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緒論|三、天台教觀的濫觴

聖嚴法師

三、天台教觀的濫觴

天台學是以《法華經》為根本聖典,其大成者,當然是被尊稱為天台大師及智者大師的智顗禪師,但是在智者大師之前,自西晉時代的竺法護譯出《正法華經》以降,弘揚《法華經》的學者如法雲等,便陸續出現。尤其在東晉時代鳩摩羅什譯出《妙法蓮華經》之後,其弟子僧叡便奉師命,講此經,立九轍,而被稱為「九轍法師」,並作〈法華經後序〉,5此外有慧觀、道生、曇影、劉虬、智藏等,均撰有《法華經》的註疏。

天台教學的形成,是從北齊時代的慧文禪師開始,他研究《大智度論》,見到卷二十七的三智「一心中得」的論文,所謂「一心」,是眾生皆可完成的清淨心,所謂「三智」,是「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6他又從《中論》〈觀四諦品〉見到一偈:「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論偈的空、假、中,本係指的眾因緣生法的本性是空,只有假名,即是中道。但是被慧文禪師配以「一心」,便成即空、即假、即中的所謂「一心三觀」。這便完成了教理與禪觀結合的雛型,此即形成了解行雙資、教觀兼備的特色。由於慧文禪師不僅重視教理的探索,更是一位重視禪觀實踐的禪者,因此將羅什所傳龍樹學的《大智度論》《中論》的空思想,由消極的實相論,轉化為積極的實相論。

慧文禪師的弟子慧思禪師,稟承乃師的風格,禪慧雙弘,在其所著《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批評散心讀經的法師、亂心多聞的論師、不近善知識不聞正知見的禪師,不是身不證法,便是不解言解、未證言證,以四禪為四果,因此,那些文字法師及暗證禪師,命終之後,皆墮地獄。原因便是未能教觀兼備,以致若非輕忽禪定,便是輕慢教法。這種教觀並重的思想,對於此後智者大師開創天台學派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慧思禪師留下的著作,都極精彩,除了上舉《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尚有《隨自意三昧》《大乘止觀法門》《法華經安樂行義》《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由其內容可知,他既是飽讀經論的法師,更是重視禪觀的禪師,他的老師慧文禪師,雖從龍樹的二論,啟發了三智一心中得及一心三觀的思想,他自己的立足點卻不是中觀哲學,而是如來藏系的《法華經》,也就是實相無相無不相的法門。他有兩書講三昧,一書論止觀,又用《法華經》的四安樂行,說出法華三昧,這對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所明四種三昧,也有決定性的影響。

所謂四種三昧:1.常坐三昧,亦名一行三昧。2.常行三昧,亦名般舟三昧。3.半行半坐三昧,即是七日為一期的方等三昧,三七日為一期的法華三昧。4.非行非坐三昧,即是隨自意三昧,也是四十九日為一期的請觀音三昧,三七日為一期的大悲三昧。然於慧思禪師,已經說到半行半坐的法華三昧,非行非坐的隨自意三昧。至於常坐三昧是傳統的禪者們所通用,是依據《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名為一行三昧。常行三昧,是修阿彌陀佛持名念佛法門的行者所用,依據《般舟(佛立)三昧經》。智者大師是將傳自印度的兩種,加上慧思禪師所提出的兩種,整理後合稱四種三昧。特別是其中的隨自意的非行非坐三昧,是將禪修的一心三觀之法,用於日常生活,此於中國的大乘禪觀,是一大突破性的新發展,對於此後禪宗所說「道在平常日用中」,乃是先驅思想。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緒論|二、大乘佛教的教判源流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緒論|四、天台宗所依的經論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