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8 絕妙說法|下編 本門|二二、囑累品——摩頂付囑,宣法報恩

聖嚴法師

二二、囑累品——摩頂付囑,宣法報恩

前一〈如來神力品〉是本門流通分中的付囑流通,是跟本〈囑累品〉,同屬於囑累流通。〈神力品〉名為別付囑;此〈囑累品〉為總付囑,又被名為如來摩頂付囑及塔外付囑。〈神力品〉中以《法華經》總攝一切佛法,更約為四句,付囑上行菩薩等,當於如來滅後弘傳;此〈囑累品〉則以餘經方便,導入《法華經》之付囑。

〈見寶塔品〉迄本〈囑累品〉,《法華經》的「虛空會」終了;同時自〈從地涌出品〉迄此〈囑累品〉,對於上行菩薩等的付囑結束;《正法華經》《添品法華經》都是《妙法蓮華經》的異譯本,也均以此品置於最後一品。古來治《法華經》者之間,因此亦有議論。(以上參考坂本幸男博士〈妙法蓮華經注〉)57

太虛大師《法華經講演錄》云:「囑,付囑;累,重疊之義,謂再三付囑。」58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如是三摩諸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

這段經文是說,釋迦世尊以身口意三業加持,將妙法付託無量菩薩摩訶薩。以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是身業加持,而作是言是口業加持,以所修習難得的無上菩提妙法付囑是意業加持。三摩諸菩薩摩訶薩頂是表示殷切鄭重,付囑這些大士菩薩當受持、讀、誦此《法華經》,並廣為宣傳此法是為利益菩薩及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普遍地得聞得知《法華經》是為慈悲無量的佛陀本懷。

釋迦世尊對一切與會的菩薩摩訶薩摩頂付囑,故註釋家們名之為總付囑;〈神力品〉是向地涌的上行菩薩等付囑,以此《法華經》於佛滅之後弘傳流布,故名之為「別付囑」。此品是再三摩頂付囑,全體性的重複叮嚀。這就表示最重要的《法華經》在虛空中進行的大會即將終了。

「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悋,亦無所畏,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

為何如來要將弘傳《法華經》的任務付託給無量無數諸大菩薩呢?那是由於如來只有大慈悲心,沒有一點慳吝不捨之念,亦不畏懼救度眾生的艱難工作,所以能夠普遍給與眾生佛的智慧、如來的智慧、自然的智慧。

依據《法華文句》解釋此三種智慧,是以三智相配合:佛之智慧為照空的一切智;如來智慧為照差別的道種智;自然智慧為並照空有的一切種智。59這是以聲聞智、菩薩智、佛智來配此經的三智慧。太虛大師解釋此三智則云:「佛智慧,指佛之種智;如來智慧,指根本一切智,即一切智之體性智;自然智慧為無為智。」60

其實也可以說,佛之智慧,即是如來智慧及自然智慧;名稱之不同,乃為加強語氣及表示佛智的重要性,因為如來就是佛,佛的智慧,眾生本具,唯欠開發,一旦成佛,佛智自然,非由修得,不從外來。所以下文重提佛智,便單舉如來智慧。

「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悋,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

此謂如來是一切眾生的大施主,大眾應該要學習如來之法,大眾學法之後也不要起慳吝之心,於佛滅後的未來世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夠相信如來的智慧,就應當為他們演說這部《法華經》,使他們得聞得知《法華經》,就可得到佛的智慧。

此處的「大施主」就是如來。施主布施財物,令人離貧窮苦而得生存樂,若以佛法布施則令眾生離煩惱生死苦而得解脫樂。世間凡夫僅可做到以財力布施,救一時之苦;三賢十聖能以佛法布施,可救眾生倒懸之苦而得解脫之樂;唯有如來是法中之王,於一切法得大自在,能應一切根器的眾生需求,普遍給予無上的佛法,同成無上的佛道。所以說一切世間善人是小施主,一切三乘聖者是中施主,諸佛如來是大施主。

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世間善人,僅能做財布施;三乘聖者做法布施;諸佛如來,以最上佛法布施,一雨普潤一切眾生,此品前文又說「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悋,亦無所畏」,因慈悲無慳吝,故能以無畏做布施。慈悲而無所緣境,名之為大慈悲,即是三輪體空施;有大慈悲,即能以無所畏行法布施,所以佛是大施主。

「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這幾句經文是說,如果於佛滅度後,有一些眾生由於根器的原因,不能信受《法華經》,也當為他們解說如來曾經說過的其餘深法,使他們獲得利益而感受到法喜,漸次由三乘法而入一乘法。接受了如來三摩其頂的無量無數諸菩薩們,若能如此依教奉行,便是已報如來所授的法乳之恩。

此段經文指出兩點,相當重要:1.佛法門中,不捨任一眾生,根熟之者,直接授以《法華經》的一乘妙法;根未熟者,不妨先用佛曾說過的其餘深法,即是對二乘淺法而言的通教大乘及別教大乘經典。2.佛住世時,即提倡上報四恩的觀念,教誡弟子們當知恩報恩。收錄於「本緣部」的《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一所說,如來為報歷劫一切父母之恩故,「常修難行苦行,難捨能捨,……乃至具足一切萬行」。《維摩經.菩薩品》云「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為了報恩而修道度眾生。本經則以弘講如來深法,做為報佛之恩。

「時諸菩薩摩訶薩,聞佛作是說已,皆大歡喜,遍滿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頭、合掌向佛,俱發聲言:如世尊勅,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諸菩薩摩訶薩眾,如是三反,俱發聲言;如世尊勅,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這是當時的諸菩薩們對釋迦牟尼佛的回應。聽到世尊這麼付囑,他們非常歡喜,滿心滿身都歡喜,對佛更加恭敬,曲身低頭、兩手合掌,大家同時向著如來發聲宣誓:「世尊,你對我們的交代及訓勉,我們一定會照著去做。是的,世尊啊,請你不要擔心。」這樣的話,他們一連同聲講了三遍。

這是受了如來以妙法、深法委付之後的法會全體菩薩們,做出的共同承諾。

「爾時釋迦牟尼佛,令十方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而作是言:諸佛各隨所安。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這是釋迦牟尼佛為讓十方來的分身諸佛都各回原來的本土佛國,而說:諸位分身佛,可以回去了,但是多寶佛塔,尚請留下。因為多寶佛是為了證明《法華經》,所以在世尊未說完《法華經》以前,請多寶佛塔還是留住靈山上方的虛空之中。到本經此下的第二十三品、第二十四品、第二十五品中,多寶佛塔還有任務未完。

「分身」是佛菩薩為了眾生的利益,可分其身,給他們化現與本身相同的身相,所以也是化身的一種。

化身佛為如來的三身之一,可有三種:1.依應身化現無量的佛身。2.如來為了適應所教化的對象需要,可以隨類而現人、天、龍、鬼等身。3.對於佛的法身、解脫身而言,八相成道的佛,是化身。

諸佛及諸大菩薩,可同時以無量分身,現於無量國土之內及無數眾生之前,例如處處見到觀世音菩薩,人人見到觀世音菩薩,卻未見觀世音菩薩有須臾間離開了極樂世界,彼土未離的是本身,處處見到的是分身。《法華經》所說分身佛,即是如此,是依應身佛的本身分出,此土的釋迦世尊是應身的本身,其餘十方諸佛是此土世尊的分身。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8 絕妙說法|下編 本門|二一、如來神力品——十方世界,如一佛土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8 絕妙說法|下編 本門|二三、藥王菩薩本事品——燒身供養,報聽經恩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