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五時八教

聖嚴法師

五時八教

一、何謂八教

原文

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然統論時教,大綱有八,依教設觀,數亦略同。

語譯

佛及歷代祖師們傳給我們的佛法要領,唯有教義及觀法而已。無教之觀,不是正觀;無觀之教,教便不傳。有教無觀,教即無用;有觀無教,觀便危險。然而,全盤地討論釋迦世尊的一代時教,可以得出一個大綱,總共攝為八教;依教義所設的觀法,數目也大略相同。

註釋

1.「教觀」:已如前釋。

2.「時教」:代表釋迦世尊自成道之後,迄於涅槃的四十多年之間,在不同的時地,為不同程度的對象,說了讓大家覺得有深淺不同的佛法。此在前面緒論中,也已介紹。正如諦觀的《四教儀》所說:「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教,罄無不盡。」

原文

八教者,一頓、二漸、三祕密、四不定,名為化儀四教,如世藥方;五三藏、六通、七別、八圓,名為化法四教,如世藥味。

語譯

什麼是八教呢?共分兩大類:1.化儀四教:(1)頓教、(2)漸教、(3)祕密教、(4)不定教;此類如世間醫師所開的藥方。2.化法四教:(5)三藏教、(6)通教、(7)別教、(8)圓教;此類如世間藥劑師根據處方箋所給病人的藥品。

註釋

1.「化儀四教」及「化法四教」:化儀是如來為了適應各類眾生根器而設的教化軌道,化法是如來為了適應各類眾生程度而設的教化範圍。日本德義的《教觀綱宗贅言》卷上則云:「頓等四教,是如來化物儀式,藏等四教,是如來化物方法。」《教觀綱宗釋義》云:「化儀無體,全攬化法為體。」化法四教,乃教之綱。

2.「藥方」與「藥味」:《四教儀》已有「頓等四教是化儀,如世藥方;藏等四教名化法,如辨藥味」的譬喻。是形容兩類的四教,也是彼此相依互用的。倘若僅有藥方的化儀四教而無藥味的化法四教,猶如雖有四種根器的眾生可度,卻無四種程度的教材能度;若與之相反,僅有四種程度的教材,竟無四種根器的眾生為對象,也等於沒有一樣。

3.「頓教」:對於頓大根器的眾生,直說別教及圓教的大乘法,例如《華嚴經》《梵網經》等。

4.「漸教」:對於需要次第修證的眾生,便說漸修教法,例如阿含、方等、般若經等。

5.「祕密教」:同聽佛陀於一時一地說同一部經,聽眾各以自己的程度根器,各取所取;為此人說頓,為彼人說漸,而彼此之間互不相知,故稱祕密。

6.「不定教」:於如來同一說法會中,眾生同聞異解,或於漸中得頓益,或於頓中得漸益。得益不同,故稱不定。

7.「三藏教」:三藏本為大小乘聖典的通稱,那是指的經律論三藏。天台宗特指小乘為三藏教,是依據《法華經.安樂行品》所云:「貪著小乘、三藏學者」之句而得名。若依《大智度論》卷一百云:「佛在世時,無有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羅(經)比丘,持毘尼(律)比丘,持摩多羅迦(論)比丘。」然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四云:「聖者!仁是三藏,持經律論耶?」可知在世尊住世時代,不論是否已有三藏之名,經律論三種性質的聖典,確實已經有了。

8.「通教」:是大乘的初階,前通小乘三藏教,後通大乘別教及圓教,含攝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聖教,而以菩薩為正機,聲聞及緣覺為傍機。

9.「別教」:此是不與二乘相共的大乘聖教,唯對菩薩說大乘無量法,獨明三界外的菩薩法。此教的教、理、智、斷、行、位、因、果,既別於此前的藏通二教,也別於此後的圓教,故名別教。

10.「圓教」:此是佛對最上利根的菩薩,所說事理圓融的中道實相法。此教與別教不同之處,僅在於一者隔歷,一者圓融。所謂圓融,依《四教儀》所說,是指「圓妙、圓滿、圓足、圓頓」,也即是「圓伏、圓信、圓斷、圓行、圓位、圓自在莊嚴、圓建立眾生」。

原文

當知頓等所用,總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為觀,通以體空為觀,別以次第為觀,圓以一心為觀。四觀各用十法成乘,能運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種教觀,運至真諦涅槃,別、圓二種教觀,運至中諦大般涅槃。

語譯

應當知道,頓等化儀四教所用者,皆不出乎三藏等化法四教的功能。三藏教教人修析色入空觀;通教教人修體色入空觀;別教教人次第修觀,先修體假入空觀,再修從空入假觀,然後修第一義諦觀(此三觀原出於《菩薩瓔珞本業經》;圓教教人以一心為觀。

以上的四教四觀,各各皆用十法成其所乘,能將化法四教各類根性的修行者,運送到涅槃的境地;藏、通二種教觀,運人至真諦涅槃;別、圓二種教觀,運人至中諦大般涅槃。

註釋

1.「析空為觀」:三藏小乘教,教人於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用苦、空、不淨、無我的四觀,主要是對蘊、處、界或陰、界、入的三大科所構成的自我中心,以修四念處等道品,觀察透析而皆歸於空,目的是在滅除人我執,故稱為「析色入空」。此處的「色」,是指一切現象,包括心理的、生理的、環境的,亦即是陰、界、入的各種現象。

2.「體空為觀」:通教是對根器稍利的二乘人及初機大乘人,教以直接體驗陰、界、入所構成的自我及自我所依的一切現象,無非緣生而無自性,每一念當下的自我本身,便是空的,故名「體色入空」。

3.「次第為觀」:別教是對一類大根眾生,教以修行三個次第的觀法,先修體假入空觀,破見思二惑;後修從空入假觀,破塵沙惑;再以二觀為方便,親證真如實相,悟入中道第一義諦,破無明惑。

4.「一心為觀」:圓教是對最利根的眾生,教其先悟一切諸法,無非俗、真、中的三諦,頭頭自在,法法圓融;然後教其依解而起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的一心三觀,圓解、圓修、圓破、圓證。

5.「十法成乘」:十法的內容,見於《教觀綱宗》化法四教每一教六即文之末段,也就是說,化法四教的任何一教,都以十法成乘,是比照《摩訶止觀》的圓頓法門而設。也可以說,教觀雙運,教不離觀,是天台宗的特色。通常稱為十乘觀法,其條目是:一觀不思議境。二真正發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於止觀。四以一心三觀的智慧遍破三惑。五善識通塞,知道何行相能通入法性,何行相能使法性蔽塞。六道品調適,是調適七科三十七菩提分的修法。七對治助開,以藏通別等事相法門,助開正道之理觀。八知次位,知修證之分際,令不生增上慢。九能安忍,於內外的修行障礙,安然忍耐。十無法愛,不愛著於既得之法益,繼續修行進入法性的究竟。

6.「涅槃地」:是梵語nirvāṇa的音譯,意謂滅、滅度、寂滅、不生、解脫、安樂等。parinirvāṇa則譯為圓寂。滅生死之因果,度生死之瀑流;滅生死之大患,得無為空寂之安樂。大乘小乘,均有有餘及無餘的兩種涅槃,名同義異;大小乘相對而言,則以小乘涅槃為有餘,大乘涅槃為無餘。

7.「真諦涅槃」與「中諦大般涅槃」:天台宗有兩類的三諦說,一是北齊慧文禪師讀《中觀論.觀四諦品》的偈頌,而悟得空、假、中的三諦。二是唐代荊溪湛然禪師的〈始終心要〉有云:眾生迷三諦而生三惑,當依三觀、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其所云三諦:「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教觀綱宗》此處的「真諦」是對俗諦而言的出世間法,「中諦」是對非真非俗、即真即俗、亦真亦俗而言的世出世間法。真諦涅槃對中諦大般涅槃而言,仍是有餘而非無餘。

原文

藏、通、別三,皆名為權,唯圓教觀,乃名真實。就圓觀中,復有三類:一頓、二漸、三不定也。為實施權,則權含于實;開權顯實,則實融于權。良由眾生根性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

語譯

在化法四教之中,三藏教、通教、別教之三者,皆名權巧方便教,唯有圓教,才得稱為真實教。在修行圓觀的真實教中,又可分為頓、漸、不定的三類根性。如果為使眾生趣向真實的圓教,而設施權巧方便的藏、通、別三教,藏、通、別的三種權巧方便教,即含攝於真實的圓教之中;如果開出權巧方便的藏、通、別三教,是為了向眾生顯示真實的圓教,真實的圓教,便融和在權巧方便的藏、通、別三教之中。類此的或權或實,立權立實,以及或頓、或漸、或不定,立頓、立漸、立不定,都是由於眾生的根性有差別,以致於如來要用善巧的方式,說出不同的教觀。

註釋

1.「權」與「實」:通稱「權實二教」,是天台學的常用名詞,《摩訶止觀》卷三下有云:「權是權謀,暫用還廢;實是實錄,究竟旨歸。」權實之名,雖為諸宗通用,天台學者則特別重視。《法華文句》卷一上亦云:「若應機設教,教有權實,淺深不同」,以三乘皆為方便教,唯一佛乘是真實教,是《法華經.方便品》所闡說的。

2.「為實施權」與「開權顯實」:為實施權,是為了真實而施設方便,是說如來在說《法華經》之前,所說各經,均為方便接引眾生獲得《法華經》的利益,稱作為實施權。至於開權顯實,略稱開顯,則是天台學派的名句,「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的宗旨。《法華經》的前半為開三顯一,後半為開近顯遠,都是表達開權顯實之意。《法華玄義》卷五上有云:「昔權蘊實,如華含蓮;開權顯實,如華開蓮現。」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緒論|六、《教觀綱宗》的作者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9 天台心鑰|五時八教|二、何謂五時

返回目录