如下:
譬如菴羅樹的果子一樣,果肉果核之內的果種是不會壞的,一旦種之於大地的土中,便會生長成為巨大的樹王。以如來的無漏智慧之眼,觀見一切大地眾生,身內本具有如來之藏,就像花果核內的種子一樣。
只是由於無明煩惱覆蓋佛藏,你們應當相信了知,一切的三昧與智慧具足,一切的外力都無能破壞。是故我如來要宣說正法,開啟眾生的如來之藏,使眾生快速地成就佛道,就像培植菴羅果種成為巨大的樹王。
註釋
無漏 梵語anāsravaḥ,是有漏āsrava的否定語。漏是煩惱的異名,三界眾生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六識,緣外境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產生的煩惱不絕,猶如屋頂破了洞,在連綿不斷的雨季中,漏水不停,十分困擾;又如儲水的容器,底部有破洞或破縫,任你整日注進多少功德善法之水,總是隨注隨漏,不僅功德不能圓滿,而又使你困擾不已。所以稱生死三界為有漏界,名為三漏;一切以自我執著為動因的煩惱法,都是有漏法,包括十不善法及人天果報,都是有漏法。
與漏法的煩惱相對者,是出生死法,是解脫法,是菩薩法,是佛法,便是無漏法。例如四聖諦中的道諦,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即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乃至包括菩薩行的六度與四攝,無量無我的悲智大行,難行能行,都是無漏法。如來藏經典,多強調果德的無漏寶藏,少說因行的無漏法門,目的是為引發眾生嚮往成佛的信心,然後鼓勵眾生從事開發如來寶藏的實修工作。
與無漏法類似的另一個名詞是「無為」,梵文asaṃskṛta,因緣造作而成的事相稱為有為,不假因緣造作的,本來現成的真理,稱為無為。也就是《無量壽經》卷上所說的「無為泥洹之道」。小乘聖典立三種無為法,如《俱舍論》卷一:1.擇滅無為,2.非擇滅無為,3.虛空無為(不是太虛空,乃是如實的無礙空)。15大乘的《成唯識論》卷二立六種無為法:1.虛空無為,2.擇滅無為,3.非擇滅無為,4.不動無為,5.想受滅無為,6.真如無為。16這都是論師們對於泥洹(涅槃)的說明。
由此可知,無漏法是涵蓋解脫道、菩薩道、佛道的因行諸道品,以及除一切煩惱成一切聖果的福慧莊嚴;無為法即是果德的異名。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7 自家寶藏|經文譯釋|七、貧家寶藏喻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